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精细治理”新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14:26  法制与新闻

  劳力/文

  2008年12月15日,中央编译局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治理评估框架”。这是中国首次对评估社会治理状况给 出标准,下一步将在继续细化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试点测评。

  据报道,该框架包括公民参与、人权与公民权、党内民主、法治、合法性、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政务公开、行政效 益、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廉政12个方面。而这12个方面都有不同的“重点观测点”,即每个方面有更为细致的评估重点 ,12个方面共有116项评估重点。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最大的反应就是,中国正走进“精细治理”新时代。它标志着我国国家和政府对社会政治与经济 的基本内涵有了更加全面合理的认识,对社会治理的内容、目标和要求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 理解,意味着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日益科学化和规范化,必将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和官员进行科学决策、规范管理,让中国社会 逐步走向健康和谐。

  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极端“偏科”,过分强调经济指标的增长和表面秩序的维护,如对一个地方和主要官 员的考核往往以GDP为主要指标,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只要辖区不出大“乱子”,基本保持经济社会稳定,那么 ,地方主政官员的政绩就是“大大的”,就成为官员晋升的基本依据。如此,便在众多的政府官员中形成了强烈的“GDP崇 拜”,为了GDP高速增长,少数地方政府压制民主,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刻意掩盖社会矛盾,致使民怨不断积累,为重大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2008年,相继发生了瓮安“6·28事件”以及陇南“11·17事件”等罕见的群体性冲 突,发生了令人极端震惊的杨佳袭警案以及波及全国的出租车罢运风潮,就能说明问题。

  专家指出,这些灰色记忆甚至黑色事件是长期积累下来或者暂时隐藏的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它说明我国当前的社会 治理模式还不够科学合理,也说明社会发展还不够健康和协调。究其原因,问题出在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方式粗放单一 ,对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估考核标准模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全面性,各方面惯于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 ”这类极端模糊的词语评价政策效果和官员政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实践为师,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学真知,从问题中汲教训,逐步走向成熟,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中就包括逐渐改变“GDP崇拜”,强调依法治国与社会和谐。为了实现这 两大目标,中国政府不断探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先是一些地方政府改变政绩考核内容,努力扭转“GDP 崇拜”的思维惯性,致力于真正消除矛盾的全面治理,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率先编制了“法治指数评价体系”,为发挥民主、实 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条件,不仅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政府尊重人权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心,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治理模 式转变带来的巨大好处。

  然而,此前的一些探索毕竟带有浓重的地方性特色,而且涉及的考核评价指标也仅为社会治理的某一具体方面,并非 综合的、全面涉及社会治理各个主要领域的评估体系,因此在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力度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 中央编译局正式对外公布的“中国治理评估框架”,是一个既完整又全面、能够涵盖各级政府治理内容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 体现了对社会治理考核的精细。

  总之,中国官方公布“中国治理评估框架”尽管尚未试点,但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向世界昭示:中国正 走进“精细治理”新时代!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法制与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