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地产新政预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15:04  央视《东方时空》

  对房地产新政的预期

  针对中央有关部门或将于年底之前放松房地产相关政策,市场上主要有几种预期。

  首先是取消对购买第二套房的限制。

  此前,2007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通知明确,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

  第二个预期是降低住房交易税费,以支持居民购房。这一点,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指出。

  第三个预期是,贷款买房的首付款比例可能降到20%。

  在2006年以前,我国个人贷款买房的首付比例一直实行的是不低于20%的政策,随着房价不断的快速上涨,2006年5月29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2006年6月1日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考虑到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对购买自住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仍执行首付款比例20%的规定。

  主持人:继续来连线两位嘉宾,除了刚才我们所谈到的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现在市场上讨论最集中的就是取消对于购买第二套房的限制,对此,两位怎么看呢?

  聂梅生:我认为应该进行调整,去年出台第二套房贷,提高首付和利息,当然背景是房价高起,而且买房者很多,这样情况下限制一种购置需求的政策,这个政策出来以后,使现在得到了很多的效果,那就是使现在投资性的需求大大减少,到今年这个情况,交易量急剧萎缩。去年出台这个政策认为已经达到调控的目的,应该调整,这里面要讲一下,就是购第二套房的不完全是,或者是大部分并不是投机客和炒房客,还有改善性的需求,应该把这一部分需求释放出来,不能认为是第二次购房,这个需求释放出来以后,可以解决现在,现在大量空置的,已经空置了1.3亿平方米的城市房,对中国经济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时寒冰:第二套房的政策不应该取消,因为第二套购房的政策,是能抑制炒房的,如果真正自住需求的人,真正有钱买第二套房,也不在乎贷款利息,作为炒房的人,真正关注政策,呼吁取消这个政策。很多人认为,我们保增长一定要保高房价,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误区,高房价真正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我们经常提到次贷危机,为什么爆发,根源来源于房地产泡沫,如果我们现在房价想调整的时候,步入调整阶段的时候,刚刚出台,继续抬高房价,对导致泡沫越聚越多,会使房地产失去一次自然的调整,挤压泡沫的机会,将来一旦房价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破灭,会对房地产业造成更大的伤害。

  主持人:除了我们片的当中提到的这几点,其实开发商一定还希望国家能够放松银根等等,如果政府不出手稳定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下一步会是什么样的走向?

  时寒冰:如果不稳定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本身自然调整,再自然状态下,开发商逐渐打折,降价,会减少自己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也会主动减少土地出让金的收益,减少税费的收入,调整对当地税费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这样降低房屋调整,建设成本,土地成本,这样促使房价下跌,能够和老百姓购买力接近情况下,这个交易量会重新地只跌重稳,房地产进入重新健康发展的轨道。

  主持人:聂会长您怎么看待?

  聂梅生:出台宏观政策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这样做,当前房地产市场是不正常的因素,交易量下撤,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同时会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对下一步保增长,保中国经济,在未来多少年之内能够使它更加健康,房地产环节不能忽略,在中央出台一揽子新政策当中不能没有房地产,它是当前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

  主持人:政府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是整个宏观调控对于经济走向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聂梅生:而且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措施。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好,感谢两位专家参与我们的讨论。与一般的商品相比,房屋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是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它以及他背后巨大产业链对于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无论是过去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还是现在针对低迷的市场出手“救市”,从结果上来说,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让普通百姓居有其屋,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房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