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绝不允许利用金钱权利侵蚀科学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20:21  新华网

 “绝不允许利用金钱和权利侵蚀我们崇高的科学事业”

  无论作为官员,还是科学家,对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一种热爱、一种崇敬,同时也要有一种敬畏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了这么多的造假行为,甚至揭露出一些造假事件,都于过度竞争和过度的考评方式有关的,您怎么看这件事情呢?

  万钢:有外因也有内因,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体现。从外因的角度上,科技的管理应该更加适合于科学技术研究发展,适合于资源的投入,他的作用应该引领市场的投入。从内因的角度上看,我还是比较提倡要弘扬科学精神,对我们所研究的东西有一种敬畏感。我也一直在考虑这就是无论作为官员,还是科学家,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一种热爱、一种崇敬,同时也要有一种敬畏。

  主持人:您说的这种敬畏感是您刚才提到的忠于研究的基础?

  万钢:是的。比如自己的孩子,要从各个方面来寻找他的缺点,但是在很多的场合上又要去表扬他的优点,使他能够茁壮成长。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要热爱他、关心他、呵护他、要求他、批评他,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他。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因为他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利益,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我们有一种精神去完美它,去完善它,使它真正地造福于人类。

  主持人:就像总理比喻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一样。今天强调的如何避免造假,您提出了敬畏感是最重要的。

  万钢:是的。自制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这里绝对没有推卸我们作为管理者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实际上制定游戏规则,同时保证它的实施,这和踢足球一样,上场了,合理冲撞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个度,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呢?这里就有一个裁判。他有的时候警告你一下,有的时候吹停,也有时候举个黄牌。每个裁判员在判罚的时候,心里还是想着这个运动员。这就是一个从诚信的教育,到惩治不法行为的过程当中的一系列的手段。

  主持人:从诚信的教育到惩治的行为,您的这番话是否在暗示我们以后科技部要采用更严一些的手段更多的亮出红牌和黄牌呢?

  万钢:实际上已经采用了,科技部建立了诚信办公室,一方面加大教育,加大对于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调查,制定对于各类问题的处理的规则,对于一些明显犯规的要进行黄牌警告,对于明显违规的就要彻底罚下。如果在学术上把一个科学研究课题和金钱权利结合起来,我们就要惩治。我们绝不允许利用金钱和权利侵蚀我们崇高的科学事业。

  主持人:或者说绝不允许用金钱权利来侵蚀他人的科研成果?

  万钢: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个就是腐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注意这一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一些领导干部他是真的是双肩挑的,他自己也参与了,他也做了工作,那就要看他自己所做贡献来进行排位。我们鼓励知识型的干部,鼓励知识的发展。我也希望每一位校长朋友能够拿出时间来从事科研,当然他的主要工作还是学校的管理,但是如果你不了解科研,你就管理不好学校。我当校长的时候,我每个星期,如果不算周末我有一天,如果算周末的话我有三天要从事我的研究工作。

  主持人:七分之三。

  万钢:对,或者说五分之一。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需要在学术上有一些研究成果。其次,我们在校长办公会的时候确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落实没有落实呢我要到科研组里去看。在科研组里发现的一些问题,再反映到管理层上进行处理。我当了部长以后,我希望到地方、到研究所、到大学去调查,看看我们这些朋友们在想什么。因为有的时候提出的问题都很相近,上一次去的时候提这个问题,下一次还提这个问题,那么就是中间的措施还没有传递过来,我们就要从科技管理的角度去看为什么阻碍了传递,这本身也是一个管理过程。

  “要建立一个让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的机制”

  我们谈人才,不能只谈引进,一定要谈培养,强调老、中、青结合

  主持人:您调研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竞争压力很大,但是有一些科研人员希望出成果,积极出成果,但是还没有出,处于焦虑状态呢?

  万钢: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状态。我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我一直说,我们谈人才,不能只谈引进,一定要谈培养。要建立一个让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的机制,如何脱颖而出呢?就是让他在进入这个研究的时候,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氛围。有老师对他有一定的指导,同事们对他有一定的帮助,具体的落实到我国重点实验室里,有固定的运行经费,我们自选课题的时候,一定是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同时强调老、中、青,强调团队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一门科学技术的研究,还牵涉到对外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都是在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科学家在国家实验室,在大学里面研究,能够发展上去,要有这样的团队。第二、对于搞技术创新的,特别是高新区,实际上就是完全面向市场的。我们也要支持,就是在国家高新开发区里面进行产业结构的聚集,使它能够形成特色,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开放,使他有一个更好的研究环境。例如一个大型仪器是小企业买不起的,但是100小企业就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大型仪器。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它的科技研究成果成为产品得到第一份订单的时候,他没有生产能力。这个过程当中他需要资金,肯定是客户要按照产品来付资金的,这段就缺资金,帮他进行信用担保。比如说可以用订单来担保。

  主持人:起到一个孵化器的作用。

  万钢:对,同时又要起到人才的培养,比如说招来的大学生,如果直接进入企业不一定能够独立承担起责任,能否进行培训再进入企业?这些办法和你所处的研究阶段不一样,所处的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市场环境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您今天讲到的很多例子针对性是在体制内,在科研院所里面。但是科学事业是靠千千万万人做的,在社会上有很多的人业余从事科研,从事发明创作,今后科技部在面对这样的人会给予什么样的宽松支持和环境呢?

  万钢:这个实际上是一个群众性创新的问题,我感到好欣慰的就是我们的老部长朱丽兰同志,退下来一直在中国发明学会,她鼓励群众性创新。中国发明学会每年都有展览会,是也有一些手段来支持我们的这些社会发明。社会发明如何转为一些成果,科技部起的作用就是搭建平台,使这些发明和需要用这些发明的企业能够结合起来。有了这样的组织以后,就把发明家和我们的企业家结合起来,如果大家确定了这个发明有效,科技部再对这个企业和发明进行相应的支持,而且对于这种面向市场的支持,要采用更多面向市场的办法。比如说,贷款贴息,市场的后补助,部分资助等,用这种办法鼓励企业的创新。

  最大的挑战是“从科学家本身转向一个科技管理工作者”

  作为一个科技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就是要把握更多的战略方向

  主持人:您当部长一年多了,从一个大科学家,从一个曾经在跨国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到科技部的部长,这一年多您最大感受是什么?

  万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刚刚上任的时候,有一个记者提出了十大挑战。我说有一个挑战你没有说出来,我从科学家本身转向一个科技管理工作者,这是我面临最大的挑战,作为一个科学家,要专于自己的学科,要忠于自己的学科,要孜孜不倦,然后再面向市场,这是一个过程。当然他也需要社会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毕竟是小范围的。

  但是作为一个科技管理工作者,无论是部长还是主任,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要把握更多的战略方向,首先,把握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去研究未来科学发展的需求和我们市场的需求,同时又要采取一系列办法,分类指导不同的研究课题和不同的研究领域。制定政策,激励广大的科技人员做好发展的方面。要能够促进科技成果,尽快的转化为市场应用。要和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提出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地考虑,同时对于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也要严格处理,这对一个科技工作者转为科技管理者来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在2006年我国召开了国家科学技术大会,确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也确定了一些方向。所以在这个大方向的确定之下,又得到了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我们科技部班子同志们的支持,对我尽快的熟悉情况给予了很好的帮助。我也要多下基层。

  全国的科技工作者都在为百姓生活的提高而努力工作

  最大的心愿就是百姓能使用上新的科技产品,但是并不需要记住是哪个人做的这件事

  主持人:万部长,我们可能还有另外一个挑战,科技部虽然在长安街的延长线上,离人民群众非常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很近。但是科技部在老百姓心目中恐怕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您认为科技部在老百姓心目中应该是什么形象呢?您用什么话概括科技部和百姓的关系呢?

  万钢:科技创新,惠及民生,振兴经济,开拓未来。我想和每位关心科学技术事业的老百姓说,全国的科技工作者都是为了我们生活的提高,为了我们面对的挑战而在努力工作。我们所做的科技成果,会从各方面涉及到你的生活,来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也许那个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谁创造的,但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您能使用上。同时能够感受它给你带来的生活品质的进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这不仅仅是科技部的想法,我们全国的科技人员都是这么想的。

  主持人:您的期望就是不一定期望老百姓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贡献,但是我们希望你已经使用上了我们的产品。

  万钢:使用肯定会有感受,甚至我们还希望你们给我们提意见。但是并不需要记住是哪个人做的这件事,因为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科技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