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考录
1994年8月19日,很多媒体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发了我国首次进行公务员考试的消息,30余中央国家机关参与,拟录用490人,在招考报名的3天里,14000人前去咨询,4400人报名。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杨木乡农民王力民,也在无意间听说了县里准备进行公务员考试的消息。1995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永吉县首次公开招考公务员。
一直想成为国家干部的王力民报了名,并以笔试、面试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录用为县检察院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他也是我国第一批考取国家公务员的农民。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997年8月,国务院各部门,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机关基本完成了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县乡机关也已普遍展开,体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的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005年4月,在10余年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修改了20余稿的公务员法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中国自此有了第一部规范公务人员行为的总法规。
“这部法律,吸收了中国近3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只有和法律接轨,才能彻底消灭人治。”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
探索晋升之路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同样推动了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改革。
根据党的十三大对公务员制度的设计和我国“党管干部”的原则,凡科级以上的“高级公务员”,需与一般公务员实行不同的任用、选拔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由党的规章进行规范。对于一个进入了公务员门槛的人来说,这套制度决定了他能否有一条公开、平等的晋升之路。
“以往我们提拔干部,都是很神秘的,缺乏公平的程序和公开的监督,缺乏制度化的管理。”徐颂陶说,这种干部选拔机制,有利于政府行使集中的权力,保证政令畅通,但无法克服选人者主观偏见、素质不高带来的偏听偏信。因此,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就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也在1995年2月颁布,这个7000余字的暂行条例,对领导干部选拔的条件、程序和监督进行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虽然只是一份以中组部名义颁布的暂行规章,李民教授却认为它意义非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有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系统性、法规性文件,领导干部的选拔从此有法可依,自此,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成为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力点。”
在条例的带动下,以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为主要形式的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探索,在各地展开。
王力民所在的永吉县,也在2000年进行了第一次竞争上岗的改革。此时,他已由检察院调到县政府办公室,是秘书科负责给领导写材料的一名科员。
至今,王力民都清晰地记得这次竞争上岗的细节:
人事部门定职位,办公室9个科长的任用条件都公开在黑板上,20多个人报了名。然后竞选演讲,县里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和几个大局的一把手当的评委,很庄严,当场打分。然后是群众测评,办公室50多个工作人员,全员参加,每人发了一张表,报名人的名字都在上面,分几方面给打分。最后所有成绩都张榜公布。
凭着出色的演讲、较高的群众评价和几年来得到肯定的工作业绩,王力民的名字再次出现在红榜上,如愿得到了综合科科长的职位,完成了从政以来第一次职务晋升。
除了内部的竞争上岗,打破身份、地域界限,面向全社会的公开选拔,也被称为拓宽干部选拔视野的另一种尝试。
统计数字显示,自1995年到2004年,全国已公开选拔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1000多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0000多名,科级干部数万名。
“这些改革,对提拔年轻优秀干部很有好处,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不错,但一些能力差的干部就比较苦恼,我们一个处长,干了13年,考了5次,都是第一轮就刷下来了。”徐颂陶说,“只有给优秀人才公平的机会,这些优秀人才才能托起一个高效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