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外资企业纷涌进入我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1:46  京华时报
改革开放30年:外资企业纷涌进入我国
1981年4月15日,我国第一个专门生产瓶装“可口可乐”饮料的车间。图片由张寿君提供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目的是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外企进入,以助力中国经济发展。那时候,外企对于中国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一轮进入中国内地的外企几乎全是制造业,集中在东部沿海。

  时过境迁,2008年1月1日,两税合一后,外企的超国民待遇被取消,中国也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利润减少的外企选择了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甚至搬离中国。当然更多的外企选择了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他们要扎根于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

  可口可乐首吃螃蟹

  49岁的张寿君很满意自己目前的工作,每天早上和妻子一起出门,乘坐单位的班车前往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的可口可乐北京公司。

  张寿君是可口可乐北京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妻子在公司管理库房,他们住在西城区展览路。

  夫妻二人可谓是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元老。1980年,张寿君就和可口可乐打上了交道。至今,他已经在这家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中服务了28年。

  28年时光一晃而过,张寿君回忆说,当初从没想到会进入一家外企,而且一呆就是一辈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978年,19岁的张寿君高中毕业后,就去了顺义区李桥公社插队,在那里,他养猪、养鸡、种田。

  年轻的他,接触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朴实的农民,偶尔回城,才有可能见到外国人,那是很新鲜的事。对未来,他没有太多的想法。张寿君的一切显然受制于当时的大环境。

  张寿君插队的那一年秋天,保罗·马金迪来到中国,这位路透社的记者日后成名的作品将是对戴安娜王妃母亲基德夫人的采访和对英国政坛的一些评论文章。但在1978年,马金迪写的是关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一些报道。

  马金迪是从回归前的香港来到中国内地的,他对香港列车能在早上九点提供杜松子酒或者冰镇威士忌显然感到满意。在开往广州的列车上,马金迪只能喝到滚烫的茶水了,非但没有杜松子酒,连一般的饮料都没有。在马金迪眼里,1978年的中国内地显然和资本主义的香港有明显的差距。

  日本评论家山川晓夫却不像马金迪这样富于人文色彩。他从一些经济数据的对比中得出了“中国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生活一点也没有改善”的结论。此时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三十分之一。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

  事实上,这一年,中国已经开始了悄然的变化。当时,“文革”已经结束了两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恢复经济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利用外资几乎为空白。

  马金迪提到的饮料问题偶然也是必然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的可口可乐总裁访问北京,提出在北京设厂。他对相熟的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负责人佟志广说:“我在中国设厂,并不是首先针对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针对国外消费者。

  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因为可口可乐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了,欧美人已经习惯了它,不管走到哪里,都只想喝可口可乐。

  事实上,解放前,可口可乐就已经进入了中国,1949年后,可口可乐退出了中国市场。

  最终经过层层请示,谈判,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可口可乐达成了协议,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旅游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未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的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

  仅仅4天后,1978年12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就这样,首批3000箱瓶装可乐于1979年底由香港发往北京。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那时,友谊商店就是奢侈品的象征。

  其实想进入中国的不光是可口可乐,据美国媒体的报道,麦当劳曾经看见过曙光,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听说中国人搞社会主义建设,大干快上,美国人就想中国人没有午休、节约时间,那快餐食品是最好的东西,麦当劳由此想进入中国,可当时显然不具备条件。

  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往北京的那一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它是为在京外商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公司。通过这一渠道,许多中国人不出国门也有机会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亲密接触。

  可口可乐推开了那扇门,此后,外企开始陆续进入中国。

  1978年后,中国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土地、劳动力、赋税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内地,外资进入的领域也不断拓展。1983年,中国利用外资就达到了9.2亿美元。

  1979-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与1983年相比,年均增长20.1%。

  黄金时代

  中美建交仅仅两年后,可口可乐在中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那就是张寿君服务的位于丰台区五里店的厂房。此后可口可乐在中国缓慢发展。

  可口可乐中国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刚进入中国的可口可乐按照国有企业的模式经营,中方合作伙伴只提供土地和厂房,其他一切资金及设备都是可口可乐免费赠送。直到1985年,首家合资装瓶厂在珠海投产,可口可乐发展才开始有起色,但可口可乐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彼时,千里之外的广东,外企蜂拥而入。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香港,占尽天时、地利,大批香港和东南亚企业为节约成本、扩大市场纷纷迁到广东。这一时期进入广东的多是日用消费品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式,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广东经济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世界的瞩目。

  继可口可乐之后,摩托罗拉、通用、三菱、惠普、大众以及众多国际品牌陆续进入中国,今天这些品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形影相随的元素。

  但一个问题是,进入中国的外企多年来一直以制造业为主。

  商务部外资司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2004-2005年度中国外资企业销售额500强中,制造业企业405家,占比重达81%。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制造业更是大出风头,除上海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外,全部是制造业领域企业。

  这10家企业的销售额均在370亿元以上,其中以IT产品加工贸易为主业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高达715.7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跃居排名榜首。外商投资制造业的气势冲天,中国大有保持“世界工厂”地位的态势。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认为,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吸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石化、电子、通信等产业是必要的,因为制造业比较夯实,不容易出现泡沫。

  此排行榜中,东部地区有451家企业上榜,比例高达90.2%;中部地区上榜企业有31家,西部地区上榜企业共18家。

  上榜企业涉及领域相比八九十年代更加广泛,特别是投资于信息通信、电子电器、汽车、电力、石化、钢铁、房地产、商业零售等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逐年增多,且规模越来越大。

  在制造业龙头的带领下,外企进入中国后的20多年可以说是黄金时代。

  截止到2007年末,中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