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土地和信贷都没有对楼市起到显著成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5日02:08  21世纪经济报道

  3、土地信贷闸门“推进器”

  从后期的执行效果看,虽有土地和信贷两扇宏观调控的闸门,但无论是哪一扇闸门都没有对楼市起到显著成效。反而出现了一些反向效果,即供需反向。

  2003年的房地产调控之战,最终变成了助长房地产新一轮泡沫的开始。

  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后来回忆时说,当时房地产刚出现了不理性的苗头,如果能按照各部委拟定的政策框架实施的话,也不至于造成后来如此不理性的结果。

  2004年,中国的投资过热逐渐呈现,钢铁、电解铝、纺织等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并形成了“煤、电、油”的紧缺局面。数据显示,2004年一季度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甚至达到43%。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标志,进入了“量价齐涨”的新时期。

  上海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14.6%,创下了房改以来的峰值。实际上,公布出来的房价涨幅如此之高,但奇怪的是这些权威数据市场上从来没有人相信。

  人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数据。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中远两湾城,首期开盘均价不足每平方米4000元,至2004年8月11日四期开盘均价突破1万,并营造了100多人排队5天5夜购房的骇人场面;而同样位于静安的中凯城市之光,从2004年1月16000多元/平方米的销售均价起,到9月份,均价已达22000元/平方米,12月已经达到27000元/平方米。

  借助房地产凶猛势头,地方政府苦求之财源始得解决。

  直接数据难得,间接数据足可说明问题。例如,1990年上海房地产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0.5%,到2004年这一数字激增至7.4%。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估计,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出卖的土地收入每年都有5000多亿元,有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70%以上靠出售土地上获得。

  政府与土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严重扭曲了土地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这是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难以有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虽学者官员疾呼改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分配,推出物业税,以抑制土地财政膨胀,无奈改革牵涉领域繁复芜杂,况简单手段即可解决复杂艰难财源问题,戒掉懒政之瘾何难!

  制度缺陷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此房价的涨势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

  中央相关部门审时度势,确立“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某些行业投资过热”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紧缩“地根”和“银根”两大闸门成为主要手段。

  以“铁本”事件的整肃为标志,不少行业的投资冲动被暂时遏制,而银行信贷增长亦出现急速的滑落。在江浙地区,在铁本事件之后,当月信贷新增几乎为零。

  而在“地根”方面,则以2004年7月,国土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的71号文为标志,开始启动土地公开招拍挂转型,被称为“8·13大限”。

  该文规定,2004年8月31日后,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进行。

  相比原来的出让方式,土地“招拍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寻租行为,净化了土地市场,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指望土地市场实现市场化均衡极不现实,只能往想要的方向发展。开发商心领神会,不惜血本地出价拿地也是“恶胆丛生”。一个惊人的例子是,截至2007年7月末,碧桂园总土地储备量达到4500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最大“地主”。据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统计,2007年我国百强房地产企业“囤地”高达381万平方米。

  另外,地价的飙升与房价上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007年的“长沙地王”则只是极端而已——以所拿地价估算,到开发销售时,至少提高所在区域楼盘家每平米7000元。

  因此,从后期的执行效果看,虽有土地和信贷两扇宏观调控的闸门,但无论是哪一扇闸门都没有对楼市起到显著成效。反而出现了一些反向效果,即供需反向。

  导致供需失衡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紧缩“银根和地根”只是更多抑制了供给,而对需求的抑制却微乎其微。

  而供需偏紧的唯一结果就是:房地产价格2004年继续上涨!

  4、“控制房价”口水战

  沸沸扬扬争论似乎真理越辩越明,共识似乎也部分达成,不过行动速度比不上口水。争论最终在房价的快速上涨中被淹没了。

  2005年,房价涨势继续。

  上涨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投资的盛行,除了温州等炒房团外,外资的贡献不可小觑。自2002年底,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以来,大量外资进入中国,而其中相当部分结汇后进入了房地产市场;二是,2004年至2005年的房贷新政,导致供给减少,在刚性的需求面前,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

  从前者来看,来自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的数据显示:2004年8月起,该行个人客户结汇量连续大幅攀升。8月份整月交易总金额达到1.8亿美元;9月份交易量又较8月份提高了17%;10月底,客户要求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交易量又猛增了34%。

  这种结汇的势头在2005年依然继续。银行的分析人士指出,其中约有30%-40%结汇后投向了房地产。

  而上海的某港资银行人士也告诉记者,以他们行当业务量为例,在严格的标准审核下,2004年8月份以来每个月符合条件的非居民个人按揭贷款依然可以达到5000万美元。

  外资有多少流入了楼市,是不是外资炒高了楼市?吵闹一时,至今尚未可知。

  一个可关注的事实是:上海的房价已经远远高出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据统计,早在2002年10月,上海的套均总价已经达到96万元,是家庭年平均收入的近20倍。真实性需求会如此强烈?

  研究人士判断,外资份额虽小,但因为购买的主要是中高档楼盘,所以对上海楼市的影响不可小觑,已经成为左右中、内环线价格的一股重要力量。

  而从供需来看,缺口的扩大,也成为房价上涨主要原因。

  上海房地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份,住宅竣工面积为37964万平方米,同期销售面积39084万平方米,供需缺口达到1120万平方米。

  供需缺口的加大,房地产新政的效果也“功不可没”。

  从2004年开始,“地根”和“银根”手段,已经对房地产的供给构成了负面影响。2005年,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和打击投机炒房,相关部委继续从“抑制投资需求”对房地产发展进行调整,但实际结果是在投机需求得到一定抑制的同时,也减少了供给。

  2005年3月份开始,“旧国八条”、“新国八条”、期房限转等密集实施。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是:一是严格土地管理,限制别墅等高档房用地供应;二是严禁囤地行为,满2年为动工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三是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2年转手交易的,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

  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房地产业投资增幅逐月下降,前三个季度增长22.2%,比全社会投资增长低3.9个百分点,比城镇投资增长低5.5个百分点。

  在持续的紧缩“地根”情况下,房价上涨成为必然。

  2005年,上海继续领涨全国,当年房价上涨9.2%,而同期全国房价上涨6.5%,北京上涨7.4%。

  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在这一年,政府正式把“调控房地产价格”写进了文件,而也正是这一年,出现了房价越调越高的戏剧性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政府该不该干预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之手到底该放在何处”的争论。

  以建设部为代表,认为政府应该调控房地产市场。

  2005年6月,在中美新市场经济北京论坛上,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梁小青提出,市场经济形态之下的行业调控,政府干预是必需的。她提出了三点理由:首先住宅不同于其他产品,不可能绝对市场化进行生产交换,来实现它的价值,最关键是因为土地的分配要受到限制;其次,住宅是生存的必需品,政府不能完全放开监控,而去通过市场来调节。再次,国家应该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土地不可再生,资源稀缺,政府调控应该。

  但反对之声同样强烈:政府的职责应该是防止“哄抬”房价而获取暴利的行为,而不是控制需求或者控制供给,更不是人为地控制价格。

  北京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说,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措施,已经由宏观调控“演变为微观管理”,而这些表明了行政手段的逐步强化。

  华远董事长任志强认为,政府一直采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非市场经济的政府责任问题。政府要解决由政府承担的低收入住房制度保障问题、夹心层(中低收入阶层间的部分)的贴租贴息、特殊住宅金融的保障办法,这样才能确保不管用什么宏观调控进行市场调节,都不会影响到居民居住问题。

  “稳定商品房价格的责任不应落到政府官员头上”,他说。

  沸沸扬扬争论似乎真理越辩越明,共识似乎也部分达成,不过行动速度比不上口水。争论最终在房价的快速上涨中被淹没了。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房市 调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