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发性移民的新尝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5日16:05  新京报

  新观察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已处于第二次文明变迁的关键性时刻。这一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 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其中极为显眼的一个变化,就是人口的大范围、大幅度流动。近 30年里,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近代以来最剧烈的一次移民过程。大量人口从农村移民城市,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创新了 中国的文明模式。

  移民的过程总是会充满憧憬和紧张。

  其心理状态的微妙复杂,只有亲历者才能有切身体会。

  这对于水库移民来说更是如此。三峡工程中的百万移民,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引起世界密切关注,他们的哀欢苦乐 ,给当代中国移民史留下了浓重一笔。

  与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不同,三峡移民是政策性移民,即人口的非自然自发流动。这种特性决定了移民 必然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也需要在政策上有合适应对。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修建大坝而移民的经历,总体来说是教训大于经验。

  三门峡水库移民教训就很深刻,其主要原因是在水库设计之初,对移民的长久生产生活预先考虑不足,工程开展后政 策思路调整又不力,结果导致大量移民出现二次迁移。

  在三峡移民工程中,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放在重中之重,首次选择了开发性移民的政策,开发性移民由政府运用对口 支援等方式,开发本地资源,引导劳务输出,以提高移民的就业水平,促进移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既是吸收了以往失败的教训,也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人的生命财产 权利已远比以往珍视和尊重。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三峡移民的基本指导原则。在过去的16年间,三峡工程已移民120余万人 ,其中绝大部分是就地后靠的移民,外迁移民不到20万。对于百万后靠移民,在国家的补偿和帮助下,逐步兴建起了一定的 产业体系。

  然而,三峡毕竟是欠发达地区。整个20世纪,当地都因拟议中的水利建设,而未获充足的投资支持。在即将到来的 “后三峡”

  时代,百万移民工程不会马上完结,要实现“逐步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国家的继续支持帮助不可或缺。

  □梦洲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