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非法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中国文明碎片登记造册不仅是为了方便索回,也是我们铭记历史、反思历史的契机
■实习记者/苏枫 本刊记者/吴伟
半个多世纪以来,港台内地先后出版精装、平装图录集册,收拢流失海外的大量中国文物、书画,每件作品均附有详细注释:现藏哪个国家、哪家美术馆。
著名画家陈丹青在《退步集续编》中疑而问之:“究竟是什么人,因为怎样的缘由,以何种手段、多少代价、哪些途经,终于使这些文物书画移走异域,一去不还?”
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本图册给陈先生交代,它们是怎样被“掠夺”、“诈骗”、“盗窃”出去的。他总以为注释是“将来要去向列国追讨的意思”。
可事实上,中国确实不知道自己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国门后到底向海外流失了多少文物,以及它们是怎样流失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3年的《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中提出一组数据,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散落在世界各地民间收藏者手中的中国文物数量估计是其10倍。
该估数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数量的11倍、台北故宫的28倍。这意味着5000年中华史,每一天的文明碎片都有10件客居他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也只是一个参考数据,这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全弄清楚的,甚至可能需要一两代人来做这个工作,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究竟怎么做,需要有关的机构、学者一起,大家坐下来认真讨论。”国家夏商周断代史首席研究员、青铜器专家李学勤对《新世纪周刊》说。
“善莫大焉”的工作
何为“流失文物”?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更愿意称之为“海外藏中国文物”,他为流失文物附加了时间限定:“流失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
“流失主要是指通过非法手段,比如掠夺、盗取、盗卖等方式流出境外的文物。有的文物,因为历史上的某种原因(如作为国礼赠送)通过合法方式到了海外,这个就不能算是‘流失文物’”, 李学勤说,“但什么才是‘非法的’,这在国际上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界定。”
至今,李学勤恰好进行海外中国文物材料的搜集和研究整三十年。他于11年前出版的著作《四海寻珍》中,把访问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品中的珍品一一作了论述,文物种类涵盖三代秦汉时期的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李认为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是“调查研究”,而畅销书《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更愿意将类似行为称为“建立档案”。
历时五年调研,吴树建立了一份“中国文物备忘录”。其中对英、法、俄、德、加、日等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文物进行了粗略的数据归纳。
“与其临渊结网,不如亡羊补牢。为流失文物建立档案就相当于亡羊补牢,已经出去的,我们为它们建个档案,以后文物的追索就不至于像最近的圆明园兽首事件这样弄得很被动。我非常支持为海外流失文物建立档案,这是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文物,是善莫大焉的事情”,吴树说。
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对流失文物进行“登记造册”之人,是有着“调查研究海外流失国宝第一人”之称的中国美术史学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
59岁那年秋天,林在位于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博物馆亲眼看到了北魏《文昭皇太后礼佛图》和《孝文帝礼佛图》的浮雕。
“我看到这些遍体鳞伤的浮雕时,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那些飘零在异国的艺术珍品总让我们记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这些浮雕是北魏朝廷耗巨资选派国内能工巧匠雕刻的。”
当年美国古董商普爱伦到中国发现这些浮雕,用照相机拍下来,找到北京琉璃厂彬记古董商岳彬,双方签订协议书。岳彬勾结洛阳古董商马龙图,联络当地保甲长和土匪把浮雕凿下来,凿成碎块,用麻袋运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后运往美国。
这件浮雕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1952年,在北京炭儿胡同的彬记古玩铺内,彬记与普爱伦签订的掠夺《孝文帝礼佛图》浮雕协议书被发现,此事震怒了中国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联名要求严惩奸商岳彬。岳彬被判死缓,后病死狱中。
“从那开始,我下决心寻找和记录流失海外的国宝实况。我想即使不能收回,也要把它们记录在案,给后世一个警示和备忘。”
2002那年林树中76岁,他开始了继北美洲、亚洲寻遗之旅后的环欧旅程。走完三大洲之后,林编辑出版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八卷本。后来,胡锦涛访问美国时,曾将其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耶鲁大学。
要有目标有步骤
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说,他们曾被建议制作一本自己的物品明细账,以便让大家知道圆明园曾有什么?怎么摆设?这样归还者也可以心服口服还原一个历史真貌。
“《圆明园陈设档》原本是存在的,或者说圆明园的每一组建筑都有自己的‘陈设档’。”类似的“陈设档”,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甚至精确记载了每一层楼、每一张桌子上器具的摆放等内容。
但圆明园“陈设档”毁于1860年的兵灾与大火,以至于统计损失情况的明善最后只有哭陈,账册被毁,损失将永远不可能被估计。
现在再来编撰一本“陈设档”何其之难。
李学勤估计,为流失文物登记造册将是一件非常重要,但难度很高的事情。之所以重要,一是因其本身的学术、艺术价值,二是所代表的民族情感、国家大义。
“难度大,一是因为各地博物馆的馆藏有的公开,有的因为各种原因,馆藏不完全公开。二是有民间的私人收藏,这就为数量统计造成了难度。三是很多流失文物的真伪难辨,比如中国宋朝的画,国际上数量非常多,真伪需要专家鉴定。”
吴树认为:“难度主要体现在海量信息的筛选和落实,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这么多,并不是每一件都需要追讨,也并不是每一件都是珍品。”
在接受面访后补发给本刊的电子邮件中吴写道:“现在只有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在册,假若将民间藏宝列入其中,会大有好处,因为民间藏宝现在大大超过国家收藏。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要这样做还是必须突破政策瓶颈和技术瓶颈,那是一切保护方式的前提。保护对象真假不分,怎么去保护?保护什么?”
登记造册的第一步怎么走?李学勤认为,若对流失文物登记造册,要从最基本的调查研究开始做。
对中国的海外流失文物进行登记造册是一个政府行为,如果要推行,李学勤个人建议现阶段国家文物局最主要的任务是要调查研究那些价值特别大、跟我们的历史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物。
“比如一些最重要的青铜器,大家基本都知道在什么地方,资料也是公开的,我们可以先把已经公开的这些重要文物做好资料整理,以后有什么变化再核实补充。”
李介绍,希腊神庙里的很多文物流失各国,他们政府就很有目标地先从最重要的文物开始追索,慢慢索回。“毕竟流失数量太大,我们当然是希望那些当年被掠夺、偷盗的文物全都统计清楚,但短期内肯定是不现实,应该有目标有步骤地逐渐做好这个事情。”
吴树对建档工作提出了类似“全民战争”的建议。
“一是国与国之间博物馆的资料共享和查证,咱们先把已经公开的最重要文物的资料整理好;二是发动民间力量,如海外留学生、网友等,为官方提供流失文物线索;三是发动大收藏家,特别是港台的爱国大收藏家,他们手里掌握的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可能非常丰富。”
“我建议国家文物局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由专人为流失海外文物建立档案。”
入册文物是否会成为市场炒作的下一个动力?李学勤觉得不可一概而论:“世界市场上决定文物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是由单一因素可以决定,也不可能被市场炒作完全操纵。或许某一两件东西的市场价格会被暂时炒作,但是‘中国文物’作为一个大的门类不可能被简单操纵。”
“我盼望今后所有的海外流失文物都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回归,特别是偷盗的文物,必须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