|
从话剧《浮生记》开始,M50将从视觉艺术走向全方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繁荣和发展上海的文化做出新的探索 。
撰稿·王悦阳(记者)
整整200年前,那是清代嘉庆十三年,长洲文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自传体小说—— 《浮生六记》。一时间,作者和妻子陈芸之间美好却哀婉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令人唏嘘不已。文学大师林语堂甚至将此书翻 译成英语,并由衷地评价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1943年的上海,戏剧电影大师费穆又把 这部小说编导为同名话剧,并由乔奇、刘琼、沙莉、卢碧云等明星担纲,整整连演了342场。时人评论该剧“在人伦的立场 上作起了美丽而又感伤的诗篇”,并称之为 “一首哀婉悱恻的抒情诗”,“不知会使多少的读者或观众激起心灵上悲戚的共 鸣而一掬同情之泪!”
65年后,又一部名为《浮生记》的话剧诞生于上海舞台。所不同的是,这部源自200年前古人小说的话剧,已没 有芸那样可爱的妻子,更没有沈三白式的完美丈夫。观众看到的是怀才不遇的画家、风姿绰约的女鬼、红杏出墙的妻子、貌似 忠厚的丈夫、横刀夺爱的闺蜜……轮番登场的角色,构成生生不息的人物关系。将两对男女穿越百年时光隧道的悲欢离合,通 过曲折生动的故事与主人公的情感纠缠,活泼而多情地演绎了出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段沪上百年沧桑变迁的侧影。
走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实验剧场,只见整个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幕墙延伸到剧场的第一排座位边,屋顶的上方 则横贯一根管道,不锈钢挡板如镜子,映出人影幢幢,熙熙攘攘。观众置身其间,仿佛走进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M50艺术村 。此刻,这里既是当代艺术家的派对场所,又或许是曾经某家纺织厂的一个车间,还可能是当年沦陷时期的一个破败舞厅…… 《浮生记》的剧情时间是倒着走的,最后一幕才是故事的开始,而第一幕展现的反而是结局。这样的因果颠倒与轮回,让戏剧 充满悬疑和意外,也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我们今生遇见的人是否都前世有缘?你能否轻易对一个人说:来世我们还要在一 起?”导演周可的设问,被具象成整整120分钟的离奇故事,一一呈现于观众眼前。
一个密闭的空间、一个工厂的办公室、一张不变的长桌,《浮生记》中的每个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场景之中;但它们 却分别发生于2008年、1978年、1938年和1908年四个不同的年代,每一段人生都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片段 。通过一些装饰与细节的改变,并利用灯光和音乐的不同,展现着时代的变迁。“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让我们去体味生 命的脆弱和生命之间的奇妙关联。”编剧喻荣军很满意这样的舞台构思。他在《题记》中写道:“生命并不是一种辉煌的奇观 或是一场丰盛的宴席,它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困境。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生存。”对此,喻荣军解释道,“生 命宛若浮尘,不管是激情、生死、报复,还是欲望、情伤、轮回,到终了,还是尘归尘,土归土。这个剧表现的就是发生在一 间陋室里的百年浮生,充斥着几段扯不清的情缘,表现了四世的轮回与追逐以及面对生死的态度与纠缠。观众会带着种种意外 和疑惑,与演员们一起体验生死轮回。剧里的一些情节都是点到为止,观众看到最后,可能会豁然开朗,也可能仍带有思考, 这是见仁见智的。”
作为上海著名创意园区M50进军舞台艺术,全方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动作,《浮生记》的上演获得了成功。“ 经历过场地改造和规划布局之后,拓展文化创意领域成了创意园区的新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年轻的团队进行专题策划和制 作,最终决定在舞台艺术中寻找突破口。”M50园区负责人、《浮生记》总策划金伟东介绍道,“尽管《浮生记》是小剧场 话剧,但在创制中处处贯穿着M50求新求变、关注人文的创意标准,围绕这出戏进行了摄影、音乐、服装等一系列概念设计 和产品制作。这次立体化的创作积累的经验,为M50的下一步发展开创了新路径。”从话剧《浮生记》开始,M50将从视 觉艺术走向全方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繁荣和发展上海的文化做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