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村代课老师讲述考上国家公务员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3日01:19  京华时报

  -口述人:王力民

  -身份:永吉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我1969年生人,家在永吉县杨木乡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离吉林市区70多里吧。

  我上高中是断断续续念完的,经常出去打工。高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务农去了,20岁。当时在学校学习也不错,我们老师说,你要是考不上,咱们学校就考光秃了。结果那年考得不好。我家比较困难,母亲身体又不好。我家四个孩子,我是老大,所以就不念了。回去以后干过很多工作,首先是种地,这没啥说的了。还做过力工,搬砖扛瓦,到山上种过树,伐木,还烧过白酒,活儿都挺累的。

  1990年,经初中语文老师推荐,我到学校当了代课老师,带初三的语文,陆续干了6年左右。当时一个最朴素的想法就是熬个六七年,能有一个转正的机会,成为有正式工作的国家干部。原来有个政策,民办教师干个七八年,就可以直接转成正式教师。

  到了1995年,干了快六年了,眼看这个目标快接近的时候,突然国家调整了政策,转正的机会没了,心里很难受。

  当时正好放暑假,我刚刚知道不能转正的消息,在家看书,怎么也看不进去,就出去转转。当我来到乡政府的那条街上时,正好有几个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在那里议论,说要招公务员了。当时大家对公务员的概念很模糊,都不知道什么是公务员。以前每年都招干,当时乡里的干部以为这次和平常一样,又是一次招干。

  我就上去问,我能考吗?他们说我不能考,因为有两条不符合,好像得需要干部身份。我说我虽然是民办教师,但也算是招聘的干部呗。他们说那还得需要大专以上的文凭,我说正好念了个大专的函授,刚毕业。

  我说那我去县城打听打听吧。后来,我到了县城,到了人事局。我把情况一说,他们说我可以报名,因为这次考试是打破身份,打破地域。但是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条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我直接就报了名。我报的是永吉县检察院的书记员。因为我觉得人民检察这四个字挺好。至于每个职位怎么样,以后要做什么,怎么考试,我都不知道。

  当时时间非常紧了,已经是8月份了,考试安排在9月份。而且当时没有书。我打听了一下,有本书叫公共科目,还有一小本的习题集。我托同学找来书后便天天看,晚上看到12点,早上4点钟起来接着看。那时候,我的小孩已经5岁了,我就让媳妇和孩子都回娘家。

  后来因为我们这边涨水,考试推迟到了10月份,我又获得了一个月的宝贵时间。

  考试前一天晚上,我住到了县城的旅店里。

  当时我们是在永吉实验小学考场考的,人挺多的,我们那一年全县得有400多人报考,报同一职位的都在一个教室考试。我报那个职位,120个人就要两个人。

  一共3张考卷,考了一天就考完了。交了最后一科的卷子后,我心里是如释重负啊,考完就回家了。考试完了之后,有的人消息灵通,都去打听了。我也不认识什么人,也没有渠道去打听打听。

  有一天,我从学校下班,发现我们原来的乡长、当时已经调到县里当统计局局长的马德山,正站在大道上和我父亲说话。我过去了,马德山说我咋没去看分儿呢。我说看啥分儿,考得也不好。他说我考上了,考得还不错,第一名。当时谁进入了面试,都张贴了大红榜,在县政府门口贴着,他正好看到了。哎呀!我当时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时候我父亲说,挺好,回家。他高兴啊,晚上特意做了几个菜。

  后来,我就去参加面试,大概在10月末。面试第一步也是笔试,6个人,我记得给了两道题。然后就是面试,在财政局的会议室。现在想想当时组织得很严密,考生先抽顺序号,然后大家都在候考室等着,有人喊你,把你带到面试的屋,中间给你一个小凳子,10多个考官,我一个都不认识,我也没找谁,也实在不认识谁。然后主考官发问。4道题,答了半个小时,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后来我考完后,就有很多朋友,还有像我一样的农村青年到我这儿打听,你到底找没找人,你给我说实话,我说真没找。有的人还不信。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本报记者 刘薇

  从干部到公务员的嬗变

  从人事部副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徐颂陶开始总结自己的一生——作为一名国家干部的一生。

  农民出身却没考上大学的王力民,如今已经是永吉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人防办主任,正科级。比起国家干部,他更喜欢称自己为公务员,他觉得这个词“现代,正规”。

  虽然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地方,他们都是30年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未规范的干部制度

  跨过40余年的光阴,徐颂陶看到自己踌躇满志、恍如昨日的青年时代。

  1962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徐颂陶,在毕业分配表的身份一栏里,郑重写下“干部”两个字,然后背起行囊,乘火车,从上海来到北京。

  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社一名普通记者,是徐颂陶作为一名国家干部的起点。

  在当时,想要迈进干部队伍的门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顺理成章进入这个队伍的人,大概有这样几类: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组织调配安置的退役军人,或者通过“顶替”、“内招”等形式进入的干部子弟。

  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外延。上到国家主席,下到杂技团演员,都被称为干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只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56年底,他们的人数是281.6万人,只占干部总数的三成左右。

  所有的干部,在同一个规则下,由同一套制度统一管理,无论市长、厂长还是校长。

  这种形成于战争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沿用,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新政权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事实上,并没有一套完整而规范的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博士杨波称,各类干部没有进行分类管理,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选用干部,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