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独家对话台文化界人士:两岸应携手重建大国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11:00   新浪嘉宾访谈
独家对话台文化界人士:两岸应携手重建大国文化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麟徵女士 (摄影:杨海燕,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独家对话台文化界人士:两岸应携手重建大国文化
台湾名作家司马中原先生(摄影:杨海燕,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独家对话国民党原陆军上将:温家宝讲话令人感动

    2009年3月23日-27日,应民革中央邀请,新同盟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统一联盟联合参访团来京访问。3月25日,参访团成员、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麟徵女士与台湾名作家司马中原先生接受新浪网独家访谈,就两岸文化交流发表看法。以下为访谈实录:

    嘉宾简介:

    张麟徵: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长期观察和研究两岸关系,多次来大陆参加论坛及研讨活动。“在任何场合,始终温文优雅,从容淡定;但每次发言都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著有《泥淖与新机——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等书。

    司马中原:著名作家。本名吴延玫,1933年出生于江苏淮阴。1949年去台,六七十年代发表出版了大批小说,长篇有:《狂风沙》、《荒原》、《魔夜》、《骤雨》等,中篇有《山灵》、《雷神》、《霸头》等,多以其出生地江淮平原为背景,八十年代转向鬼怪故事的创作,“尝试从鬼的典型里寻找人的感情”,有“讲鬼名嘴”和“鬼学大师”的谐称。散文则多思乡和怀念故国之作,有专集《乡思井》。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名字被收入牛津版《世界名人录》。除文学创作外,司马中原更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志,多年来在台湾文坛担负组织领导工作,他的足迹遍及台湾大中院校,通过演讲和文艺营等宣传组织活动,教育和培训了大批文学青年。他还经常率团出访,到世界各地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

    访谈摘要:

    “我觉得台湾的这种认同的错乱,特别要说在台湾的人,你只准有一种认同是错误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种认同,我是上海人,但是我也是中国人;我是重庆人,我也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台湾人,为什么我们不能是中国人呢?”

                                                   ——张麟徵

     “文化不需要统一,它本来就是统一的。所以,我今天就跟一些领导谈,我们早就如一家人了,我来大陆也很多次了,我也是共饮长江水的人,见到你们像家人一样,一点陌生感都没有。所以,文化是水,文化是风,是春风、流水,不可以用一种暴力去剪断它”

                                                  ——司马中原

   主持人:首先我想请问一下张教授和司马中原先生,这次到大陆来是你们个人的第几次?

   张麟徵:让我来说就很难算了,因为来了很多次了,光北京就来了不知道多少次。

   司马中原:我也记不清多少次了,但是我大部分是到上海、南京、重庆,北京这大概是第四次。

   主持人:你们这次的大陆行,感觉和之前的几次有什么不同吗?

   张麟徵: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近了,因为我去年3月来一次,8月来一次,10月来一次,现在又是3月,这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改变,除了气侯,气侯跟去年3月差不多。

   主持人:真的来了很多次。司马先生呢?

   司马中原:我个人以前大部分是同文艺界电影电视界接触,另外,乡土采风方面。这次是为文化的复兴做专业探讨,我是来求教大陆的。

   主持人:您太谦虚。刚才两位嘉宾也都说到,一直是作为文化界的交流推动者,现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想请问一下,文化交流在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方面有哪些比较积极的作用,张女士您先谈。

     张麟徵:两岸如果统一,文字要先统一

   张麟徵:我过去来多半都是谈两岸关系,大概都是绕着这个题目打转,通常比较多的可能是谈两岸未来政局关系怎么发展,经贸关系要如何安排,有哪些困难。其实在文化方面谈的是比较少的。但是也触及了,主要我想是因为文化是比较软性的,就两岸关系目前来看,太硬的东西,像政治、军事这些,可以交流,可以沟通,但是要有什么成果的话,需要很长时间。文化来说,两岸可以说是在历史文化血脉方面、生活习惯各方面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如果就文化方面来推动交流,大家彼此会觉得比较亲切。所以,前几次来跟这次来一样,我觉得要两岸关系朝着良性的方面去发展,文化的交流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当中就会让两岸的关系越拉越近。

  我今天、前天的建议,其实就文化的观点也好,就两岸关系也好,就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也好,我感觉两岸如果要统一,文字要先统一。文字来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以来,大概历史都是一脉相承下来。当然当中有些变迁,有些细微的改变,1949年以后文字方面做的改革比较大。基本上我觉得如果从美学的观点,从历史传承的观点,从文化保护的观点来讲,我觉得正体字非常美,而且我今天去拜会了很多机构,每个机构上都有大幅的字画,那些题字我没有看到半个简体字。所以,可以看到从艺术、文化、两岸关系、历史传承各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大陆应该推动文字方面的一些革新,当然简体化了那么久,要把它恢复到正体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循序渐进吧,至少在大陆目前来说,老一辈的人都认得正体字 (新浪编者注:台湾现在使用的繁体中文为“正体字”),年轻一辈可能就不认得了。

  从识繁书简开始,可以先认识繁体字,写的话还可以写简体字。我想未来写也不是问题了,因为现在电脑那么普及,不管你是用拼音的或者是用我们的注音符号,其实把那个字打出来,所费的工夫,正体字也好,简体字也好,时间是一样的,跟用手写的感觉是不一样了。所以,我这次来特别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些成果,特别是在两会的时候,我看到大陆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而且 大陆如果能够协助台湾,或者台湾跟大陆一起去联合国做文字申遗,汉字的申遗,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活动,以为那表示两岸携手,表示两岸合作,表示两岸彼此认同。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司马中原:海峡两岸携手重建泱泱大国以天地居的文化态势非常紧要

   主持人:司马中原先生,我知道您也一直在推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您对我们无论是大陆也好还是台湾也好,在传承文化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司马中原:台湾原来也有文化复兴委员会,后来变成文化总会。文化的书汗牛充栋,可是有些酸溜溜、文绉绉,越看头越大,到底什么是文化?我个人很简单地说,所谓文就是人文。人为了拓展生存,提升生存的品质,提高生存的境界而产生的一切的人为创造都是人文。比如说天文学、地理学、水文学、社会学、政治学,任何东西只要是人创造的都是人文。可是人文会死的,如果下一代人不去努力,不去用肩膀扛着它,不去传承,它就死了。我们看古埃及的文明、小亚细亚的文明、底格里斯河那一带的文明、巴比伦,都在荒草里边,让人家去考古、去碑拓。在美洲印加帝国的文明、古墨西哥的文明,不是到山里边去寻遗迹就是到海里边去捞取,也死掉了。只有亚洲的文明,古希腊的文明没有死,古希腊的文明是被欧洲转换传承了,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印度的文明,柔性的文明,以及东方的鸟瞰式的文明,都是在传承之中。

  可是文化是什么东西呢?是这些横切面的文明经过一代一代的延传,官化同具体的生命结合,激发后世再创造的力能,从原来的基础上再创造、再更新,它就是延传不断。可是古老的中国文明,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可是在你身上有多少?每一个现在活着的人都要思考,你已经是长街上的乞丐了,我们的古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都躺在博物馆里睡觉,不在你现代人的身上。所以,文化学家把文化分成三种类型:三皇的时代是无为而治,五帝的时代是开物成务,到了尧舜禹唐是粲然迸发。比如说像韶光易逝的韶,就是尧帝为了庆祝丰收,为了感恩天地,创造最美好时光的音乐是邵武。所以,已经开物成务发展到科学的一个阶段。可是以前尧舜禹唐时代,道统就是法统,法统就是道统,因为它是公推的,论智慧尧的智慧最高,论领导力他的领导力最强,论公信力他的公信力最好,论什么都是他好。所以,我们的民族在早期是一个法天泽地的民族,效法于天,以大地作为准则的民族。可是天地太大不知道何处去学。孔子《尧赞》里边用最重要的8个字形容,说唯天为大,唯有天最大,你要学习天,就从尧帝的一言一语,他的一个行为,他的道德规范,他所放出来的光芒,他是不得了的一个天地的缩影。那时不叫帝王,叫天子,是以天作为父母,以地作为父母,我是天地的儿子,来奉献给诸位的,有大公而无私。所以,孔子一辈子很少称赞人的,可是《尧赞》把他赞到最高的一个位置上去。

  到了周公以后,也许周朝的后代没有周公那种德行,道统与法统分离,道统就转到老庄孔孟去了,法统就是到帝王的子孙去了。结果文化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层次,道统文化是以生命面对天地负责的一种文化,人是所以为人,要感天地、父母之恩,以公而无私的精神面对天下苍生黎民产生的一种服务行为。到了帝王,子传孙,孙传孙,就变成一个自私的结构,所以就产生了权力的文化,宫廷文化,那个里边就是狡诈。

  到了先秦期还好,还诸子百家,到秦以后天下一统,大权在握,就是生杀都由他了。那个文化就非常糟糕了,就是权力文化的攘夺,权争力攘,骨肉相残,那个民间的文化就散在各处。汉代文化在民间,为什么呢?医学、天文学、地理学、水文学、社会学,各种学问都流落在民间去了。可是我们在教育上,以前还是讲究从远古推起的,开物成务的君王,比如说盘古是开天辟地,我们从小就知道,燧原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鲁祖又做衣服给我们穿,就变成儿童教育的中心点。

  汉唐以后变成小孩子生下来比古时候好,住的有房子,吃饭有人做好,车子也有,什么东西都有了的时候,就好象一只鸟飞到中途停下来,理理羽毛、唱唱歌、休息休息,一边创造一边消闲,消闲文化跟创造文化就是对半,叫同向期的文化,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你家是不是比我好,我家是不是比你差。

  到了后向期的文化,就是宋以后,就变成一个衰落的现象,我们小时候念历史,说百年积弱,其实是千年积弱,宋代以后就一直积弱了,打不赢边远的地方,所以元朝才会来,清朝才会来,汉民族就逐渐地没落、僵化。所以,文化的创造到了后向期,到了现在,比如说我们五千年文化都躺在故宫博物院睡觉,在不在你我的身上?我们是东风来了面朝东,西风来了面朝西,东倒西歪,莫名其妙的一种混乱的文化都来了。所以,现在文化是夕阳西下的时期,大家要有一个警觉,海峡两岸要重新从历史上去彻底地检讨,来自醒、来重建我们泱泱大国的以天地居的一种文化态势是非常紧要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台湾记忆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两岸 文化交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