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述:我想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02:27  京华时报

  旁边这个照片上的老人,是我父亲王瀛。

  这个名字很少人知道。他的另外一个名字,也许知道的人多一些,卖糖炒栗子的王老头。他在崇文门外的榄杆市大街卖了20多年的糖炒栗子。

  炒制干货,是我家的一个祖传手艺。清末,我的祖爷王春和来到北京城谋生,在前门鲜鱼口和果子巷支锅经营炒货生意,以栗子、瓜子、花生为主。那时候买的人少,卖炒货得走街串巷。老辈人告诉我,当时独木轮车上装一个木桶,外面裹上棉被。木桶顶上插一个空心苇子杆。喊的是“热乎栗子”,苇子杆上冒热气,才能算得上热的。

  在前门一带逐渐有了名气后,经过皇宫办差人员的推荐,我祖爷炒制的栗子开始送往宫内。我们家炒出的栗子松软光亮,易于剥皮,老人小孩吃起来,甜香纯正,并逐渐形成了“王家炒货”的独有秘方。我父亲生于1927年,从小就跟爷爷学炒货,公私合营时到了北京市百货公司工作。

  1980年,我父亲在崇文门外的榄杆市开了一个很小的铺子,一开始主要卖水果。后来竞争激烈了,就开始卖糖炒栗子。我家有兄弟三个、姐妹两个,母亲身体不好,全靠父亲的这个小摊子养着。

  开业第一天,我父亲就把一个亲笔书写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牌子挂了出去。他文化程度不高,这些字也是简繁混杂,很不规范。后来有人建议改改,但我们三兄弟商量后,决定不改,因为这是老人家留下来的。他老说,这几个字是老理儿,啥时候做生意都得这样。

  我父亲为人厚道,不管来的是什么人,不仅给足分量,还要多给一把。他做事认真,我家的栗子都是一个个手工挑出来的。你想想,甭管多好吃,嗑出一个坏的来,胃口都倒了。

  大约在1996年,见我家的栗子生意好,榄杆市大街出现了很多“冒牌”货——我家叫“栗子王”,马上出现了“栗子大王”、“栗子皇”、“正宗栗子王”等名号,很多顾客认不准。干这事的人,我们都认识。我父亲说了,对方也不听。

  后来,听说注册商标就可以管管这事,他就跑到幸福大街上的崇文工商局打听,要求注册商标。往返了五六次后,我父亲终于以个体工商户的名义注册下了“王老头”商标,成为第一家有品牌的炒货。

  炒货行业很辛苦,早期基本上是露天制作,多以木柴煤炭为燃料。在最冷的季节里,每天6点钟,我们就站在寒风中翻炒。现在好一些了,基本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前店后厂不挨冻。可比起其他工作来,还是辛苦。我家是老北京人,一开始也有北京人干这个,但都没坚持下来。

  你看,我见面时不和你握手,因为我的手是棕红色的,这是摸栗子摸出来的。如果十多天不碰栗子,也能洗出正常人的样子来,可我从没这个空闲。

  2007年,劳动保障部把炒货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对外扶持。最新公布的10个技术职称中,就有干果炒货技师。当时,我还去中央电视台录了节目。

  现在,我们已经开了四家分店,全部是直营店,没有加盟店。有人想加盟,我们三兄弟商量后没同意。加盟了,质量就难以控制。金字招牌常常擦,只有自己擦,心里才放心。我们最近考虑进入一些好的超市,但还没说定。

  炒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久以前,我始终没有考证出来。到了今天,中国依然没有一本介绍炒货技巧的书,这是一个遗憾。

  糖炒栗子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可真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原材料的选择,产地、生长条件、营养成分、成熟时期、食用价值、挑选、贮藏等各个因素都要考虑到。到了加工阶段,加糖时机、火力大小、外观色泽等等,也全靠多年经验积累。

  我一直想写一本书,把炒货的技巧完整地记录下来,像文化一样传给后人。书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炒货技巧实录》。

  除了中间断代的那些年不算,我家的“王老头”品牌也将近30年了。现在,我们三兄弟的家人都靠这个吃饭。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很简单,就是用心把(糖炒栗子)这件小事做好。别的事情我们都不太会做,但在糖炒栗子这件事上,我想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本报记者王俭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开放 品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