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 ,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 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亮点
三权分立
“大部门体制”改革方案中加入了“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意图,对“三权”进行厘清、分立归属,其方案有两 套—机构改革方案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大部制的“三权”分立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政府整个部门设置中进行专门分 工。即:有的部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的部门行使执行权,有的部门行使监督权。再一层含义,在大部门内部也有专门分工, 分别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部门大量合并
“大部门体制”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并不融合到一个部 门里。
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过去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在政府职能转变。比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市分开,以及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 府,而“大部门体制”则是侧重改变政府职能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并将“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分立,可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 府。适应市场经济管理需求是“大部门制”的明显特点。
改革开放后政府机构六次改革
第一次: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 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 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第六次:2008年—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外国机构改革一览
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内阁机构大多实行“大部门体制”,内阁机构设置一般在20个以下,其中加拿大最多,为1 9个,美国为15个,日本为12个。
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转型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部门体制”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些国家中,内阁机构设 置最少的是阿根廷,有12个,内阁机构不超过20个的国家有俄罗斯和墨西哥,分别为16个和18个。更多的国家内阁机 构在20个以上,30个以上的也很多,以印度最多,有41个内阁机构。
日本
日本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始于2001年,改革的目标是克服行政管理中的“部门主义”,精简整合内阁部门及相 关职能。日本内阁部门由原来的22个省厅调整为12个省厅。如对原有职能交叉或互补性高的11个省厅,整合改组为4个 省。在中央政府改革的基础上,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配套推行“大部门体制”改革。
俄罗斯
俄罗斯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中国相近,都曾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体现在政府机构设置上,职能重叠和交叉设 置部门的问题较突出。2004年,俄罗斯推动相关改革,中央政府的部门数量由31个调整为16个。
国外“大部门体制”改革主要有四方面可资借鉴:其一,从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看,中央政府核心机构的理想设置数 量应控制在20个左右,不宜过多。其二,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克服行政管理中“部门主义”的有效途径 。其三,“大部门体制”改革应坚持依法展开,以法律形式对行政改革作出明确规范,保障改革的严肃性。其四,“大部门体 制”改革不单是中央政府层面的事情,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套探索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