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财政减收增支因素明显增多情况下,全市民生工程投入200.2亿元,占地方财力支出50%以上。不仅全面完成年初承诺的20件实事,而且急城乡群众之所需,增办了8件实事。
全面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新开发就业岗位12.3万个、公益性岗位3104个,实名制就业23.3万人。出台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12条政策措施,1.9万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18.1万困难群体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普惠制就业培训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7.6万人。落实集体合同制,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着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开展养老保险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医疗保险参保工作,17.5万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住院和门诊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20元以上。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6.8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了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确定了在全国率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目标,投入23.1亿元,建成15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为1580户农村贫困群众建房。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业补贴,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投入96.5亿元,保障和提高112万城乡低收入者等11类群体的待遇标准。落实义务教育教师津贴补贴政策,为非义务教育教师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发放临时性补贴,提高三县一市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
努力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设立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保障资金,加强市场监测,加大猪肉、豆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先后7次启动应急机制,保证市场供应。投入4.3亿元,实行主要副食品销售增量等补贴,对城市低保家庭、大中专院校特困生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确保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
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力实施街巷路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投入6.5亿元,完成580条街巷路、889个住宅小区的731万平方米路面整修,小区种植树木18万株,粉刷楼体500余幢。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22所,超额完成三年建设百所学校任务,实现“一乡一校”,完成30所农村学校质量再提升,农村办学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深入推进城区学校综合改革和教师交流,10个区县通过“双高普九”验收,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加快推进6所万人职业学校建设,改扩建70所城乡幼儿园和14所特教学校。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市四院眼科大楼竣工并交付使用,奉天医院、市七院建设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沈阳中医名医馆顺利开诊。建成341家社区卫生机构,城乡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一宫两陵”、张氏帅府等文博场馆实施大规模修缮。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6000余场,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展示会和国际旅游节。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我市体育健儿在奥运会、残奥会上取得五金两银的优异成绩。
(三)坚持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
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目标,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和城市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建投资完成284亿元,增长24%。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铁建设步伐,22座车站完成主体工程,1号线开始铺轨。实施黄河大街、北陵大街等31条主次干道综合改造,五爱隧道、三好桥、沈康高速公路一期竣工通车,长白、道义等4个公交枢纽建成使用,新开、调整公交线路54条,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客运站10个,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大伙房输水配套工程开工建设,改造114处二次加压泵站及185公里给水管网,新建燃气高压外环管线100公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建农村饮水工程85处,解决了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沈阳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哈大客运专线、沈抚城际铁路,辽宁中部环线本辽段、沈阜高速公路竣工通车。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坚持“上大压小”,开工建设国家重点节能工程金山热电项目。推广地源热泵、煤层气等清洁能源,新增地源热泵应用面积1618万平方米。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搬迁重点污染源企业31户,关停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150家,完成沈海热电等5家企业脱硫工程。开展再生能源利用,沈阳再生资源产业园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老虎冲垃圾场沼气发电工程并网发电。
加快生态市创建工作。开工建设日处理能力60万吨南部污水处理厂,建成11个区县(市)污水处理厂和31个村镇污水处理设施,新民、康平垃圾填埋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沈北30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理工程投入运行。设立33个生态保护地,受保护地区覆盖率达到30.9%。启动“环城水系改造工程”,实施浑河沈阳城市段改造。完成19条林阴大道建设,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8.3%。26个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验收,东陵区在东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核查,铁西区荣获“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沈阳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四)坚持科学组织、周密安排,全力筹办奥足赛事
奥足赛是沈阳有史以来承办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赛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奥足赛事筹办和组织工作,充分展示了沈阳综合实力和城市文明形象。
精心组织奥足赛事。用最短的时间,高质量建设了设施一流、功能完善的比赛场馆,奥体中心体育场建设创造国际、国内7项第一。组成12.1万志愿者队伍,精心编制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多次进行实战演练,实现了场馆运行与城市运行、外围保障的无缝衔接。奥足赛期间,共接待外宾1082人、148家中外媒体记者1337人次,赢得了各参赛队、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和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全力保障城市运行。新增、更新1700辆环保公交车,开通40条午夜公交专线和12条奥运公交专线,组织5000辆具备叫车功能的出租车,满足了赛事期间的运力要求。对涉奥场馆、接待宾馆、重点街路、城市出口、铁路沿线和宗教场所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市环境美化、亮化、净化。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水、防汛等各项公共服务,为赛事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大信访稳定工作力度,依法处置“蚁力神问题”,市财政筹资30.7亿元,盘活土地等资产,全面解决了“荷兰村”占地补偿、浑河大市场业户清退和“天山福园”等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坚持把奥运安保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警民联手、军地协作、专群结合的工作体系,调集3.7万安保力量,确保了奥运火炬传递及奥体中心、奥运村、媒体村等重点部位和国内外政要等重点人员的绝对安全。全力以赴、严查严管,保证了食品药品安全,有效防控了各类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全面加大涉恐专案侦查力度,通过“大巡逻、大防控”,防止重点人员、不安全车辆和危险物品进入沈阳、流入北京。奥运期间,我市“大事没出,小事也没有出”,实现了平安奥运目标。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立即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抢险救援,迅速购置大批救灾物资发往灾区,累计为灾区捐款2.4亿元。积极收治伤员、接收学生,按期完成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此外,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监察、审计、物价、参事、民族、宗教、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执法、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气象、民兵、预备役、双拥、防震减灾、人防、档案、修志、文史、红十字会、残疾人事业和老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内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多的错综复杂情况下,我们能够取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参与沈阳发展建设的中央和省在沈单位、驻沈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目前我市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急剧增加,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回落,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增幅明显下降。二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市场环境趋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缩减状况开始显现。三是就业形势严峻。部分企业出现待岗现象,预计今年全市需安排就业人员将明显增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四是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部门职责交叉、办事效率低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