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党代会报告词汇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10:16  大众网-齐鲁晚报

  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如今的中国与30年前相比恍如隔世,甚至连中共党代会报告所使用的词汇也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实际上,十一大报告至十七大报告使用词汇的变迁也可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3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十一大报告中,“毛主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平均每个自然段会提及约两次。

  -十三大报告用大约1/4的篇幅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并首次提及“差额选举”、 “舆论监督”和“民主政治 ”。

  -十六大报告中“社会主义”一词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党”有了明显增加。

  -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一词大大增加,为历届党代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次。

  十一大:“毛主席”频率最高

  1977年8月12日,中共十一大召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所作的政治报告共约3.1万字,其中“毛主 席”一词共使用了214次,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会提及两次。整个报告约一半篇幅是在谈论“毛主席” 为了“党”和“革命”以及“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而同刘少奇、林彪特别是“四人帮”等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所进行 的“斗争”;也因此上述引号中的词汇均在报告中使用频率很高。

  在十一大报告中,“发展”和“建设”等词汇远不及“革命”和“斗争”等的使用频率高。走资派、牛鬼蛇神、地富 反坏、别有用心、痴心妄想、咬牙切齿、大张旗鼓以及另一类的“照耀”、“谆谆教导”等千余个词汇受到十一大报告的青睐 ,而此后的党代会报告却再未使用。

  在这样一个报告中,没有出现:宪法、法律、法制建设、党风、党建;甚至连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稳定等也没 有。而在此后的所有党代会报告中,这些词汇却成为必备。

  十二大:“建设”成主旋律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总书记胡耀邦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曾经是十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毛主席”在十二大的报告中不再提及,并在此后的党代会报告中绝迹。十二大报告中取而 代之的是“毛泽东同志”,出现了13次。另外,“斗争”一词的使用频率及排序也大大降低,“无产阶级”则由十一大的1 30次锐减到5次。

  报告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对“经济”(“国民经济”等被作为单独词汇另计)的强调,从十一大出现11次、名列19 7位,一跃为十二大的102次、名列前10。而在“经济”之前,出现次数更多的则是“建设”。

  十二大闭幕6天后,邓小平在会见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时曾说:“十二大的作用与我们党的七大一样。七大把革 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把建设引向胜利。”

  十二大报告首次使用了“精神文明”一词,并用1/7的篇幅、约4500字谈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三大:“发展”被高调提及

  1987年10月25日十三大开幕,赵紫阳在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同时,“发展”被高调提及,成为使用频率 第二高的实词,第一次超过了“党”,仅次于“社会主义”;“发展”还被强调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等。十三大报告一个更为突出的变化是“改革”的兴起,尽管“改革”一词在十二大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但那时仅提到12 次(“体制改革”等被作为单独词汇另计),名列200位之后;而“改革”在十三大报告中则出现130次,一跃成为排名 第四的实词。

  在十一大和十二大报告中未见的一些与“经济”相关的词汇也纷纷出现在十三大报告中,包括:企业家、承包、产权 、政企分开、出口创汇、经济特区、房地产、第三产业、乡镇企业、金融体制、股票、合同等。“义务教育”和“一国两制” 也登台亮相。

  报告不同寻常地用大约1/4的篇幅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并首次提及“差额选举”、“舆论监督”和“民主政治 ”。

  十四大:“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开幕,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实词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党”,“建设 ”一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出现的次数也增加了约1/3,但“改革”则较十三大报告减少了近1/3。

  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党代会报告的新 词汇。

  在约2.6万字的报告中,也首次出现:武装警察、武器装备、公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觉醒和复杂多变等词汇 。“暴乱”、“和平演变”是唯独十四大报告使用过的词汇,这类专用词汇还包括:动荡、党群关系、摆脱困境、多党制、毒 害、增强党性、取信于民、冤假错案等。

  “路线教育”和“意识形态”等十一大时的部分词汇,在被十二大和十三大“忘却”后,十四大又重新使用;而恩格 斯、右倾、整党和剥削阶级等词汇则在此后的党代会报告中消失。

  十五大:“社会主义”和“邓小平”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所作的十五大报告使用最高的5个实词与十四大报告相同,只是“发展”与“建设” 两个词汇的顺序互换,“发展”被进一步强调。

  十五大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也因此,“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而“社会主义 ”一词不仅是报告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也是十一大至十七大7个报告中提及最多的一次。

  在约2.9万字的报告中,“中国特色”仍然十分显要,而“改革”比十四大时的使用频率减少了约1/4,“开放 ”则比十四大时锐减了一半。与此同时,“文化”却比十四大时增加了近一倍半,并首次出现了“中国文化”一词。

  另外,一些词汇则属于十五大报告的专用词汇,比如,迷信活动、愚昧、关税等。它们不仅在此前的4个报告中未见 ,在此后的两个报告中也销声匿迹。

  十六大:“居安思危”中的“坚持”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约2 .8万字的报告中,“发展”一跃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而“社会主义”一词则有了明显的下降,成为十一大以来出现次 数最少的一次。但与此同时,“党”却有了明显提升,成为仅次于“发展”第二高的实词,也是十二大之后使用次数最多的一 次。“坚持”一词则一鸣惊人,名列“社会主义”之后,成为第五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文化”一词又有了明显上升甚至 超过了“改革”;但“经济”一词的出现次数和排序则在下降,在已有的6个报告中,仅比改革开放前的十一大报告时多。

  十六大报告也出现了一些以往5个报告中未曾使用过的新词汇,包括:迷失方向、居安思危、跨国公司、风险投资、 开拓创新、环保、医疗卫生等。

  在以往的5个报告中均未出现,此后的十七大报告也未提及,而只在十六大报告中使用的词汇有:邪教、宗教信仰、 精神世界、恐怖活动、世界文化、民间艺术、保护主义、忠于祖国等。

  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自力更生等词汇则从党代会的报告中消失。

  十七大:“科学”的“发展”

  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约2.8万字的报告中,“党”比十六大时减少了1/3强。“经济”则进 一步减少,这可能与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有关;同样的原因,“科学”则成了高频词汇。报告也更加突出“中国特色”, 是该词自十三大首次使用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次,是十六大的近2倍、十三大的3倍多。

  报告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和谐”的增多。“和谐”一词尽管在十二大时就已出现,但那时唯一的“用处”是讲“现 在的党中央,是团结的和谐的领导集体”;在随后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和谐”未现身,直到十六大时才重新 出现,距上次“露面”已经相隔整整20年。十六大报告中,“和谐”出现了6次,这其中也包括使“社会更加和谐”的提法 。而到了十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被定义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报告中,“和谐”一词出现了34次。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新词汇,包括与改善民生有关的:救助、 食品、药品、医德、合作医疗、慈善事业、信访等。此外还有:传统文化、道德风尚、民权、人际关系、违纪、违法犯罪、引 咎辞职、人民币、汇率、市场环境、直接选举、气候变化等。这些词汇的出现表明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关注。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