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供热企业坐上热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5:2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望东方周刊》记者肖强、特约撰稿王玺/北京、哈尔滨、兰州报道

  因为市财政和热企都缺钱,哈尔滨某国有热企不得不几次变卖大比例股份给外国人

  又一个寒冬逼近,供热费涨价如潮涌。

  早在9月16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地供热费调价水平由各级政府自行确定。

  随后,哈尔滨、兰州、西安、西宁、郑州、保定、济南、天津、呼和浩特、银川、太原等城市纷纷出台供热费涨价方 案。据本刊记者对各地目前已经宣布的供热涨价方案的统计,平均涨价幅度超过35%。

  今年供热市场究竟遭遇了什么?《望东方周刊》以东北的哈尔滨和西北的兰州为例进行了调查。

  哈尔滨和兰州的“听涨会”

  回忆起10月15日的听证会,哈尔滨退休职工代表陈羽然还历历在目:那天的听证会“真热闹”,供热企业与居民 谁都说服不了谁。

  但他看得出,供热企业的代表是有备而来的。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锅炉供暖公司总经理程德和大倒苦水:供热成本八 大项目中,煤价占的比重达60%以上,因为煤炭涨价,导致现行热价与成本严重倒挂,供热企业根本无力承受。

  3年前,哈尔滨调整暖气价格时,煤价是按340元/吨测算的,而现今煤价为536元/吨。

  程德和说:目前,哈尔滨市供热企业燃煤储备率不足40%,是哈市有史以来储煤率最低的一年。而据黑龙江省有关 部门调查显示,全省供热企业储煤率平均仅为25%,远远低于往年同期70%的标准。

  程德和还说,目前,市区已有20余处供热锅炉房存在弃烧弃管的苗头。他建议暖气价格每平米上涨9.22元。

  但不管怎么说,居民代表一口咬死,涨价不能超过5元/平米。

  10月19日,哈尔滨供热价格上调幅度确定,居民住宅每平米上调5.8元,由现行的34.55元调至40.3 5元;非居民住宅上浮7.14元,由现行的37.3元调至44.49元。

  兰州的情况比哈尔滨更严峻。

  11月5日,是兰州市暖气首供日,兰州当天的气温最低到零下5℃,这使该市供热管理办公室主任宗效金深感忧虑 :“兰州往年这时热企的储煤量都在70%,今年龙头企业的储煤仅够两个月,全市供热储煤不到10%,40%的锅炉房没 有储煤,还有23家锅炉房没钱没煤”。

  兰州市金昌路连片供热站站长刘海富则急于把供热站托管出去。这家隶属甘肃省乡镇第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供热站, 承担着兰州市华亭街、武都路居民小区等总计14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这个供热辖区的居民大多都是回迁户,“下岗的、没 工作、吃低保的多”。刘海富说,去年该站的暖气费只收了60%,由于煤价上涨仅去年供热站亏损就达20多万。

  早在今年8月5日,供热站就向主管部门交出了《关于今冬无法供暖的报告》,同时向住户和受热单位贴出了告知书 。“但是至今我们没有见到相关部门的任何答复。”刘海富说。

  甘肃省乡镇第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德兴介绍说,兰州的供热价格5年没有动过。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市历年 供热欠费多达1.5亿元以上。

  从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俊东提供的数据看,与2003年调整价格时相比,水价上涨了145%,电价上涨了47 .22%,煤价在今年更是出现了暴涨,上涨幅度超过了230%。

  9月9日,兰州市几家都市媒体同时登出消息称“兰州市政府初步拟定今冬供热提价20%左右”。

  几乎同时,甘肃省三建武都路供热站等11家热企业就联合向兰州市供热管理办公室打报告说:20%的热价调整不 合理,即使今冬暖气价格上调100%,企业仍然不能盈利。

  听证会之后,10月16日,兰州市物价局出台最终调价通知:一,住宅4.20元/月/平方米;二,办公、教学 、医院5.10元/月/平方米;三,宾馆、饭店、招待所6.00元/月/平方米;四,商业营业性用房、厂房、礼堂7. 00元/月/平方米。

  “我们想烧烧不动,老百姓想用用不起,政府也难受”。就在兰州市物价局出台通知的当天,刘海富就向兰州市供热 管理办公室呈送了一份“让政府也难受”的《关于请求对我供热站进行托管的紧急报告》:“该热价与目前高踞的热成本仍有 较大差距,我们这个自负盈亏的企业无法承担和消化……我们只有决定将供热站进行托管,完整地交由供热办或政府的大热力 公司全权管理。”

  在接受完采访几天后,张德兴专门给本刊记者打来电话“报喜”。他说,11月3日晚,刘海富负责的那个供热站已 经和兰州市政府热力公司签了托管协议。“谢天谢地,让我们今年卸一下包袱。明年?到时候看情况再说。”

  财政补贴瓶颈

  “一头(供热费)是计划经济,一头(燃煤成本)是市场经济,我们就是夹心饼干。”张德兴打了个比方来说明供热 企业的处境。

  其实,在国家三部委就明确要求,“中央财政加大对相关采暖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增加对困难地区的财 政补助,地方政府增加供热专项补贴资金,加大对供热企业补贴力度。同时,为保障居民供热采暖,财政部等部门还将继续给 予供热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哈尔滨和兰州市政府历年下发的文件,也正是按这个思路拟定的。兰州市供热办介绍,对于今年调价后仍存在的成本 倒挂部分,中央财政负担40%、省级财政20%、市级财政20%、热企承担20%。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俊东也表示, 政府的补贴额度将达到2.34亿元。

  但是,本刊记者向哈尔滨、兰州两市的供热办和热力企业询问,他们却表示,除了低保补贴外,企业仍未见到任何补 贴,过去几年他们也从未拿到过任何补贴。“建议财政补贴尽快到位,企业等着进煤呢,无米之炊怎么做呀!”宗效金显然很 急切。

  对此,哈尔滨市供热办冯戈说,一方面,她知道“热费涨价其实也仅仅是解决了供热企业现在维持运行的问题,对于 供热方面的历史欠账还需要有专项的财政补贴才行”;另一方面,“哈尔滨地方政府财政财力非常有限,在全国的名次排在倒 数几名里”。

  “香坊区政府盖得比省政府还有派,你能说它没钱吗?”哈尔滨个体户刘波显然不赞成冯戈关于财政紧张的看法。

  本刊记者在哈尔滨市财政局的网站上找到了《关于哈尔滨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 案)的报告》,该报告也明确指出,“2007年1~10月,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1亿元,按可比口径 比上年同期增长24.6%。”“从1~10月份预算执行和后2个月收入预计情况看,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预计完成127.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

  虽然王俊东也对本刊记者说:“兰州的财政属于‘吃饭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据中纪委、国家发展 改革委等七部委去年的通报,兰州市财政局违规修建综合办公楼的工程造价竟高达1.3亿元。该工程办公用房面积9708 平方米,按财政局现有165人计算,人均办公用房建筑面积58.84平方米,属严重超标。此外,该工程办公用房层高4 .2米,每平方米造价4507元,内外装修费共计2005万元;建成的住宅建筑面积最小的181平方米,最大的247 平方米,均属严重的奢侈浪费。

  变卖

  值得重视的是,因为市财政和热企都缺钱,哈尔滨某国有热企不得不几次变卖大比例股份给外国人。

  2004年,哈尔滨市依托国家开发银行和丹麦政府的贷款运作了供热区域超1000万平米,造价达17.9亿元 的道里集中供热项目。这一被誉为“蓝天白雪”工程的大项目建成后环保效果、供热质量大幅提升,全市拆除小锅炉房、大烟 囱百余个,冬季的烟尘排放量降低数千吨,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工程建成了,问题也接踵而来,因为无力向贷款方偿还每年近1亿元的利息,历尽艰辛把这个工程搞起来的供热企业 不得不为它找了个外资“婆家”。

  2007年,哈尔滨又启动了西南部集中供热工程,因为融资困难,最后就直接卖给法国达尔凯公司了。

  冯戈解释,供热行业很有必要搞大的集中供热工程,但大工程投资大,收效慢,要靠收供热费,在保本微利的情况下 ,几十年才能收回来,“但是你初期投资的钱都是从银行借的,因为总额大,所以利息特别高,根本不容你空啊!所以我感觉 政府的扶持力度太不够了。供热既然带有公益性质,政府就有责任投入,不能仅仅靠企业自力更生。”

  冯戈坦言,她自己都很担心“你把热企卖给外国人后政府还能控制热价吗?还能坚持半公益的方向吗?真出了突发事 故外国人能对人民负责吗?”

  而兰州则干脆出了一个政策,“谁投资谁受益”。截至2007年底,兰州市近郊四区在册锅炉1036座,有部队 的、企业的、大专院校的、德国人的、香港人的、村里的……

  老化了的不仅是管网

  哈尔滨老市民李德广给本刊记者讲了一件让他心有余悸的事。哈市一家热力公司在主城区的地下供热管网已经运行2 0多年,一直没有专项资金进行维修改造,2007年冬天还出现了供热干管局部爆裂的紧急事件,“整条街都被喷出的蒸汽 弥漫”。这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如果继续‘带病’运行下去,很有可能会在某个严寒期出现管网爆裂造成大面积停热 事故”。

  事实上,哈尔滨62%的管网已经老化,兰州的大部分管网已经严重老化,冯戈和宗效金现在最担心的是,“一旦出 问题,整个系统瘫痪了怎么办”?

  老化了的或许不仅是管网,更重要的问题或许出在供热体制上。

  哈尔滨市规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热费由职工个人和房屋产权人所在单位共同承担,其中职工个人承担10% 、单位承担90%;其他所有制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农业户、自由职业者、停薪留职人员以及非住宅房屋拥有者的热费,几 乎全部由个人承担。

  多年以来,一到供热季节,伍秀珍就为收不上来热费犯愁。她所在的公司年均热费实际收取比例只能达到50%~6 0%。很多半死不活的企业“连工资都开不出来,拿什么报销热费?”“糖业公司说给你糖,毛毯厂说给你毛毯,我们能拿这 些换煤烧吗?”身为一名女性,她对女职工报销热费的艰难更是同情,“很多单位制定土政策,热费报男不报女,除非女职工 是离异或者丧偶”,这一“土政策”每年都导致了因报销供热费而离婚的现象。

  伍秀珍说,哈尔滨现在的问题出在“两头(单位报销热费的和低保户)有人管,中间(低保边缘户)没人管”,而低 保边缘户数量庞大。这部分人大部分是下岗、转并规、离退休的,以前办的养老保险也不含热费补贴。

  刘波则根本质疑哈尔滨现在执行的热费报销体制,“这不是人为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吗?”“我倒巴不得停暖呢,你 没搞分户供暖,怎么停?再说,对那些不愿意缴费的主儿,你拿他也没办法。起诉他吗?法院不受理,还无法对其关栓,因为 你没搞分户供暖。说白了,老百姓或单位欠供热企业的钱只能凭他们自己的良心去交。”

  但“良心”或许是不完全能靠得住的。冯戈透露,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年哈尔滨各种缴费主体对供热企业的欠费 累计到去年已高达13亿元,“还真不是政府说补就补得了的”。

  采访中,本刊记者碰到一对老夫妇来找兰州减速机厂供热站的站长李琦。老两口住一套两室一厅,家里原来有3组散 热片,因为“用不起”,他们要求拆两组,只留一组,并由此要求减少2/3热费。李琦为此哭笑不得。

  而当本刊记者路过兰州市兴达塑料厂时,不经意中发现,该厂门口和家属院门口都张贴了一张停止供暖的通告。这是 一家采取自主供暖的企业,通告中称,由于煤价上涨,今年厂方无法承受过多补贴,只能停止今冬的供暖工作,请住户自行解 决今冬取暖问题。

  兴达塑料厂家属院门口不时进出着老人们,对年迈的他们而言,北方今冬会更冷吗?-

  (文中伍秀珍、冯戈系化名)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