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考核体系不能急功近利 要“静静地去研究”
在基础研究上面,忠于自己研究的领域,去孜孜不倦地探索
主持人:是不是作为科技管理者,要给从事科研的人员一个清晰的预期?不是希望你每天都出成果,但是希望你能够出成果。
万钢:对,这就是我们去年做的重大的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每个实验室投入1000万左右,用于实验室自己来确定自己,因为实验室是开放运行的,而且保持它长久稳定不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在基础研究上,要更加适合于基础研究的规律,就是使它长期稳定。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竞争性。也就是说,稳定的支持要逐渐高于竞争的机制,它和应用研究就是不一样。
主持人:不能要求在基础科研领域有过分的竞争。
万钢:如果这样的话,就会逼出问题。认识世界就认识得不清楚了,考虑问题就考虑得不清楚了。基础研究是不能用时间来限制的,要让它静静地去研究。实际上,诺贝尔奖金有很多都是出自基础研究的,一般都是在13年到15年之间得到结果。
主持人:因为很多的科技人员感到很头疼,压力很大,这种考核体系是否会发生变化?
万钢: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研究,但是我们的管理机制上面,尤其在人的考核机制上还有一些急功近利。比如说,我刚从国外回来,我感觉有一些不适应,就是因为我们在国外,如果你大学作为讲师、副教授、教授,最多到了教授再没有大的名堂了。当然,我们希望他们有激励,但是从规律上又要进行优化,可能我们今后在这方面要更多的努力,把科技人员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注意力引到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探索科学的未来上,引到他的兴趣上面,把他的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往往对一个人的进步是以升迁衡量的,但是在基础研究上面,忠于自己研究的领域,去孜孜不倦地探索,这是对他最大的升迁。
主持人:您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忠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们过去很少这样提,我也是学者,作为学者我想可能知识分子是非常愿意去长期孜孜不倦于他们所习惯的领域的。
万钢:“忠于领域”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的问题。“忠于领域”和“钻牛角尖”不是一回事,科学研究是经过一个阶段,都是由一个由宽到精到窄,再到宽再向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我觉得这有点像象牙塔,所以我觉得人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深化。
我希望我们的科学家,今后把自己喜怒哀乐真正和自己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我作为一个科技部长,在我考虑未来的发展,包括我们的管理机制上面,也要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有利于促进他们聚焦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协调创新活动 避免过度竞争
靠个人单打独斗,在某一些小的领域可能可以,但是在走向市场的时候,就要以团队的形式
主持人:这种帮助可能靠您的几句话是不够的,我们会出台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呢?
万钢:前些天我看望了清华大学的校长王大中院士,他80年代的时候到了德国开始进行研究,经历了一个一个过程,克服了一个一个难关。在清华的核能研究院,他的核能实验堆也已经开始发电了,他跟我说,我们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尤其在当前的行业当中,从支持的角度来看,应该是长期稳定的一种支持方式。特别基础研究阶段,要长期稳定支持。但是要支持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结合,使知识体系转化为工程技术,工程技术又转化为产品,这样的进步就是要认清科学技术发展阶段,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阶段的特点适合于各个阶段规律的去支持。
比如说,我们现在基础研究方面,就采取了从过去的完全竞争,到现在的长期稳定加上竞争这种结合的方式。我们还要拉长一些评估周期,拉长一些支持周期,使它能够从容地完成他应该完成的基础研究这方面的任务。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要更加支持长期产品和市场产品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的技术,也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但是它应该是以企业为基础的,使产学研围绕这个企业来进行。骨干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要结合,这样的话,在技术研究方面就既可以有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同时又可以形成产业链,使它的零部件在中小企业里面能够得到发展,也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这种配套的领域,形成一种专、精、特、深的层次发展。
主持人:实际上您在描述有组织的创新活动。
万钢:对,靠个人单打独斗,在某一些小的领域可能可以。但是在走向市场的时候,肯定是以团队的形式,而这种团体是跨部门的界限,甚至是跨企业的界限。应该能够形成行业和产业的集聚力量,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业协会就会起来到很大的作用,这就是第三方加入的作用。
主持人:万部长,您刚才对有组织的创新活动做了很多描述,也提出了您认为可能的路径,那么科技部在支持有组织的创新活动方面,今后会不会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万钢:我们提出任何一样政策都要进行探索和实验,实际上科技部在前三年就启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这是和国资委、全总、财政部等一些机构和部门在一起共同推动的。这个就是以龙头企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在通过这个试验,创新了一批产品的同时,也认定了一批高新创新型的企业。这个经验通过总结和各个部门商量以后,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我们下面要逐步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产学研结合,面向实际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为主体,有组织的进行研发,避免过度竞争。竞争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伤害发展。
主持人:您用了很多的篇幅在讲科技成果的应用,如何促进技术研究,这期间您不断讲“避免过度竞争”,您认为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研究就是这个么?
万钢:它是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集体的共识。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当中,建立了两个协调会商机制,我们科技口的部门,比如说科技部、教育部、科协、中科院、工程院、基金会,我们一起在共同商量。我们已经进行过两次的大的会商,各个部门的计划等等都在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