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不去”的故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2日11:38  第一财经日报

  许可新

  已经是正月初六了,周晓丽仍然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悠闲地与朋友聊着天。

  如果换在去年,她此刻早就在东莞的一家台商办的鞋厂里开始了一年的忙碌,但今时不同往日,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她所在的鞋厂现在每个月的订货量已经从去年的月均30万双急剧下滑到3万双。

  工作量的巨幅萎缩,使得老板不得不给许多厂里的员工放了长假。已经多年在大年初三就离开家人外出打工的周晓丽,也因此“忙里偷闲”地享受着与家人的欢聚。

  这里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团山村的周家塆,金融危机正以一种看似“温情”的方式影响着这个山岭环绕的小村落。

  团山村是个“打工村”,其村支部书记申家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全村人口大约1400人,平时留守村里的只有600人左右,多数是老人和小孩,村里的精壮劳力,基本都在外经商打工,主要流向是广东、江浙一带。

  至今在家务农的周金山对记者说,他的妻子以及四个儿女全部在外打工,只有他自己在家耕耘3亩多的农田。

  但刚回家一个星期,周金山的小女儿周小云已经开始想要回到打工的北京。“在家太没意思了,每天除了晒太阳就是‘斗地主’(一种扑克牌游戏),还不如在北京呢,好歹还可以逛逛街,上上网。”坐在厨房的灶台边,周小云无精打采地往灶里加了一把柴火。

  其实,并非周小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春节前曾到贵州、湖南等地农村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出行交通不便、社会治安秩序欠佳、公共卫生服务缺失、商业环境落后等,使得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在老家的农村感到了诸多不适应。

  该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在外务工已经形成了“高消费”的习惯,因金融危机失业回到农村后,收入来源没有了,消费习惯却难以改变,直接后果往往是造成不少家庭的争吵,长辈往往不能理解有过打工经历的晚辈花钱无度,特别是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商品与服务的做法。

  对于许多农民工,农村,已经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周晓丽已经订了正月十二的票回东莞,对她而言,已经生活了10年的东莞是她的第二故乡,她也在那里找到了心仪的男朋友。只是厂里的情况还是让她很是担心,如果订单继续下滑,就算她是老员工,也很有可能被“扫地出门”。

  她知道东莞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她也知道自己所在的外贸鞋厂的竞争力并不十分强,因为生产的鞋子“样子丑得很”,一旦真的失业,她真不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农民工 就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