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企分享航天蛋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16:4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望东方周刊》记者姜智鹏/上海报道

  戴上了“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帽子,还不能消除眼下“吃不饱”的担忧

  在“为神七飞船制造底盘的农民企业家”的光环下,45岁的丛建国还不能消除眼下“吃不饱”的担忧。

  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顺德,李慧珍则有着另一个困扰,就是自2007年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之后,如何 让她所在的万和集团,从航天工程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而坐落在温州乐清的飞策集团,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使他们专为航天工程开发的产品,能更多地转为民用产品 。

  神七飞船的发射成功,使参与航天工程的中国民营企业正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光环之下,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将如 何为民营企业开辟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沧州名人丛建国

  在今年9月之前,在沧州南皮这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北方五金机电之乡”,丛建国还只不过是大大小小几百家五 金企业老板中并不太出名的一个。

  1988年,丛建国在南皮县丛庄村开办了自己的五金作坊,主要为更大型的五金企业生产配件。2002年,丛建 国在南皮县城开办了伟辉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正是这一年,丛建国的企业成为了一家军工企业 的配件生产商。

  2003年,丛建国长期供货的军工企业给丛建国下了一份大功率底盘的订单,按照军事保密的规定,丛建国对这些 产品的用途、去向都一无所知。一直到神五发射成功很多天后,丛建国接到那家军工企业的道喜电话,才知道他所生产的大功 率底盘被安装在了神五飞船上。

  从那以后,丛建国开始获得了与更多军工企业的业务关系。

  丛建国告诉《望东方周刊》,在他所处的军工产业系统中,像他一样的民营企业为数不少。

  据丛建国介绍,航天工程系统中的一种主要采购模式,就是由军工企业接下生产的大订单,再将其中一些零部件需求 ,分派给有合作关系的民营企业生产,“当然,我们这些公司能接到的订单,都是很外围的产品了”。

  但鉴于身份只是“打工”而非“合作伙伴”,丛建国和这些企业一般并不能从中获得多少直接的经济收益,“最大的 机遇无非是借此在军工产业系统中,获得更多的业务关系”,因为单纯从生意的角度来说,为神七制造配件并不是一笔大生意 。

  “量很小,但成本却太高”,丛建国告诉《望东方周刊》,在他为军工企业配套生产的所有产品中,航天用产品的要 求最高,“每次接到订单之后,军工企业会派专人来监督,包括原料的来源都必须是定点采购,而我们生产所用的模具,也都 要经过特别的检查,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偏偏这些采购的量却不大,所以,我们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

  飞策防爆的“通用”理想

  与丛建国无心插柳不同,飞策防爆电器有限公司是在2001年,通过竞标成了航天系统供货商,这家公司7年来的 任务,就是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厂区提供所有的防爆灯具和电器。

  这家位于国家级风景区雁荡山的民营企业,在浙江乐清建有一个35000平方米的飞策工业园区。2001年,国 家西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一次防爆电器产品供应商的招标。当时,仅仅在飞策公司所在的工业园区内,生产同类产品 的就有几十家企业。

  竞争格外激烈,“等到中标的时候,一算账,其实我们已经不赚钱了,最多只能做到不亏钱,”飞策防爆电器有限公 司办公室主任胡秋毫告诉 《望东方周刊》。

  最初两年,飞策很快就因为与航天系统的合作而在名气上压过了其他企业。由于航天系统订购的产品,其质量标准要 远高于国家标准,要能应对大温差、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干燥的环境等,飞策改进了原材料要求标准,改良了模具和工艺,再 把这些应用在其他产品方面,也提升了整个产品线的水平。

  但在完成了数十次的“特别产品开发后”,飞策也遇到了困扰。

  2008年1月,飞策公司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的订单,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开发一种专门用于夜间卫星测试 、安装所使用的特别照明产品,以配合卫星发射时间的提前。

  胡秋毫说,飞策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开发小组,“花了整整2个月”,但真正的问题是,“单以这批订单来说, 利润远远不能抵消成本,而从整个产品线来说,开发出的产品却完全没有市场空间”。而这种情况,在飞策与航天系统合作的 几年中,早已不是个例。

  在与航空系统的合作上,飞策公司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一方面,在防爆产品这个专业领域,飞策和航天系统合作的事,“圈内人该知道的早就知道了,圈外人,知道了也没 有用,何况出于军事保密的考虑,我们也只是在公司宣传册上提一提这件事,连印在产品包装纸上都怕惹麻烦”;另一方面, 大量新产品开发之后,难以转入民用领域,也让飞策觉得为难。

  胡秋毫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的航天科技转化为民用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民营生产企业现在还只满足于接 订单出名、赚钱,但我们打算更进一步。”

  “初级阶段”已是共识。一份流传甚广的数据称,根据美国的经验,航天工程的投入产出带动率最高可达1:14, 也就是说,每向航天系统投入1美元,就可以在民用领域带动14美元。

  而按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立岩的推算,按照我国航天系统每年投入上百亿,产生5~6倍的衍生 价值计算,神五、神六所产生的衍生价值应在12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当然,民营企业群体还只是在产业链的外围打转,“他们兴起的机会,在于借鉴经验,进行管理、流程等软环境的提 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项目开发后新技术的应用”,韩立岩表示。

  政府的支持,有可能帮助民营企业更快地实现这些目标。

  2008年9月,浙江省经贸委发布了《浙江省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方式包括支持民企与军工集团 展开项目合作、技术对接、参与军工项目的投资及参股或收购军工企业等。

  “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技术对接和参与军工项目的投资,我们正在等政府更进一步的计划出台,”飞策公司办公室主 任胡秋毫告诉《望东方周刊》。

  发生在火箭点火和热水器间的技术转化

  就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吸纳而言,广东顺德的万和集团似乎走得更靠前些。

  这家以生产热水器起家的企业,于2007年7月以赞助的方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万和与航天系统的合作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经由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协调,出资赞助航天系统研究工程中的一些具 体项目,在获得冠名权之外,再获得与这些项目研究组进行技术交流的机会,另外,万和还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订了为期3年 的合作计划,从2007年开始,每年由万和提出命题,请航天系统内的技术专家,对万和的质量控制体系、控制流程进行考 察和改进。

  在2007年航天系统的专家“上课”后,万和就把自己在10多年中逐步摸索出的生产体系控制流程,换成了中国 航天系统中质量控制采用的那一套。

  另一个让万和激动的成果是,在与航天系统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万和从火箭点火系统中,找到了自己能用的技术。

  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那就是万和此项技术研发还只是航天技术中非常外围的技术,“是赞助项目研发之后交流来的 ,都是差不多可以直接对外公开的技术了,所以领先性也不是太强”,万和集团品牌管理部总经理李慧珍说,在1年多来的合 作中,万和其实看中了航天系统中很多项技术,“包括点火、燃烧、节能环保等方面,但如果真的以技术转让形式,那所需要 的费用,就绝对不是我们一家民营企业可以提供的了。”-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