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点争鸣:如何运用财税政策帮中国外贸走出困境(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16:09  中国新闻周刊

  第一个,不知道你们UL工作当中怎样实现低成本?严格控制的问题,因为严格的控制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成本,但是中国的出口企业它的利润是非常微薄的,通常都是在50%至3%以内。我们有时候开玩笑,中国出口结构利润空间像刀片一样薄,那么这样的话太高档的成本,对于他们来讲是无法承受的,像UL这样的企业结构的话,怎么实现低成本与严格空格的统一?

  第二点,如何确保这样的认证中间机构职业操守不受腐蚀。像美国它是这类市场中介组织中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是质量认证,还有信用评级、会计师事务所,但是这一次危机充分的暴露出来,美国的市场中介行业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职业操守等等方面的问题。就像UL是如何保证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受腐蚀?中国像这样的机构它的职业操守面临着多少腐蚀?像UL确保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受腐蚀的内控机制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认证机构怎么借鉴?

  第三个,中国认证机构要想在国际市场树立信誉,你认为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一些加强?

  赖伦辉:第一个,成本方面,其实我们做过一些调查,认证成本对一个企业开支来说只是很小的部分,是不是都是因为认证这个成本高就代表企业没有利润?没有正当竞争能力?我没有数据,但是企业用在认证方面的开支是很低的,另外带来的好处就是远远超过这个成本。我拿UL做一个比喻,美国63%的消费者如果看到产品上面有UL的标志,对这个产品的安全比较有信心,所以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如果是他们可以在产品上面拿到UL的认证,然后在产品上面放一个UL的标志,其实对他们出口到美国来说是一件很大的好处,我觉得这个价值跟成本比较,价值远远超过成本。

  另外其实UL也参与到了企业的产品研发阶段,帮助企业在产品研发的时候就将安全因素考虑在内,从源头避免安全缺陷的产生,也是为企业节省成本的一大贡献。

  UL还帮助企业制定针对一个或多个市场的认证策略,使企业可以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回报,避免重复投入,从而间接地为企业控制了成本,并提高了进入目标市场的效率。

  在职业操守方面,我想强调一下UL的工程师精神和UL“建立一个更安全的世界”的使命。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程师精神是UL115年来发展的核心。工程师精神被一代代传承,正是基于此,UL的品牌才不断得到市场的认可,为大家所信赖。在中国,UL的工程师积极依承工程师精神,为客户提供了值得信赖的服务。

  除了对工程师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日常工作中的熏陶,确保UL标志所代表的诚信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在正常的测试和认证过程后,我们的资深工程师会对报告进行审核,我们还会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不定期的到工厂进行跟踪检验。此外,为确保产品持续符合UL标准的要求,我们还会在零售市场购买贴有UL标志的产品再次进行测试。经过这些步骤,我们判断测试或认证是否需要调整,以最大限度的确保UL标志所承载的诚信内涵。

  UL无论从成立之初,到发展至今,对社会和公共安全的使命感一直是UL发展的推进器。UL公司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安全的世界。UL为此而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这包括对消费者、零售商、客户以及UL自己的员工。UL将这种使命感灌输到了每位UL的员工心中。

  刘彦:您给您的中国同行有什么建议?

  赖伦辉:其实UL跟中国的同行最大的分别,我觉得就是UL不是一个长期性的要求,而是根据消费者市场的要求不断改进的。美国的买家来中国大陆采购的时候,都指定生产商要拿UL标志,我觉得品牌的作用是很大的。我感觉国内认证机构可能还要花一段时间才可以把这个品牌建立起来,因为现在国内最主要的就是CCC认证的体系,是一个长期性的要求。

  薄昱民:可能梅先生有过这个行业的工作经验,他有一些深刻的体会,这是非常深层次的问题,我在做认证就感觉到中外上面有很大的文化差别,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道德体系差异真的非常大。可以说我们在做工厂检查的时候,最早培训我是第一批。原来我对美国老师的讲课就很诧异,他怎么这么讲课,怎么样编手册,怎么样做审核。然后我们中国人在做审核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审核员到企业里面,企业是让你做服务,把自己当成一个罪犯在审。我去你一定有问题的,我是来发现问题,没有发现问题,就证明没有水平。国外的认证机构在审核的时候,把企业当成朋友,哪一块有不足,我们通过审核来提升。我们国家这样一种方式,使得企业来躲,想办法掩盖问题,这样做下来以后,实际上博弈是有限的,尤其是还存在一些买赠卖赠的现象。但是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法律法规的建设,包括一个人也好一个机构也好,它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梅先生可能更关注的是中国的认证机构如何能够在职业操守这方面,切实的按照要求来进行评价和出示认证结果,认证结果是有效的。中国认证机构怎么走出去,以前中国产品打的是中国制造,没有产品的品牌,认证也是一样,打的是中国认证,但是实际上一有问题的话,我们全体都完蛋。下一步来讲,就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就可以打出机构的品牌,而不是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品牌。

  刘彦:我理解薄主任的观点,中国的企业和认证机构之间貌似对立的关系,可能更加避免了梅先生提出的道德风险,是不是有潜台词,可能有理解错误。

  经济观察报:我有三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一下,首先请教隆部长,您刚才提到海外收购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尤其对于品牌、渠道都是很好的机遇,我现在也是一直对汽车行业关注比较多,现在全球汽车行业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像欧美的汽车企业经营都非常困难,有很多中国企业他们是要到国外收购甚至已经有一些他们去做了,所以有一些企业他们在上交给国家政府部门收购的计划书什么的,提供排他性协议,我去收购了,大家就不要去了,政府就不要批准了,您觉得这种情况合理吗?另外如果是多家中国企业瞄上了同一间公司,除了市场竞价这一方面以外,国家会不会做一些调剂,我还知道有一些地方市领导带着企业去海外收购,您觉得这种方式可取吗?

  隆国强:一个问题变成三四个问题了。汽车企业应该说国际竞争力比较差,这几年随着国际的竞争,在生产、管理、技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我们收购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收购?是因为这个东西便宜我就去收购,还是因为这个东西买得多有用我去收购?再便宜也要付钱,特别是买企业,你便宜买来了,你还要不断往里面追加钱,我们看到上汽兼并双龙,我看前几期的标题,叫做玩败三龙,这以前只能用于中国足球的,都用到中国汽车去了,你去兼并的时候你首先要弄清楚我为什么兼并?不是因为便宜就去买他,而是因为这个东西对我这个企业长远的发展来看真正有用,就是买和自己干哪个时间更短,哪个风险更低。有一个成本问题做比较做权衡,不要因为便宜去买,而要根据你企业的发展去买,对中国企业来说,我觉得现在汽车工业可能买一部电厂比买一个沃尔沃更合适一些,我看网上有炒这个,沃尔沃这个品牌如果真的变成某一家企业的子公司的话,沃尔沃这个品牌就会打折扣。中国企业应该瞄准真正缺什么,想通过并购一下子说变成一个大的品牌或者一个市场,很可能是一个陷阱,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有教训了,不止一个。

  第二个你说企业该不该排他,第三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互相矛盾,政府应不应该起作用?

  提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正常关系?

  隆国强: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如果政府想维护中国企业最大利益,那就是政府拍板的时候,我减少一个竞价,在前面比如说买双龙的时候,政府就出来干预过。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好中国找一家去做,其实当时如果说知道上汽和南汽又会结婚的话,两口子一起去会多好啊,但是这个都是后话,没有先知先觉,中国企业是可以考虑这个事,能不能大家联手去收购一下,不要排他,凭什么是我?就不能是你,市场还是要讲竞争嘛,政府可能适当的要引导一下去促成中国企业间的合作协调,而不是政府来指定说,张三你去,李四你别去了,这可能也不是我们市场经济应该做的事。第三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

  提问:另外一个问题直接问一下赖总,以汽车出口这一块为例,汽车出口是近几年的事,但是出口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也是做了当地一些国家的相关的认证,取得了相关的资格,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有很多汽车企业在出口的时候,包括有一些是当地的民间组织取得的例如碰撞或者怎么着了,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有碰撞门,获得认证了,而且据我了解他们也是一些国际认证帮他们做的,但是到当地的时候,民间组织一旦碰撞的时候,发现级别很低,这样整个不论单个企业来说还是整个中国汽车出口来说,声誉都不是很好的,您作为认证这方面的比较资深的公司,我就想听一下如果在遭遇当地的民间组织的一些,遇到相关民间组织的叫非贸易壁垒,这种情况下咱们认证公司能不能给提供一些帮助?另外从您的角度上来说,您觉得中国汽车公司在出口的时候,他们在做认证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更有效更合理的去规避这些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贸易壁垒的问题?

  赖伦辉:你问的这个领域恰好是UL在汽车行业里面没有参与的。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包括像汽车杂志、行业协会等,有时候会希望根据自己的要求把产品安全的某些方面进行再次确认。如果存在这些需求的话,作为我们认证机构来说,是希望跟这些消费者、协会甚至杂志等方面去沟通的。因为UL标准的制定过程是开放的,了解了各个方面的需求后,我们就会看是否可以把他们的需求放在我们的认证服务里面,从而在我们的层面免去他们对产品安全的担心。

  UL涉及汽车行业的业务是管理体系认证。我们开展管理体系认证业务已经超过了20年,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过程审核方法的认证机构。2003年我们开始在华提供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在中国,UL有多名汽车和零部件认证的专职审核员,其中大部分审核员具有丰富的主机厂工作经验,同时具有丰富的汽车工业知识。因此,在服务中国汽车企业的同时,UL也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见证者。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中国企业通过认证更有效率地获得了目标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得了市场份额。举例来说,奇瑞汽车芜湖百特立公司首次获得美国通用汽车订单的过程中,UL管理体系认证起到了很大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为本地客户提供一流的管理体系认证服务,为他们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做出贡献。

  刘彦:感谢各位嘉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