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端于1978年的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
30年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133.6元,如今已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人,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已减至2500万;30年前,亿万农民只能有一种选择:“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2亿多农民走进城市,并逐渐融入其中……
解放农民:“大包干”释放农村生产力
1978年,“文革”已经结束,但中国的农业并没有走出百弊丛生的沼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安徽是全国的缩影,虽然是产粮大省,许多农民却吃不饱肚子。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
1978年一个冬天的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张包产到户的秘密约定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一个“生死契约”将农民自发的大包干改革蒙上了悲壮色彩,由此也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帷幕。第二年,自1956年起23年未交过一粒粮,且年年吃救济的小岗村人,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
邓小平同志对大包干的创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这种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的生产经营方式很快推向全国,使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改革激发的生产力令人振奋。经过30年改革,我国粮食总产量连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5000亿公斤三个台阶。最近4年来,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增产。目前,我国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库瑞希曾称赞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可谓当代奇迹。”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情况下,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67.71%下降到43.1%。思想和眼界大开的中国农民或利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等优势兴办乡镇企业,或投身商品流通领域大显身手。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开始进城务工。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两会上已经出现了农民工代表的身影,政府工作报告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