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侠影响下的三代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09:32  中国新闻周刊

  武侠文化在中国影响之大,在世界也算特有。我们选取了不同年代的三个代表,意欲探究武侠文化在不同年代的承载形式,及武侠精神对不同年代中国人有何样的影响?

  50年代生人张纪中:

  用影视修复侠义精神

  导演张纪中,1951年生,执导金庸剧声名大振。

  “这些(侠的)精神,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其修复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我用来修复的工具,就是武侠剧。”

  本刊记者/韩永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说过自己是一个有很深武侠情结的人,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情结?是否与小时候对于武侠的记忆有关?

  张纪中:从小就有。那时候一块钱两本的连环画,武侠的,我基本上都看过。最喜欢的有《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等。就是没有看过金庸的,那时候进不来。

  那时候就是觉得(武侠)好玩。来无影、去无踪,就希望自己会个轻功,一出门就上房走了。我小时候喜欢蹿上蹿下,上房、上树,看着个电线杆子,旁边有个支架,跑着跑着“蹭”一下跳到上面,显示自己的功夫好。

  还练飞檐走壁。踩着邻居的瓦房跑,把瓦都踩坏了,老太太就出来骂。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房上跑,“啪”一下摔了下来,锁骨摔断了,后来再没有爬过房。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都在年轻时有过沉溺于武侠小说中的经历,你是否有过?

  张纪中:我没有。“文革”时很多武侠小说都转入地下。

  中国新闻周刊:在拍金庸武侠剧之前,你对于武侠怎么认识?后来是否有一些新的理解?

  张纪中:拍第一部金庸武侠剧《笑傲江湖》时,我还没有人文的想法。当时只是感觉到武林中各派的争权夺利,其实与“文革”的情形非常相似。后来拍《射雕英雄传》时,开始认识到武侠之为国为民;到了《天龙八部》,出现了乔峰这样一个集“侠”之大成者:敢作敢当、对爱情忠贞、民族责任感、兄弟情谊以及对父母的眷恋。今年封镜的《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的身上则着重突出了人文精神。对武侠深入理解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塑造人物的过程。

  中国新闻周刊:有人说,武侠剧让人活在一种对英雄的空想中。你想通过武侠剧传递一些什么信息?

  张纪中:自梁羽生开新武侠小说之先河起,武侠小说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其主人公不再是武侠小说中的高高在上的“鹰犬”式的人物,而是我们普通人。像郭靖、杨过,都没有显赫的出身,他们的功绩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对人的激励作用很明显。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是我想通过武侠剧展现给观众的。

  比如《射雕英雄传》,从根本上说是一部古典型的道德之书,其爱国立场、民族大义、集体精神,都通过郭靖这个人物来体现;《神雕侠侣》则是一部现代气息浓郁的自由之书,其个性突出、情感至上、自我实现,都通过杨过这个人物来表现;《倚天屠龙记》则是更进一步的现代人文之书;张无忌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三种人文精神的代言人。

  这些精神,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其修复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我用来修复的工具,就是武侠剧。

  中国新闻周刊:武侠剧中人物的性格与你本人的喜好有没有关系?你最欣赏剧中的哪个人物?

  张纪中:有关系。艺术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港版的乔峰和我们的乔峰就有很大的差别。原著中乔峰的民族大义不是很突出,我们重点强调了这一点,因为我觉得乔峰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或者说,我希望乔峰是这么一个人。

  在所有我所拍摄的武侠剧人物中,乔峰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我觉得有一点他跟我很像,就是心里都非常坚硬。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剧中人物对你个人的行为有没有影响?

  张纪中:有。我自认为自己敢作敢当,对家庭有责任感,同时对兄弟情谊看得很重。有一部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遇上资金紧张,如果我拿了属于我的那一块收入,拍摄就没法进行下去,剧组就得解散,这些人的吃饭就成了问题。而这些人都是奔我来的,最后,我放弃了自己的这笔收入。这不是一万两万,而是几十万、上百万。

  中国新闻周刊:在武侠剧上,是否还有未了的心愿?

  张纪中:我非常想在一个城市选取几位市民,通过他们在各个历史节点中的表现,来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但此题不宜采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武侠片或许是一个现实下的明智之选。★

  70年代生人宁财神:

  武侠是所有男孩的英雄梦

  宁财神,1975年生。网络写手起家,一部《武林外传》奠定了他金牌编剧的江湖地位。“事实上这部电视剧跟武侠没什么关系,只是看起来像武侠而已。”他说,“属于武侠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本刊记者/杨龙

  没有电脑、没有丰富的动画片,电视永远那么几个频道;小孩子们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看小说成为娱乐的首选项,“女琼瑶、男金庸”蔚然成风。这是宁财神的男孩时代。

  中学时宁财神就痴迷武侠了,最早就是从金庸的小说开始看起,但他从来不会带金庸、古龙的小说去学校——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爱学习。

  老师们视武侠小说为大敌。但它总是野草一般,在男孩们的课桌里永远也清理不净。老师们想了一招,上学要搜书包。冷不丁地,老师还会在校门口抽查。搜到了就没收。所以,宁财神的好书都不往学校里带,怕被搜走,在学校也就看看《金剑雕翎》之类,看了一遍就扔掉,要是不幸被搜走了也没那么心疼。

  在武侠片开始当道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少林寺》的上演,令很多男孩都从家里跑到河南少林寺,要学武功;电视里播《霍元甲》,街头的小流氓们,也都在练武、劈砖、甩飞刀。宁财神也想学武功,一直找不到师傅,那个时候的上海,没有武术班。

  “每个小孩都想练武功,可惜那时候学校没有教武术、跆拳道什么的,要不然,我肯定打破头都想去。”他喜欢武侠小说里打斗的场面,打得精彩、解气,“武侠书能满足小孩子对暴力的幻想,对小人物完成晋级、成就大事业的幻想。”

  宁财神喜欢张无忌,希望自己能有那么高强的武功,称霸武林。他总结那个武侠小说盛行的时代: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给男孩看的一个普通人的历险,看一个普通人怎样成为英雄——这种英雄梦想影响了很多孩子的人生观。

  梁羽生的书宁财神“看不下去”,书里面的主角很悲苦,武功也不高,不能很痛快地击败敌人,好不容易练成了天下无敌,很快又会死掉。“他的作品不宣扬暴力,所以男孩们看了会觉得不过瘾。”

  宁财神坦陈,他读武侠,曾经是冲着暴力场面去的,整本书看完,里面所包含的思想:要做正义的人,遵守社会规则,甚至写作表达上的语句通顺等等,有时不会在意。

  他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文件夹,里面专门放着各种武打片断的剪辑,“人对暴力和性的追逐是本能的,看到飚车、打斗,会有愉悦感。”有一段时间,他对打斗场面近乎痴迷,无事就点开来看,看到头皮发麻。

  在电影院看完《叶问》,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作为一个忠实无比的功夫片影迷,我认为,“功夫”的最高境界有可能是和平,但,“功夫片”的最高境界可不能是止戈,也不该是和平,而是在最短时间内批量制造仇人,然后握紧拳头,对准不可饶恕的无耻反派,照死里捶,捶,捶,捶死为止!

  事隔多年,他依然在延续男孩们的暴力英雄梦想。

  在宁财神看来,奠定他江湖地位的《武林外传》,只是披了武侠的外衣。“事实上这部电视剧跟武侠没什么关系,只是看起来像武侠而已。” 《武林外传》,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平淡生活。他的作品里,没有血雨腥风的江湖,没有战无不胜的大侠。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靠暴力和武功解决。

  宁财神的书架上,有近两百本金庸、古龙的书,现在也就是偶尔翻翻。或者从中找找写作的灵感。即使以后再写江湖,他也不会写前辈们的江湖。“金庸和古龙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比较不稳定的。这种飘零的感觉,很容易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他们能体会到人在江湖是怎么回事。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的时代。”

  他说“身不在乱世,也写不了乱世”,在他所处的“江湖”里,也有坏人,有人心险恶,但更多的是平淡的环境,“冗长、琐碎”的生活。“这是个拿钱来闯荡江湖的时代,大家闭着眼睛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再有当年那种仗剑江湖的冲动。我希望我像令狐冲,但事实上我更像张无忌——犹豫、知足、性格内敛。”

  在他看来,《武林外传》本来是写给70年代的人看的。80年代、90年代的孩子们,已经很少看电视了,他们有更丰富的读物,海量的动画片、漫画书、玩不尽的网络游戏,孩子们的梦想,不再靠武侠小说来延续。

  现在,宁财神喜欢看日本漫画《火影忍者》《死神》,这些漫画更多地替代了武侠小说在他日常阅读中的地位。“小孩子对文字其实是不敏感的,漫画书、《魔兽》《传奇》更能让他们接受。”

  梁羽生逝世后,宁财神在网上看到的悼念文章很少,“纯武侠的小说已经很难生存下去,当初的风云人物流传到现在,能够被大家记住的也就那么两三个人。武侠时代已经彻底结束,没有人能再像过去一样,大规模地影响到一代人了。”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梁羽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