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全会”,一个烙在我们民族意识中的记忆与想象,温暖而深刻。
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航船。中国,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征程。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活力,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于是,“三中全会”,化作一个标志——改革的标志、开放的标志、走向繁荣与富强的标志······
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三农”。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层矛盾,面对13亿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会议审议通过的有关决定,描绘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壮丽蓝图。
农村改革发展意义非凡,构成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战略基础,如同30年前一样,它必将为整个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于是,“三中全会”,又跃升为新一轮改革的开始,新一轮发展的开始......激昂乐章,催人奋进!
为深入理解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邀请了10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
我们期待,新理论新政策在推动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为什么选择农村改革发展这个关节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选择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主题。这是因为它是我们掌握改革开放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节点
严书翰
30年前,农村的改革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切入点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怎样破题的?换言之,它的切入点是什么?3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农村的改革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切入点。1984年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明确指出,“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
这是我们党在端正思想路线后作出的正确的历史性的选择。农村的改革发展对于当代中国,“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怎么评价都不为过。30年前选择农村改革发展这个切入点的巨大意义在于,它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30年后,农村改革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节点
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今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选择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主题。这是因为它是我们掌握改革开放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节点。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关节点呢?
这是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发展,必须着力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新的历史起点就是指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既要看到我国农村30年的巨变,又要看到新形势下农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凸显了。30年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2007年底减少至1479万人。农民年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这是因为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继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就是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而面对的新任务包括近期任务和中长期目标任务。近期任务是指,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长期目标任务就是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指出的到2020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要达到的六项目标任务。
这是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在我们这样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为此,我们需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二是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三是必须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鉴于以上三条最重要的立论依据,我们党把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作为这次全会的主题,把它视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节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抓住农村改革发展这个重点,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就能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关键是要做到“三突破、一放活”
“三突破”是指,我们要在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有大的突破;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有大的突破;在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上有大的突破。“一放活”是指在多予少取放活这个大政策中“放活”是关键。要在坚持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和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农民的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一篇大文章,要允许并支持这方面的大胆探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只要我们全党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扎扎实实地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一定会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夯实牢固的基础。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