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锡文:农村改革再出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4:22   央视《面对面》

  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陈锡文: 农村改革再出发》。以下为节目实录:

  总导视

  12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翻一番

  一个普通的数字经历了怎样的计算

  记者:有没有人提出到一万,或者到更多,有没有这样的争论?

  陈锡文:鼓舞人心是需要的,但是更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你不能开个空头支票。

  从长期不变到长久不变

  一字之差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寓意

  记者:这一个字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陈锡文:要通过语言来非常准确地表达你的本来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连续农业五年大丰收

  为何粮食安全还不能有一丝放松

  记者:为什么在这个决定里面,要反复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

  陈锡文;可以这么说,你略有疏忽,它很快就不安全。

  《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正在播出

  人物简介

  陈锡文

  1950年7月生于上海市

  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导语: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于中国未来若干年的发展

  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就请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听听他来给我们讲述

  这份文件出台和起草的台前幕后

  正文:

  解说:三十年前,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三十年后,农村改革有望再次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引擎。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决定》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它的起草工作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和凝聚共识的过程。

  三中全会确定这个主题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我想他主要有三点考虑,一点考虑就是农村是中国改革最早的地方,所以它这个30年的成就经验就很好总结。

  00:42:40第二,就当前农村有很多新情况,很问题要及时去解决。第三就是中国的事,就是农村搞好了,全部就能搞得好,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呢,/确定这个主题。

  00:00:40

  记者:这么一个有深远意义的文件,什么人在起草,他们都来自什么地方,另外一个整个起草的程序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陈锡文:这个文件中央非常重视,3月下旬中央批准成立了文件起草组,那么/00:01:24 /文件组的人员,首先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相关的负责同志担任文件组的负责人,同时要从各个有关的部委,包括中央的部门,也包括国务院的有关部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参加这个文件组。那么为了能够使这个文件贴近工作的实际,还从省里面抽了一些省一级的负责人。/同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也参加。/就合在一起那这个文件组也不小,40多个人。/

  00:03:05

  记者:那六个半月的时候,对于起草这么一个大文件,一个重要的文件来说,即便是40多人,感觉够不够用?

  陈锡文:是相当紧张。这个因为里面要集中全党的智慧,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应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说坐下来就可以写。

  记者:没错。

  陈锡文:/那么好在党中央对这个事情很早就有考虑,这边成立文件起草组,那边中央就向所有的部委,和31个省市自治区、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各个人民团体都发了通知,征求他们对起草这个文件的意见和建议。00:04:28/那么我们一共回收回来有121份这样的意见和建议。/每一份意见都要认真地梳理,把意见和建议提炼出来,归纳起来,把它整理成一个45万字的/意见和建议。那么这里头当然内容非常丰富,那我们得认真的研读它。那么这是一项工作。00:05:13/那第二项工作我们也不能光是关在书斋里头写。所以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得组成调查组,直接下去调研。

  解说:4月上旬,起草组分成7个调研组,分赴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12个省区,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51次座谈会,听取了860多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7份调研报告。 与此同时,起草组还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18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共收到25份专题调研报告。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起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0:06

  陈锡文:在这个基础上,再讨论文件的框架结构,这框架结构经领导同志批准之后,00:10:10 / 5月以后开始起草,/000654那决定完了形成一个初步稿子,那就要报中央去讨论,报中央呢,就是领导同志先审议完了,就批中央开会的文件,那么就是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常委会议那九个领导,九位常委,他们都要看,他们会提意见,/完了再根据常委的意见,再来研究怎么修改,修改完了再到政治局会议再讨论,政治局会议就20多人,政治的领导都来参加,他们再讨论。那么这个过程呢,/00:09:00/就是从确定这个主题,三中全会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确定这件事情到10月11日晚上,会议不是12日闭幕的吗,所以11日晚上修改定了准备提交全会去讨论,这中央的常委会议共开了五次,中央的政治局会议共开了3次,每一次会都有修改。

  00:10:10

  陈锡文:那么我们修改的原则呢,/因为这个文件整个起草组,它的整个的体制,就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直接开展工作。那么具体的总书记管的比较多,那么尤其是征求意见,你比如说我们中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稿子了,/5月以后开始起草,到了8月初,那么常委和政治局认为稿子大体成熟,可以把这个稿子发到各省区征求意见去了。

  00:11:25那么这时候征求意见一共发出去一百四、五十份,收回来我们再来进行修改整理的时候,总书记对我们的指示就非常清楚,就是文件起草组怎么对待各级各部门来的意见,就是两句话,能吸收的要尽量吸收,可改可不改的,那当然主要是指文字了,可改可不改的尽量改./

  解说:8月7日,党中央印发决定征求意见稿,向各地区各部门和军队负责同志、党的十七大代表、部分老同志等广泛征求意见。中央统战部还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征求了意见。这次征求意见,共有3000多人参加讨论,起草组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193条,扣除重复性意见后共1862条。从各方面汇聚而来的一条条意见和建议,为决定稿注入鲜活的生机。起草组据此对决定征求意见稿作487处修改。

  00;09;00陈锡文:然后到了全会,就四天的会议上,修改了两次,根据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的同志,他们提出的意见在会上,11日晚上改一次,/12日上午,代表们再对修改过了的稿子再提意见,我们在12日中午再改一遍/。到了12日中午改订的稿子,才可以送议程,下午3点钟交给大会表决。/00:11:25所以我们这个稿子从第一稿出来,一直到全会表决通过的那一个稿子,一共是改了41次,/那么这样改在一起一共前前后后有过500多处修改。

  00:13:05

  记者:您说有那么多次修改,/我们虽然是外行,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问题说到根上就是农村的问题。

  陈锡文:对。

  记者:而三农的问题在它自己的领域内,现在已经解决不了了,必须得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上,才能够解决,那有这么大的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到底从哪些方面去解决,/当时有没有过很多争论?

  陈锡文:/有过很热烈的讨论,/

  00:14:14

  记者:大家积极吗?

  陈锡文:非常积极,那么当然就像你说的,有的他是专门搞农业的,有的他不一定专门搞农业,但是他很关心农业。

  00:21:47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

  陈锡文:因为我想这个就像你刚才说到的,就是中国事说到底就是三农的事,/这个国家能不能小康,能不能现代化,关键就得看农村,那么这个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了/。第二呢,就是有了30年的改革成就、经验是不少,但是应该说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怎么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件事对农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处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30年过去之后,也有很多这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去解决。00:23:07/正因为这样呢,这个中央对它就是特别的重视。

  解说: 2008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来到河南省的焦作、郑州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农科院所、龙头企业和农户家中,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进行调研。9月30日,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总书记又专程前往安徽省小岗村,询民情、听民意,同基层干部群众共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计。总书记的两次深入调研,极大促进了决定起草工作的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

  00:24:08

  记者:总书记先后到这个中国农业第一大省河南,还有这个改革的发源的地方,小岗村去进行视察,当时很多外界都在分析,这个举动为什么是在三中全会之前进行,是不是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那么作为长期研究农村的学者,您怎么看?

  陈锡文:这个应该说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特别是这个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来,这个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一个是广泛的征求意见,/同时也听听社会反响,看看这个做的决定和广大老百姓的反映有没有偏差,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呢,/总书记是9月8号到9月10号去的河南省,去河南省这件事,我觉得一个很大的信息就是,要告诉整个社会,就是党中央做的这个关于三农问题的决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00:25:50/很重要的一条不会放松粮食生产,因为河南是一个粮食大省。第二个我想总书记很重要到粮食大省,到直接种粮的农民那里去询问一下,你们有什么要求和意见。那么果不其然农民讲的,很简朴山区话,当时我觉得一语中地,讲的非常好。

  (同期:新闻联播)总书记问说你对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他讲了三句话,他说粮价能不能涨一点,生产资料价格能不能低一点,国家给我们的补贴能不能多一点。就这三句话,

  陈锡文:那么实际上这三句话呢,也应该说是这几年党在制订农村政策的时候就这么做的,那么通过这个反馈来说,就是说中央没有做错,农民的要求是这样,那么中央应该尽更大的努力去满足农民这个期盼,所以这个我觉得回来之后对总书记这个,他实际的调查和他的感受,以及他对这个文件组的进一步的这种指示,就更加切合这个农村的实际工作了。

  00:27:34

  陈锡文:那么你讲到这个第二次到小岗,到小岗在国庆前去的,9月30日前去的,小岗这个地方确实是中国农村改革中的一个标志性的村庄,/它在中国最早实行大包干的,包干包户的这个村庄。/那么这次去呢,听老百姓和总书记座谈中,实际上提了三件事,

  (同期:新闻联播)考察安徽

  总书记问他们关心什么,第一,这个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到底稳不稳,第二这个国家对农业的强农惠农政策,能不能力度更大一点,就是政府要多掏一点钱,第三我们这个农民收入增幅能不能让我们涨的快一点,用他们的话说钱包再鼓一点,那总书记对这三个问题都做了回答,那第一个问题他就讲,大家都关心这个基本经营制度,我们马上就要开这个全会了,全会很明确的说,这个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传统经营体制,是我们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就这个一动,整个农村政策可能都要跟着晃动,所以总书记说,要毫不动摇的长期坚持,并且讲了一句就是,要赋予农民更充分的更有保障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现有的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