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典危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11:56  新民周刊

  傅月庵

  经典一直都处于危险之中。危险的,未必是它的内容,而是地位。

  从营销角度来看,经典就是个“品牌”,而且是“名牌”。试想,从默默无闻的诞生之日到独蒙消费者青睐、肯定, 它所要经历的检验有多少?以《论语》、《圣经》为例,几千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批注,你可以说是在巩固经典的地位,但,每 一次不也都是一种具有颠覆可能的检验吗?

  属于知识分子的“大传统”里,“大经典”命运如此;属于平民百姓的“小传统”的“小经典”,譬如神话、传说, 同样也在接受考验。更且,因其“口头”传播的性质浓厚,每一次宣讲,便可能产生一种歧义。比起居庙堂之高的大经典,处 江湖之远的这些小经典,其可能遭逢的危险,显然高上许多。与“以文解文”的大经典相比,民间的小经典诠释的形式未必仅 成于白纸黑字之间。更多的时候,“改编”,或许是更要紧的手法,譬如戏曲、说书、鼓词、山歌等等都是。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为例。此传说起于南宋,形于明代。话本小说《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 雷峰塔”,与宋人话本“雷峰塔”原始面貌较相近。此时的白娘子妖性多于人性,人定胜妖,被收伏镇压于塔下,遂成为当然 结局。但随着时代转移,到了明末清初,《雷峰塔》传奇被搬上舞台,到处流传,无论昆曲、弋腔、秦腔、梆子……,都可看 到其踪迹。此时白素贞形象大改,人性多于妖性,降魔大师“法海”倒成了反面人物,遭到观众唾弃。为了弥补缺憾,故事结 局也增加了“祭塔”情节,让雷峰塔坍塌,白娘娘重见天日。甚至,整个故事还被冠上了“义妖全传”别名。“妖”而有“义 ”,其关键在于“情”之一字,无情者为“妖”,有情者就有“义”,跟人没什么区别了。

  改编的诠释,虽然容易产生歧义,损及经典的完整性,然而,这种允许“增删”甚至“颠覆”的手法,比起被大传统 中依赖政治力,极力维持其正统及完整性,“非圣人之言不敢言”的大经典来,显然更具生命力——随波逐浪,与时推移,方 才得以永葆青春,焕发出更新奇的面貌。信乎哉!

  关于《白蛇传》研究,民国以来,最负盛名的当数北京大学的傅惜华先生。傅先生毕生热爱戏曲,四处搜罗文献史料 ,收藏丰富。他的藏书楼“碧蕖馆”与同为北大教授的马隅卿先生“不登大雅之堂”并称双璧,同样以收藏戏曲小说闻名于世 。据说,连两者所收的“避火图”(春宫版画,旧时典当铺里迷信可用以吓阻“火神”肆虐,故名之)质量,也在伯仲之间。 只不过“不登大雅之堂”这书斋名称取得光芒四射,“碧蕖馆”遂被比了下去。

  1955年,傅惜华先生将其手边的“白蛇传”戏曲资料,包括马头调、八角鼓、鼓子曲、鼓词、子弟书、小曲、南 词、宝卷、滩簧、南北曲等汇聚成编,出版了《白蛇传集》一书,开启研究大门,深受学界重视。台湾书商见猎心喜,取而盗 印,书名改成《白蛇传合编》,连内文页码都一模一样,卷头卷尾却不见“傅惜华”三个字。原因无他,“匪书”有销路,不 能不盗;为免出事,改头换面才保险。当然,作者名字都没了,版税这回事也就可以省掉了。

  1971年,傅惜华先生病逝北京。逝后某夜,来了几辆卡车,把他家中藏书一扫而空,不知去向。时当“文化大革 命”,谁也不敢多问。事后追查,原来是常跑到傅家看书、傅先生还将某种罕见的《西厢记》刻本大方相赠的情报头子康生干 的好事。据说,康生知道书到手之后,“不顾感冒、冒着大风、流着鼻涕,赶到文管处,一屁股坐在书堆上,在书单上划上‘ ○’和‘—’。凡是划上这两种符号的,一定要找到!”

  1975年,一位热爱跳舞的台湾少年林怀民,把《白蛇传》改编成现代舞蹈,一举颠覆了“青蛇”的传统配角性格 ,赋予她独立的人格与情欲,跳出了这一“经典”的又一新生命。所可惜的是,傅先生已经来不及看到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