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观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16:49  新华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崔传义:

  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加大了,需要用创新的机制和手段目前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构成上讲,其中很多是在年龄和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就业转移的难度比八、九十年代更大。

  以安徽省蒙城县为例,该县63万农村劳动力中,2005年就近转入非农产业的占13%,县内乡外流动就业的占3%,出县就业的占44%,而留在乡村务农的占40%,他们多是40、50岁以上的人。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和季节性的,约15万~20万人,折算起来占农村劳动力的16%左右,利用传统的方式,他们多数难以外出,能够继续外出的主要是每年1万左右不再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吸引和鼓励这部分人群继续进城就业,就需要有服务更深入的信息和服务模式和更强的激励手段。

  重庆这种跨区域的劳动力交易平台用现代化平台的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农民工群体“老乡带老乡”的寻找工作方式,促成了现代的信息沟通方式,利于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目前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招工项目能够通过城乡统筹就业解决很多城市化进程和三农问题;

  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信息顾问白南生:

  “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将劳务市场从“熟人经济”向“生人经济”过渡

  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整体呈现“熟人经济”的特点,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

  根据统计,2006年进城就业的农民工60%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的。熟人介绍有它的优势,就是一般比较可靠,农民不会被欺诈。但同时熟人介绍也有缺点,一方面是熟人本身信息渠道就比较窄,随着市场的变化,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就业的信息需要;另一方面,熟人经济存在劳务价值被低估的倾向,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熟人介绍方式找工作的农民工,薪资增长速度往往低于非熟人介绍方式。所以农民工就业转移需要更完善、成规模的“生人经济”模式。

  重庆建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是可以弥补“熟人”模式的不足,一方面它可以为缺乏熟人资源的劳动力提供信息和更多深入的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因为它是一个大规模的、开放的交易平台,所以供需匹配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更客观的反映劳务的价值,杜绝了部分用工企业利用农民工信息不完善主管压低劳务工资的情况,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如果一个企业提供薪资不客观,它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人,企业长期发展如果不能改善工人福利,劳务可以很快就得到信息,工人就会流失。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重庆这个劳动力交易平台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优化劳务市场效率的“生人经济”模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劳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