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怕捐错对象遭“秋后算账”台企“政治献金押宝”学问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14:34  青年参考

  2月中旬,台湾“监察院”首度开放民众查阅历次“大选”政治献金的收支、使用情况。从政治献金的收入情况可以看出岛内“政商结合”的程度,及蓝绿政党、政治人物“选举”布局等信息,因而引发岛内舆论关注。台《联合报》称,“监察院”此举不仅让岛内企业的政治倾向暴露无疑,也展示了岛内盛传已久的“押宝文化”,让原本复杂的台湾政商关系愈发扑朔迷离。

  1.“马萧”比“谢苏”多收两亿元

  台“监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马英九、萧万长获得的政治献金收入共6.774亿元(新台币,下同),谢长廷、苏贞昌的政治献金收入为4.04亿元。细分来看,马、萧获得营利性事业单位捐赠2.248亿元,谢、苏获得1.777亿元。但谢、苏获得的个人捐赠多于马、萧,谢、苏获得个人捐赠1.773亿元,马、萧得到1.272亿元。

  据报道,马、萧不仅收到的捐赠比谢、苏多,“大选”的花销也远高于谢、苏。马、萧的宣传支出为4.418亿元,谢、苏的宣传支出为2.738亿元。在租用竞选办事处支出方面,马、萧竞选总部的费用为0.035亿元,谢、苏阵营方面没有列出竞选总部的支出项目。另外,双方在交通旅费支出申报方面,由于马英九选前搞活动,走遍台湾各地,交通费笔数多达3289笔,超过谢、苏两倍还多。

  给这两大阵营捐赠的多是企业家。那么,究竟哪些人捐了钱?捐给了谁?又捐了多少呢?

  台湾媒体报道称,捐给马、萧的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捐赠达146笔,谢、苏则有96笔。其中,元大集团捐给谢、苏600万元,台塑集团捐给马、萧1400万元,远东集团蓝绿阵营两边都捐款,总计约6200万元,算是此次“大选”捐赠最多的企业,其中捐给马、萧4400万元,捐给谢、苏1800万元。

  岛内媒体注意到,一些政治人物也参与了“大选”捐赠。据称,现任台“教育部长”郑瑞城分别给马、谢捐了5万元,一度引发岛内舆论热议。不过,他坚称自己当时已退休,“两边都捐,就是鼓励‘民主’”。

  给马、萧捐款的政治人物,还有前“司法院长”施启扬、前“大法官”董翔飞,分别给马、萧捐了5万元和10万元。捐款给谢、苏的则有前“立委”蓝美津、云林县副县长李应元等人,分别捐了10万元。

  2.政治献金都有“两本账”

  很多人大概还记得,去年8月陈水扁海外洗钱案曝光后,其女陈幸妤在街头面对记者咆哮:“哪个人‘选举’没拿我爸的钱?”“谢长廷、苏贞昌、陈菊没拿钱吗?”不过,据这次台“监察院”公布的资料,这些所谓“阿扁的钱”统统看不到、查不到。

  问题出在哪里?据岛内知情人士披露,台湾政治人物竞选时惯用“两本账”,这几乎是岛内政坛人尽皆知的秘密。

  据说,岛内每逢“大选”,各候选人定期向“监察院”申报的,充其量只是美化过的“账目”,无法代表实际募款。陈幸妤的反问“他们都据实申报了吗”,指控的不仅是谢、苏,而是包括蓝绿阵营的政治人物。在台湾,政党对候选人的补助没有限制,大有操作空间。在台湾中南部,“银弹攻势”被称为最基本的配备,“不贿选就不会选”的顺口溜童叟皆知。

  据报道,2000年台湾“大选”期间,连战、萧万长的竞选经费仅申报3亿多元,当时就有蓝营人士私下调侃:“是不是少报了一个零?”蓝营内甚至还流传:当年竞选经费“10亿元起跳”。台当局煞费苦心制定的所谓“政治献金法”,充其量是个“摆设”,根本无法照亮岛内政坛的阴暗面。每逢“选举”,参选的政治人物会想尽一切办法钻法律的空子,他们公开申报的接受捐赠情况,都经过了细心“修饰”。

  比如说,台“政治献金法”明确规定,企业对候选人的捐款上限为1年100万元,个人对候选人的捐款上限是10万元。这个规定看起来很好,却无法执行,就连岛内专门负责监管政治献金的“监察院”也坦承:“私下搬现金,外界根本查不到。”不少企业集团为逃避法律限制,动用集团下属公司的名义捐款,或者先捐款给政党,再由政党捐给候选人。有的企业私下通过海外汇款、层层转账,让蓝绿“金脉”遮住了半边脸,未能充分揭露。

  谢长廷竞选总部发言人赵天麟曾透露,马英九当选“总统”后不久,国民党就收到一家广告公司发去的信函,索要“大选”期间积欠的9100多万元媒体广告费,而这笔费用马英九从未对外说过。赵怀疑,这笔钱是马英九隐瞒不报的“私房钱”。据说,后来双方“私了”了。

   3.怕捐错对象遭“秋后算账”

  在台湾,政治人物精于算计,商人更是算盘打得山响。不同的是,政治人物靠耍嘴皮子过活,连台前“副总统”吕秀莲都承认,民进党是“靠嘴拐到政权”的。商界大老板则是靠钱表态,为了保险起见,多半采取蓝绿阵营同时“押宝”的策略。2004年台“大选”期间,许多企业重押国民党的“连宋配”,没想到选情一夜翻盘,很多老板哑巴吃黄连,尝尽苦头。

  鉴于2004年“两颗子弹”的教训,到了2007年年底前后,岛内“大选”激战之时,企业界仍举棋不定。有人想“押宝”马英九,又怕他那“不沾锅”的特性,或者干脆不收钱,或者即使收了也不会“法外办事”,因而头疼得很。当时,岛内企业界盛传,直接给马英九捐钱、套近乎根本没戏,于是,跟马英九走得近的人士,开始成为企业界积极笼络的对象。

  比较而言,谢长廷比马英九“圆滑”、“灵活”得多,对企业界的捐赠虽不是“来者不拒”,但也明里暗里收了不少。不过,由于谢、苏的支持率一直落后马、萧,岛内舆论都不看好,企业界也小心翼翼地做决定,生怕一步走错,“花钱换埋怨”。

  其实,早在2008年1月台“立委选举”时,岛内企业界“押宝”的行动就已开始。当时,国民党以81席狂胜民进党,给了企业界一个很好的“押宝参数”。据说,一位开高档酒店的黄姓老板曾透露,“立委选举”前,蓝绿阵营都向他募款,他于是捐给绿营400万元、蓝营300万元,结果民进党大败,他懊恼得不得了。据说,这个黄姓老板的“遭遇”,后来在台湾企业界广为流传,并为大家所“借鉴”。

  “立委选战”结束后,许多习惯与绿营打交道的大老板,四处打探“谁是蓝营的有效窗口”、“要怎样跟蓝营接触”。一些与蓝军交好的企业,为了日后“朝中有人”,也开始经营“老关系”。岛内一家媒体曾这样总结台湾企业捐赠的尴尬:捐得太少,无法发挥影响力;巧立名目多给些,又担心被查账;最怕的是“押错宝”后遭“秋后算账”。因此,许多老板干脆当面掏腰包,且不开收据,做足人情又不留痕迹。

  4.政要名流的“曲线表态”

  台湾的“押宝文化”,不光包括企业界的捐赠,还包括政要名流的表态。从一定意义上讲,政要名流的表态支持,远远胜过大老板的千万捐赠。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台湾前“中研院”院长李远哲,2000年、2004年两次在陈水扁参选“总统”的最后时期,用“临门一脚”的挺扁表态,让阿扁如愿以偿。

  2008年2月下旬开始,岛内政要名流纷纷站出来表态,支持某位参选人,“押宝”于某人,期待未来飞黄腾达、大展鸿图。先是李远哲表态挺谢,接着,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露脸挺谢。与此同时,全台医院协会理事长吴德朗、宗教界的星云法师,公开表示支持马英九。马、萧成立“司法改革联盟”当天,一度引来台湾法律界大佬齐捧场,还有很多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出席,表态支持马、萧。

  不过,多数政要名流不会大张旗鼓地表态,而是用适当的方式间接表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们可能不会直接表态支持某人,而是表示,若实行某人提出的政策,股价会上涨,在所谓“专业性谈话”的“包装”下表明了意图。

  还有更高明的表态方式。曾有位岛内宗教界人士说:“希望‘选民’给马先生找个工作。”一听便知其意,因为马英九“大选”期间已没有任何官职与党职。还有“有心之人”,如果支持某人,就采取更迂回的方式,如在聚会时,只邀请特定参选人及阵营人士出席或致辞。

  相关报道

  政治献金与“黑金政治”

  台湾分析人士指出,台湾“选民”的“情绪化”程度世人皆知,很多人并非靠理性而是靠情绪投票。就如同购买商品一般,大量的广告、人际互动等才能促使“选民”走出家门投票。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广告、宣传制品、每一地区竞选总部搭建与维持、义工或竞选人员的薪水和膳食费用,还有台面下的“活动费用”,让台湾县市长级以上的“选举”经费动辄上亿元。

  钱从哪里来?一言以蔽之,以钱换权,再以权换钱。岛内各类钱权交易的手法不断演变,方法多到不胜枚举。这其实正是过去国民党“黑金政治”的主因。民进党当政8年,非但没有清除“黑金政治”,反而纵容这种现象愈演愈烈。马英九上台后,尽管誓言推行清廉政治,但只要台湾没建立完善的政治献金监督机制,“黑金政治”和“押宝文化”就不会消失。

  (未经《青年参考》报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新闻故事”版稿件,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