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 正文
聊天视频 | |
雷颐徐庆全谈改革三十年得失 | 雷颐徐庆全谈改革原动力 |
农村改革取得的成果及遗留问题 | 秦晖等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子女教育 |
学者谈国企改革中的行业垄断 |
2008年11月12日,新浪网邀请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和《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0年高层决策回忆》主编徐庆全做客改革开放30年系列访谈,点评改革的得失。他们分析认为,30年前改革的动力源于自发的觉醒以及政策层面的松绑激发了创造性,而当前改革的动力还需要政策上继续松绑。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马骧: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新浪视频的直播间,我是马骧。
我们请来三位著名学者和大家一起盘点改革开放30年,本期访谈也是新浪新闻中心为您奉献的改革开放30年系列访谈之一。他们是,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另外一位是《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0年高层决策回忆》主编徐庆全,还有一位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有很多种事情发生在这30年里,我们都说是沧桑巨变。如果非要用简单的话来做一个总结的话,两位老师觉得这30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雷颐: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造就了民间社会的诞生
徐庆全: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探索中的自发觉醒
徐庆全:
我有两句话可以概括改革开放30年,第一句话就是小平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中央没有什么政策,让你摸着石头往前走。比如农民的土地承包问题,一开始中央并不知道承包很好,很多人干起来了,就像很多人过一条河。中央就有一个政策,走吧,大家都往前走。很简单地讲,改革开放30年实际上促进了民间的觉醒,这是最大的变化。
主持人马骧: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探索中的一种自发的觉醒。
徐庆全:
对,自发的觉醒。
主持人马骧:
雷老师刚才说民间社会的诞生,给解释一下。
雷颐: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法,有一种社会没有民间社会,一切的资源都归政府控制,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前,每个人都隶属于一个单位,离开单位几乎没法生活。农民紧紧束缚在农村公社体制中,不能离开农村,不能离开土地。像现在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律师,都是没有的。
民间社会诞生后,公民有自己的自由,有自己的经济权利,甚至办私人企业,慢慢慢慢形成了一个民间社会。所谓的民间社会,是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有一个自发的组织机构,比如说从前的行会、友商会,都是商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在清末的时候,这些商会就非常发达了,商会或者行业协会可以联合起来,由商会对这个行业进行一种控制,包括管理。商会实际上是承上启下,它一方面是代表了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和政府的沟通作用,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不直接一个一个管商家,跟这个商业协会说。
中国民间社会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当然中国正在过渡,实际上中国现在很多大的行业协会还没有脱离行政色彩,还是一些退休的高官担任的居多。但毕竟民间社会的诞生,还在初期,还不能说它很成熟。成熟的社会,各行各业有自己的协会,碰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协会的领导,互相沟通、协商。
改革开放的原动力
主持人马骧:
我们看到今天这么多变化,改革开放最初的动力是什么?来自于社会发展,来自于民间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别的?
徐庆全:
第一是:松绑,或者是雷颐写的宽容、宽松。现在要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源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转折,从三中全会开始以后。现在我们30年回头再来读三中全会公报,感觉它最核心的东西是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最核心的东西。怎么转移?说实在话,当时并没有一种完整的决策,就刚才我说的小平同志讲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完整的决策怎么办?那就松绑。国家政策管的并不是那么多了,农民搞包产到户,觉得农民可以把饭吃饱了,解决了国家一个很大的困难。现在政策慢慢推开了以后,1988年1月份才有了一号文件,来确认这个东西。松绑以后农民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各个阶层自发的一种创造性就出来了。相比“文革”以前,所有的东西都是国家统一调配,没有松绑就没有民间或者是各个阶层的思想创造。
第二,改革开放30年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政策,是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确立。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30年以前,为什么经济没有发展得那么很好?实际上当年国家的一个最大的治国理念就是打仗,美苏两大阵营,我们要打仗,要抓革命促生产,备荒备战为人民,一切都围绕着战争的危险来搞基本建设。比如“三线”大工厂,把所有的工厂搬到偏远地方,像贵州、重庆大山沟里。1978年以后,我们跟美国建交以后,邓小平确立一个最主要的主题,现在战争打不起来了。《小平文献》中能找到。战争打不起来,我们就有建设国家的一个空间,最后确立一个和平发展的主题。这个主题的确立,第一,工作中心不必围绕战争来,我们自己关起门来搞建设。第二,裁军。1984年裁军很多,最后剩下300万解放军。这个举措告诉人民,发展经济。
对内来讲是一个松绑问题,对外我们是确立了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这是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两项国策。
主持人马骧:
到今天原来的动力跟现在肯定有所不同了?
徐庆全:
肯定不同。
主持人马骧:
现在的改革或者是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
雷颐:
还是要从源头讲起。经过1958年极左的路线和“文革”,确实使当时中国的经济、人民的生活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主持人马骧:
已经不改不行了?
雷颐:
不改不行了,这时才发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两种思路,同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工作中心的转移。用哪种模式来发展?是完全回到文革以前的计划经济模式,还是逐渐导向市场模式的经济改革,始终有两种不同观点。
市场的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自发的,为什么我们要突破本本、条条?按照原来理解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计划经济。但实践证明,这一套东西已经不行了。实际上在1962年困难的时期有过这个经验,在那么困难、饿死那么多人的情况下,农民强烈要求包产到户。包括陈云、邓小平有这样的经验,一包产到户,农村经济马上好转。文革刚结束后,马上就想起这个,或者是农民自发就产生了包产到户,有过那种经历的共产党最高决策人还是认可了农民的创造性。
农民的包产到户必然慢慢要扩大,扩大到市场,有富余的就拿到市场上交换;既然包产,自己种什么就种什么,过去是没有这个权力的,种什么,种多少都是国家规定得死死的。形成了一种市场机制。包产到户对农民很有效,对城市,对工厂是不是也很有效?对城市改革还是很慎重的,所以城市改革比农村慢了很多,城市是1984年改革。觉得农民包产到户改革很有效,才想到能不能用这个办法用到国企改革,1984年才城市改革,才开始承包制,以包为主。经过了一段时间取得很大成果,但是仅仅承包还是不够的,逐渐才有管理体制,包括所有制的改革。但是一到所有制的改革,就是改革到深水区,涉及到方方面面,究竟是民企民营做大,包括国有的改制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措施、政治体制改革,国企在改制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很多贪污,把国有资产变为自己的,这种现象都有可能发生。
总结来说,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迫使必须得改。但是在改的过程中,实际上又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没有政治体制的配套,尤其是涉及到像国企改革这一块,就很容易导致一种反。
徐庆全:改革向前推进的动力是政策继续松绑
主持人马骧:
现阶段我们继续把改革向前推进的动力又是什么?
徐庆全:
刚才雷先生讲了很多。我同意他的观点,你要想找现在的动力,还要找原动力。我刚才讲了,原动力第一句话就是小平同志讲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松绑。第二句话是民间的一句话,叫没有政策比有政策好。这句话实际上是改革开放10年间左右,民间最流行的一句话。现在我们走过30年历程,出台了很多政策,绝大部分政策是对农民的创造、民间的创造的认可,或者是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在的动力和原动力是一样的,政府不是万能的,现在西方是大社会、小政府,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颠倒了,政府越来越大,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府应该定位,有些企业的事情可能交给企业来做最合适。有些属于农民的事情,交给农民来做。
主持人马骧:
要继续松绑。
徐庆全:
对。所以,原动力和现在的动力都是一样的,政府管的越少,越容易发挥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创造力。这一点也是原动力,也是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