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民事立法首次纳入精神损害赔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20:3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邹声文、周婷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侵权案件,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

  女大学生购物,在离开超市时,被保安命令解开衣裤进行检查;

  离职后的公司职员被原单位发布网上“通缉令”,并被说成“贼”;

  因为与妻子的情感纠纷,网民对其丈夫开展“人肉搜索”,导致其丈夫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大量的侵权行为都伴随有精神损害,但我国现行法律对精神损害的赔偿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22日开始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首次以民事立法的形式,对精神损害如何赔偿作出了具体规定:“侵害他人生命权、健康权,造成死亡的,受害人的近亲属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造成残疾的,受害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故意侵害他人人格权、身份权,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有关专家指出,精神损害赔偿在中国立法过程中逐步得到确立,说明立法者非常关注受害人精神层面受到的损害。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理念在立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民法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已经逐渐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理论和审判探索。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也规定了对侵害公民人格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负责人说,“侵权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既造成财产损害,也造成精神损害。以往的法律也有规定,但并不明确。”

  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就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其首次纳入了国家赔偿范围。这次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则首次明确将精神损害纳入了民事侵权赔偿的范围。

  这一突破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指出,精神损害赔偿对受害人而言是一种补偿,对加害人而言是一种惩戒,对其他社会成员而言是一种警戒和教育,将会减少损害他人人格、人身权的侵权行为的发生。

  侵权责任法草案对精神损害赔偿作了规定,但并不意味着受害人可以随便说自己受到了精神损害就能认定为精神损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负责人表示,侵权责任法草案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作了严格限制。

  考虑到现实中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非常复杂,侵权责任法草案未对赔偿标准作出统一的规定。有关专家表示,具体标准可由司法机关根据审判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出具体解释。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