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企业家参政议政要“公”“私”分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17:21  新京报

  在中国,民营企业家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其来有自。明清时代,市镇、乡村的公共事务多由士大夫与商人公共治理 ,他们通过自治的方式,供应教育、交通、文化等公共品,也维持一方治安。

  十九世纪末以后,传统的士大夫和商人经过复杂的转换,在现代工商业城镇形成了一个“绅商”群体。他们更是积极 参与全国性政治活动,推动了立宪运动。

  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国有化,当然也就不存在民营企业家了。即便老工商界人士还在,也无法独 立发挥社会治理作用。整个社会被整合进一个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中。

  八十年代开始,私人企业重新获得发育的空间,民营企业家也从个体工商户、社队企业等新的企业组织方式中逐渐产 生。而开放民营企业家进入政协、人大,乃至后来进入执政党党代会,标志着整个政治体系确认了他们的地位。

  很多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民营企业家,也确实是从政治地位提升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新角色的。毕竟,在法律 依然不够健全的时候,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政治身份,就是一种有效保障。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家能够连任全国政协委员。这不难理解,民营企业家的身份是一回 事,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身份又是另一回事。两者是需要严格区分的,前者所涉及的是私人事务,而后者所涉及的是公共事 务。在本应讨论公共事务的政治论坛上,只知谈论企业经营的私人事务,甚至只是寻找一个政治保护伞,当然会走火入魔。

  这其实提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易事,而是需要必要的技艺准备的。

  人们不妨对“参政议政”作一个广义的理解。在任何一个社会,企业家都属于精英群体。他们不仅掌握着资源,更重 要的是,他们身上所积累的企业家精神,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十分重要。他们本来有能力在社会治理的很多领域中发挥作用。比 如,可以在文化、教育等领域提供某些公共品,可以组织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可以组织社区、行业自治等等。

  而在这样的自治活动中,企业家可以培养出公共精神,历练出治理技艺。具备了这两者之后,再进入政协、人大等政 治论坛,自然会分清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并且具备讨论公共事务的技巧。

  所以,对于企业家参政议政,固然要看他们进入政协、人大的人数,同时也应当看他们参与社会各个领域自治的程度 和范围。后者是基础,也是企业家参与公共事务的第一个层面。没有这个基础,即便企业家进入政协、人大,其作用也难以像 人们想象的那样大。而且,绝大多数企业家参与公共事务,注定了将停留在社会自治层面上。所以,企业家在这方面参与治理 的意识及相关制度环境,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秋风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