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3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让14岁的扬州少年周逸峰激动得难以入眠。
这篇文章报道,3月9日中国科技大学正式开设少年班。首批21个不到15岁的娃娃成了大学生。
“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科学家”,30年后,周逸峰想起那一晚,神情平静:“进少年班就意味着将来会成为科 学家,这是当时很多家长的共识”。
周逸峰下定决心要考中科大。半年后,他如愿以偿。
时代偶像
考上少年班县广播宣传一周
1978年9月,周逸峰因高考成绩优异,被中科大免于面试直接录取,成了中科大少年班首届录取的第二批学员。 校方把他们和首批21位少年编在一个班级。
一同加入的,还有当时闻名全国、已在中科大就读一年的“神童”宁铂。
“那时关于宁铂的报道铺天盖地,他的传奇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如今已是中科大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周逸峰说 :“宁铂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偶像,能与他一样成为少年大学生是无上的荣誉”。
宁铂,来自江西赣州,据当时的报道,他2岁半时已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5岁上学,6岁学习《中医学概论 》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1977年,13岁的宁铂被中科大破格录取,成了全中国历史上最年轻 的大学生。
“作为少年大学生,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一种优越感。”周逸峰说,他被少年班录取的消息在县广播台连续播了一个星 期,“寒暑假回家,县委书记县长,都会到我家来探望,关心我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
开班缘起
访芭蕾舞校李政道建言设少年班
“少年班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当年少年班管理委员会成员、原中科大副校长尹鸿钧介绍,“最早提出少年大学 生构想的是李政道先生”。
1972年,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首次从美国回国。毛泽东接见了他,李政道当时就向毛泽东 建议加强基础人才培养。李政道在《少年班的建立与思考》一文中回忆,1974年5月第二次访华时,“我们深刻地感到‘ 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带来全面的危机,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人才培养几乎完全停止,除去芭蕾和乒乓球的极少数领域外,人才 的培养几乎完全中断。这种状况必须立即改变”。
一次在上海参观芭蕾舞学校时,李政道对随行人员表示,芭蕾舞演员都是从小培养的,为什么科技人才不能从小培养 ?
5月20日左右,李政道回京后立即写了一份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建议在中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 科学工作队伍”。
“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我的建议不得不先从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入手,又不得不从少年人才入手。为了使我的建议 能容易地被接受,我提出是否可以参考培训芭蕾舞演员的方式,从全国选拔部分、十三四岁左右、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里 去培训”,李政道后来回忆,“我实际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这个突破口就是对早 慧少年进行超常规的培养。”
这份建议书通过周恩来转到了毛泽东手里。“但当时的政治环境还不适合搞这种创新,这个想法就搁置了下来。”尹 鸿钧说。
契机出现在1977年。
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国恢复了高考。10天后 ,“神童”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赣州八中高 二年级的少年天才。11月3日,方毅批示当时作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中科大立即组织了几位教授,带着考卷奔赴江西,现场考察“神童”,宁铂就这样走进了中科大。
“(当时分析)像宁铂这样的早慧少年,全国还应该有很多,应该创造一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来挖掘其成材的潜 力。”时任中科大近代物理系主任的尹鸿钧称,建立一种针对早慧人才的超常培养模式的构想,在1977底的时候终于呼之 欲出。
1978年2月,当时的中科大党委书记杨海波代表中科大向中科院递交了一份关于申请建立大学少年班的报告。经 教育部批准,1978年3月9日,中科大开始自主招收第一批少年班学员。
这一信息一经公布,全国各地的推荐信、自荐信雪花般飘向中科大,学校专门组织一批老教授带着专门的考卷对这些 少年进行考察。
“在那个百废待兴、人才断档、知识荒芜的年代,需要一个、一批甚至更多的知识英雄来唤醒国人对知识的渴求,对 科学的重视。”参与当年对少年班报道的一名记者这样理解少年班成立的意义。
毁誉并起
政协委员呼吁停办少年班
少年班自成立之日起就承受着诸多质疑。
“我们每次去北京开会,都会有很多兄弟学校的同行指责我们,什么少年班是神童集中营,少年班违背成材规律是急 功近利的做法,是摧残人才拔苗助长扼杀人性等等。我们都被骂习惯了。”尹鸿钧称,“但我们对中科大少年班能坚持下去一 直充满信心,从没动摇过。”
据尹鸿钧回忆,当时有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呼吁停办少年班。1979年4月30日,原中科大党委书记杨海波被要 求专程去北京,向中科院汇报少年班一、二期的办学情况。5月2日,中科院秘书长张文松听取了杨的汇报后,向副总理方毅 报告称,“少年班必须继续办下去,决不能中断”。一天后,教育部通知中科院教育局“同意中科大少年班继续招生”,这给 遭遇质疑的中科大少年班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从第二届少年班招生开始,我们就要求学员要统一参加高考,过了分数线可自愿报名,学校再通过面试、现场出题 进行筛选,许多通过家庭高强度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试‘天才’我们都予以放弃。”尹鸿钧说。
针对很多年龄太小、生活无法自理、社会关系不够成熟的孩子,中科大设立了少年班管理委员会,在全校选拔责任心 强、业务能力顶尖的老师进行管理教学,并设立生活辅导员、班主任等。
然而,由于一进校门就罩上了“天才少年”的耀眼光环,这些孩子还是承担了太多的压力。
尹鸿钧认为,用“天才”、“神童”,甚至“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头衔对这些早慧少年进行轰炸,媒体的过 分渲染影响了这些孩子的成长。
“上到大二的时候,突然感到莫名的焦虑,不知道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的,情绪一下子特别低落,有时候挺郁闷的, 那些年龄比我们大很多的学生并不带我们玩,我们有点不合群。”周逸峰回忆说:“喜欢听邓丽君的歌,也暗恋女生,可是比 人家小好几岁,连说话都没有底气。”
“说实话,我们当初并没有想这些少年本科毕业会怎样,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学历进取是我们大致的培养方向。”尹鸿 钧承认。
不仅仅周逸峰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宁铂也有相似的困惑。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专业。不喜欢物理专业却热 衷天文的宁铂告诉当时的班主任汪惠迪:“中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宁铂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遭到中科大的拒绝 。“从此以后,宁铂一直郁郁寡欢。”当时的一位少年班学友回忆。
1982年3月28日,副总理方毅在中科院简报上批示:要更关心少年班同学的成长,使他们的德智体得到全面的 发展。当年,从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孔燕成了少年班第一届心理辅导员,日后每届少年班都配备了心理辅导员。
“1985年开始,我们设立零零班,将一些正常年龄录取的学生与少年班混编,这样大小结合,会让早慧少年有个 对照和学习的榜样,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这对他们心智的成长是有利的。”尹鸿钧认为,少年班的招生管理模式是在不断地创 新完善。
1984年8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时说,中科大少年班很有成效,其他几个 大学也应办一点。
30年过去,中科大少年班坚持开了下来。今年少年班面向全国招收第三十二期学生,计划招收40人。据该校公开 的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中科大少年班共招收1176人,毕业991人,85%的学生考上国内外研究生,1/3获 得博士学位,近百人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做到正教授。不少人已在金融、通信等领域成为举足轻重的权威,比如清华 紫光集团总裁郭元林、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
跨代争议
“不拿诺奖少年班就是失败?”
2005年“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媒体同时曝出多名少年班毕业生“心理有疾”。全国多所高校的少年班亦相继停 办,少年班再次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说少年班成功还是失败,我认为下定论还太早。我们坚持了三十年,成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超常教育模式的探索非 常有必要,这一点上我们中科大是敢为人先的,”尹鸿钧认为关于少年班成败的讨论很无聊。
“少年班不应承担太多的责任。不能说进了少年班,如果不成为顶尖科学家,不获诺贝尔奖就是失败的,一个人的成 材与否学校并不能承担全部责任,你不能只看着很少一部分人的失败,就否定少年班全部的成绩。”尹鸿钧说。
最早提倡建立少年班的李政道教授认为,少年班是对常规教育的突破和补充。不过,他在中科大即将出版的《少年班 30年》一书的序言中也指出:少年班不能成为教育模式的主流,也无谓‘最好的教育’,更不能替代常规教育。
□本报记者黄玉浩合肥报道
-新观察
80年代的双重焦虑
少年班这种教育模式成功或是失败,存在很大争议。赞成者会一一列举千名少年班毕业生中杰出者的名单,批评者则 会把它视为“伤仲永”的现代版。但是,对于中科大这样的学校来说,随机抽选1000名毕业生,都可以列举出一群成功人 士。而如果“仲永”不上少年班,会不会更好,谁也不敢说。
少年班当初为何成为瞩目的焦点,这本身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普遍存在两种焦虑,一种是 “球籍焦虑”:中华民族有可能被开除“球籍”;另一个是“时间焦虑”,女作家谌容在小说《减去十岁》里写道,根据“上 级指示”,全国人民一律在档案中减去“1966-1976”这10年,全部年轻10岁,所有人都找到了失去的时间。情 节虽是虚构的,却真切地展现了当时的集体心理。
“减去十岁”不太现实,但节省时间是有可能的,于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成为报端最常见的关键词。这还 不够,老一代充分意识到失去的时间难以挽回,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这就像接力赛,第一棒耽误的时间要在第二棒追回。 少年班恰可以缓解“时间焦虑”。
“球籍焦虑”和“时间焦虑”直接相关。“中国落后于西方多少多少年”的常见句式说明,“时差”正是“球籍焦虑 ”的主要原因。少年班,又缓解了“球籍焦虑”,因为他们从事的科学研究,正是与世界拉近距离的重要工具。
双重“焦虑”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如果中国搞了五六十 年社会主义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球籍!”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又谈到:超过英 国,“不是十五年,只需要两到三年。”当时,他指的主要是通过钢产量来缓解双重焦虑。这与通过少年班缓解双重焦虑,有 异曲同工之处。
如何评价少年班、如何评价对于少年班的举国关注,这是两个问题。后者比前者更值得反思,前者是教育问题,后者 则集中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集体心理症候。
□王晓渔
一日三十年--3月9日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
●1979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出《关于为所谓“三和一少”、“三降一灭”问题平反的通报》
●198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邓子恢同志平反。
●1986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辞书《汉语大字典》编纂完成。
●1984年世界上第一只试管羔羊诞生,由中国蒙古族兽医学博士旭日干与日本农林水产省畜产试验场共同培育。
●1990年中国版权研究会在京宣布正式成立。
●1992年我国开放度最大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投入运营。
●1992年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举行。
温故知新
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三部一委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今日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表示满意, 并决定如下:
一、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初步方案。
二、国务院设国务委员若干人。国务委员的职位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级,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
三、将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合并,设立水利电力部,将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设立商业部,将进 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四、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兼主任。
———摘编自人民日报
1982年3月9日第1版原题《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闭幕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初步方案通过严惩严 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 》
那时流行
琼瑶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据媒体报道,1982年《海峡》杂志刊出小说《我是一片云》,是琼瑶作品在大陆最早的现身。
之后几年里,几十家没有获得国家许可的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琼瑶小说。加之盗版猖獗,琼瑶爱情小说红遍九州。据1 986年11月13日《文学报》报道,广州地区70%的学生读过琼瑶的书。
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大陆同样火爆。早期的有《在水一方》、《月朦胧鸟朦胧》、《梅花三弄》等,1998年 《还珠格格》在北京电视台平均收视率为44%,在上海地区达到55%,观众基本上是无可逃避。
和电视剧的大“火”相比,琼瑶的电影较早谢幕。1983年,最后一部台湾拍摄的琼瑶电影《昨夜之灯》上映。之 前,琼瑶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宣布“金盆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