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江明
使用正确的工具,有人愿意牺牲,总结失败教训,使用专业人才,一个暗杀才可能成功
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终于在国内上映,此片虽然演员阵容强盛且题材真实震撼,但是票房和口碑都不算理想。
看完这部电影,我忽然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到底一个军事行动因何能够成功而又因何失败?无论历史上还是影 片中,阿汤哥饰演的史陶芬伯格都是个失败者,暗杀希特勒的行动是个非常典型的失败战术案例。
工具不可靠,计划就没戏
影片的开始,中央集团军参谋长海宁·冯·特来斯科夫少将就曾经组织了一次失败的暗杀行动,用的是定时炸弹。后 来史陶芬伯格也用了和特来斯科夫少将暗杀小组同一款的英国制硫酸引信。第一次的暗杀失败了。从战术上说,第一次暗杀远 比第二次更接近成功。炸弹已经进入指定的位置并投入了工作,飞机上的目标必定是躲无可躲,就算没当场炸死也必然死于坠 机。然而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偏偏就没把握住,原因是英国制造的引信失效了。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其实里边存在必然性。首先这种引信并不是将军跟英国特工买的,而是缴获自敌后反 抗组织的。敌后反抗组织的武器是非常没谱的东西,盟军空投过来的都不是什么高精尖武器。毕竟好东西是给正规军用的,其 中的典型就是“解放者手枪”。这种手枪是二战期间美国的OSS(战略情报局,CIA的前身)散发给被轴心国占领地区的 抵抗组织所使用的简易武器。简易到什么程度?就是俗称的单打一手枪,一把枪放一发子弹,打完就没。指望拿着这种一次性 武器跟敌军枪战是毫无希望的,自杀还差不多。为啥造的这么简单呢?完全是为了降低成本,当时每把造价2美元!这种一次 性武器有多不可靠可想而知。
英国引信也是同样的应急产物,抵抗组织主要是用这种引信偷袭个工厂车站什么的,从没指望它能炸飞机。到了高空 这玩意还有没有用,真是鬼才知道。再者说,抵抗组织兄弟天天东躲西藏,引信被缴获前,可能藏在臭水沟中半个月,然后被 主人抱着进了山下了河。指望有个好的保存或者保养,那真得人品非常好才行。由此可见,制定一个战术计划时,必须要先考 虑执行这个计划的工具是否可靠。
胜利能重复,失败不继续
如果说第一次失败是暗杀军官团缺乏经验造成的,那么第二次独眼少校的操刀就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了。兵法上本有“ 战胜不复”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用一个战术取得了一次胜利,下次敌人就会学精,所以不能再用这个办法打仗。然而兵者诡 道也,抗战期间刘伯承就曾经反其道而行之,两次设伏七亘村,就是摸准日寇精通兵法,认为不会两次在同一地点设伏的心理 。
然而胜利可以重复,失败却万万不能重复。明明第一次行刺证明了英国制造的引信并不可靠,反希特勒小组的同志们 第二次还采用了这个倒霉的引信。首先刺杀很可能会因为不可靠的引信而再次失败;此外,刺杀还增加了新的变量,一个从未 执行过刺杀任务的残废军官史陶芬伯格。这种英国引信需要用钳子夹碎里边的硫酸玻璃管,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偏偏史陶芬伯 格是个独臂且只有三只手指的重伤员。指望他在短时间内夹碎这个玻璃管根本就不现实。果然这次问题还是出在引信上,因为 史陶芬伯格夹碎引信有困难,所以在忙乱中才会只用上了一枚炸弹。这是第二次暗杀中失败的首要因素。
由此可见,如果第一次失败了,最好换个方法再来。
必须保证一次干掉目标
引信当然是刺杀失败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继续使用这种引信就必然会失败。第二次引信并没有出问题,成功 地在预定时间引爆了炸弹。问题是炸药的威力不够大,而且被倒霉的勃兰特上校移开了两米。
引信是导致没能同时启用两颗炸弹的主要原因,但当时暗杀小组完全有机会增加炸药的威力。无论是影片中还是历史 ,暗杀小组都是单纯使用炸药作为暗杀工具的。实际上,提高炸药的威力有很多办法。比如在药包外包裹钢钉、钢珠一类的物 体造成破片杀伤,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炸弹的杀伤半径,或混合一些如凝固汽油一类的易燃化学品增加燃烧效果。步兵常用的 手榴弹装药量只有几十克,杀伤半径就可达25米,而现场使用的炸弹据称重达一公斤。这么算来,只要装配得当,单颗炸弹 也足以杀死希特勒好几遍。只有增加炸药的威力,才能增加行动的保险系数。然而,这些简单措施暗杀小组都没有采用,最后 的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在战术上采用双保险甚至不惜过杀现在已经非常通用的军事准则,特种部队射击训练就要求至少对每个目标的要害部 位命中2到3发子弹,这样才能保证对方无法反击。美国空军飞行也往往会对同一架敌机发射两颗导弹来保证命中率。在执行 这种战略级别的暗杀任务,为求保险,必须得尽一切办法增加武器的威力,暗杀小组显然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考虑。
暗杀小组既然有机会接近希特勒,杀死他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本来暗杀一国元首就是一项必死的任务,历史上刺客往 往意味着一去不复返。春秋战国时代的专诸、荆轲等刺客在暗杀目标前都做好了必死无疑的准备。
即便如此,刺客们也非次次成功。近几年知名政要,如贝·布托、拉吉夫甘地都是死于自杀炸弹之手。行刺以色列总 理拉宾和埃及总统沙达的刺客虽不是自爆而死,开枪后也没有撤离的打算。一国元首的性命如此珍贵,要想获得它必须付出一 定的代价。在执行刺杀希特勒任务时,最可靠的办法是自杀炸弹袭击。当时暗杀小组中若有人肯舍得自己性命与希特勒同归于 尽,效果自然大不一样。在制定战术计划的时候,不要幻想没有付出就能得到,任何高价值的目标都需要几乎等价值物来交换 。
暗杀需要专业人才
虽然暗杀希特勒的主体都是军官,行动却错漏百出,归结到底还是执行的人不专业。
军官怎么会专业?军队本就是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单位,从这个行动的主要构成人员来看,大部分都是上校以上级别的 高级军官。其中有预备役部队的主管、作战部的参谋和领袖身边的亲信,偏偏就没有侦察兵、情报系统和特种部队的人员参与 。暗杀领袖是非常标准的特种作战,但暗杀希特勒小组的成员却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也许是非常称职的高级参谋、军团 统帅和部门主管,却不是一群受过专门训练的暗杀机器。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计划从头到尾,无论装备选用还是行动步骤都有悖 于基本常识的原因。有很多人以为军人个个都是一样的,其实不同的军兵种之间分工明确。炮兵的计算长也许计算弹道非常拿 手,让他拿着步枪作战比一般的步兵就差远了。
造成这个局面并不完全是暗杀小组的问题。希特勒自夺权以来就一直很提防情报部门,德国的情报系统几乎都是希特 勒本人的亲信掌管,暗杀小组想渗透到这些单位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如此,寻找一个曾经执行过类似任务的下层军官协助也并 非不可能。只是基于军人的荣誉,暗杀小组的成员过于信赖自己的判断而已。
通过刺杀希特勒事件,不难看出一个成功的战术计划必须包含以下因素:专业的人员、充分的物质准备和不惜一切代 价完成任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