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风电在能源发展战略中有重要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12:00  新浪文化

  主持人:谢谢贺德馨先生, 下面我们请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副司长史立山先生做主题演讲,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

  史立山: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第四届全球风能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国家能源局向来自国内外风电产业界的学者、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所有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突出,特别是以变暖为重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风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且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亿千瓦,风电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球风电市场的强劲拉动下,风电产业发展很快,风电装机容量迅速的增加,风电单机容量不断扩大,风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各方面投资风电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经过多年持续的努力,风电已经由小规模补充能源向大规模主要能源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面临着发电技术与常规可控能源发电技术的融合问题,这不仅有人们观念和理念上的问题,而且有技术和管理上的制约和矛盾,更是经济效益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调整阶段,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风电发展所面临的新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务实和科学的态度来可持续的推动风电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一,要充分认识风电在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据统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的消费大大快于人口的增长,全球人口数量大概增加了4倍,而能源消费量已经增加了60多倍,到07年底,全球能源消费量已经达到了160吨标准煤,但全球仅有15%的人口实现了工业化,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全球能源消费量必将持续增长,特别是目前的气候变化问题,使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转变观念,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要加快开放风能资源,因此要充分认识到风电在能源战略当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共同推动风电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使风电能够尽快融入到现代能源体系之中。

  第二,更加重视风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风电设备技术是继空气动力、机械制造、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是一门边缘性的科学,真正掌握风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风电的运行环境较为特殊,维护检修的难度很大,成本高,风电设备拥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充分的认识风电设备制造的难度和它的复杂性,目前普遍存在着对风电设备制造难度不够重视的问题,许多人和许多企业把风电制造已经作为了一个商机,已经悉数投入到了风电制造的行业,但并未完全看清楚它所面临的难度和挑战性。这不仅对设备制造行业隐藏着危机,而且对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存在不利的因素。

  第三,更加重视电网和电力系统的工作,目前的电力系统是以可控电源组成的,长期以来风电是作为电力系统的有效补充,对其安全没有大的影响,但随着风电规模在电力系统当中比重的加大,风电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对电网和电力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这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电力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包括电源的结构和电网的结构。另一方面风电机组的实用性问题,要能够抵抗电力系统更大的波动。

  第四,要更加重视标准和规程规范的完善工作,这是产业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全面总结近年来风电发展的经验,把风电产业的标准和规程规范的完善和制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引导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更加重视对风电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这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技术服务体系,也包括我们的检测认证体系,这是保障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这些产业体系在我们国家还比较薄弱,还难以很好地来支撑目前风电的发展,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体系的建设上来,特别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技术开发和检测认证体系。

  近年来中国风电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装机容量快速增加,但中国的风电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电网建设和电力系统管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中国将更加高度重视风电的发展,以建设大型风电为依托,将通过建设风电厂来完善风电设备的市场规则,并将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分析整理目前风电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适应大规模风电发展的电网建设工作,加快研究和建立适应大规模风电发展需要的风电预报电力调度管理技术和制度,促进风电技术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后预祝风能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