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地震伤员的康复问题,已构成对中国社会医疗救助体系的一个考验。
据四川省卫生厅统计,全省因灾致残的有7000余人。他们绝大部分已出院,回归社会后,他们是否能顺利康复?
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厉建安对此表示担忧。
虽然四川省卫生厅5月7日对外公布,一个四级康复网络正在兴建。但调查已建成的康复中心后发现,少有伤员会选择入院康复。
其中一个原因是,2008年12月31日,四川省取消对地震伤员的免费医疗。那些多是农民的伤员无力支付康复治疗的费用。
而在免费医疗取消后,另一个问题也变得急切而尖锐。
地震伤员的康复和救助,究竟是由卫生部还是民政部负责?
厉建安认为,现在从伤员到官员都还普遍缺乏专业康复的正确观念,多以为康复就是休息。
5月7日四川省公布数据,目前已有6318人完成医疗康复,还有1109人仍在康复中。
但是厉建安说,已出院的6000余人仍需要康复,他担心,伤员如若错过康复的黄金期,将面临终身残障之险。
□本报记者 杨万国 四川报道
7000伤员破题残障康复
黄东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担心自己站不起来了。
这名18岁的什邡高中生,在地震中,腰椎损伤,下半身瘫痪。
出院后,他在家康复。但腿部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差。
“我也想去医院康复,可一个月要1万块,我家没钱。”黄东说。
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厉建安调研发现,除了在医院治疗的1000余名伤员外,还有6400多名伤员散居在社会,他们非常需要后续治疗和专业的康复治疗。
【康复险情】
错过康复期将终身残疾
地震后,瘫痪的黄东被送到南京医院,完成手术固定。2008年9月,转回华西医院康复。
“3个月的治疗,效果很好。”黄东双腿开始时只能动一下,康复治疗后,已能基本抬起。
去年12月31日,四川省设定的地震伤员免费康复治疗期到限。
无法负担费用的黄东出院。另有20多个正在康复的伤员,也和黄东同期出院。
“我们有意见,但是没办法。”黄东说。
“终止免费康复治疗的时间设置的也不好,”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部主任雷文学说。
雷文学说,大部分瘫痪、截肢、神经损伤的地震伤员,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用于康复。“而很多伤员康复到半截,担心收费,只好回家了”。
黄东出院时,医生叮嘱他回家要勤锻炼,要参加社区的康复。
“社区康复说起来好听,但是做起来很难。”绵竹市残联康复科主任洪友艳说。
震前,绵竹残联仅有的一些社区康复站,和几万元的设备,都在地震中被毁。因为没钱,康复中心现在还没有开始修。
如今的所谓社区康复,其实主要就是在家里康复。
洪友艳说,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走村入户,对伤员进行康复指导,“教他们怎么活动关节,怎么走路,怎么加强肌力”。
但许多伤员由于没有及早地介入康复,现在关节打不开,肌肉萎缩,“在家里也没有设备,想把关节拉开一点几乎不可能。”她说。
回家后,黄东也没有找到社区的康复中心,只能在一顶帐篷里,自己的床上,每天抬抬腿。
“没有什么恢复条件,也没人指导。”黄东说。
逐渐,黄东的腿一天天地不听使唤,如今要动一下都很难。
【伤员现状】
6400人亟待专业康复
厉建安长期从事伤员康复工作。去年10月开始,他带研究生,去德阳、江油等地调查地震伤员康复情况。
他说,德阳就有3622人亟待康复治疗,全省则有6400多人需要康复治疗。
伤员康复治疗分两类。
一类是功能恢复。如黄东,包括那些截肢伤员。他们伤口已愈合,但肌肉可能萎缩,关节活动受限,需要通过专业器械辅助,恢复肌力,打开关节。
另一类属于后续治疗,包括需要二次手术的。比如骨折伤员,需要在一定时间后开刀取掉肌肉里面的钢支架。厉建安说,他们都需要进医院进行再治疗。
“在绵竹也有许多需要再进医院治疗的伤员。”绵竹市残联康复科主任洪友艳说。
洪友艳他们曾深入走访绵竹的10多个重灾乡镇,调查了该市近3000名伤员,发现有1239人需要进行后续治疗。
这类伤员中,有的是伤口感染,有的功能障碍特别明显,有的髋关节坏死需要更换,有的需要取出体内的固定钢架。
洪友艳说,实际需要康复治疗的肯定不只这些人,“因为有伤员不愿意来,或者没接到信息。”
【网络残缺】
康复中心少人才缺设备
针对严峻形势,四川省于去年9月7日宣布,要建立省、市、县乡和社区的四级地震伤员医疗康复网络。
方案中提及,要在6个重灾地区确定44个县级医院,为伤员医疗康复机构,共设立床位772张。
对此厉建安认为,四川的四级康复网络“只在纸上有”。“基层县医院只有极少数几家有康复医疗,772张康复病床去哪里找?”
绵竹市卫生局副局长张雁飞也证实,基层基本上没有什么康复医疗资源。
他说,在绵竹,设备、人才、技术都很欠缺,“有康复资质的机构几乎没有,专业人才极少。有一些,还是地震后用讲座的形式培训的。”
黄东曾去过什邡人民医院的康复中心,寻求康复治疗。
他发现那里“没有几个人,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康复器械,房子很矮,也很热。和家里没有什么区别”。
黄东呆了两天就回家了。
厉建安说,他了解到,即使是省市两级已建立的康复中心里,目前也没有什么地震伤员。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一级康复中心的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只有一个地震伤员。
四川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潘福琼说,该院还有56名地震伤员。而设在江油的一个地震康复中心,专业志愿者走后,没有人手,中心也随之关闭。
【政策空白】
医保与新农合难承康复
79岁的田兴万是需要再入院后续治疗的伤员。但4月17日,他仍躺在绵竹市土门镇的一间昏暗平房。
他喉部胸腔的三个洞还未愈合,一根10多厘米长的钢支架,固定着小腿。他说他没钱再进行治疗。
5·12地震后,田兴万有7根肋骨骨折,双肺挫裂,小腿骨折,半身瘫痪。
在成都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了99天,田兴万生命体征才稍微稳定。
出院后,田兴万靠着米汤,开始一点点复苏。
地震中,田兴万家里十几间房子全塌了。现在儿子田文刚做小生意照顾一家老小。“实在是没办法支撑下去了”。
去年底,他找到村领导,想为父亲争取救助。村领导告诉他,田兴万不够享受低保的条件。
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部主任雷文学说,地震伤员免费医疗政策被终止后,那些伤员就和普通伤残病人一样,属于城市的,就依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属于农村的,按新农合报销,剩下自己承担。
绵竹市新农合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四川省新农合报销办法规定,截瘫病人肢体综合训练、轮椅功能训练、关节拉动训练等康复项目不能报销。
而这些又是地震伤员康复的核心项目。
中国基本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岚说,目前我国的城镇医保和农村的新农合都不能报销康复治疗费用。地震伤员康复是一个政策空白。
她介绍,新农合和医保报销的制度刚性很重要,不可能因为少部分伤员改变报销制度。
“现在他的肋骨长成什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田文刚说,此前他们自己找到当地的小诊所把父亲喉部插的导管拔掉了,现在创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小腿的钢支架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去取。
【观念缺失】
宁可“残疾”不愿康复
绵竹人民医院目前还在为40多个地震伤员做免费康复治疗。这是目前四川灾区唯一一所还在免费收治地震伤员的县级医院。
雷文学说,因为得到香港妇幼基金会、南京焦点公司和国际助残组织的援助,所以医院不担心资金问题。
雷文学担心的是,病人不来康复。
绵竹人民医院康复科有100个床位,现在只收了40多名伤员。
如今,一方面是散落民间的大量需要康复的伤员,一方面是免费也没有人来。
雷文学说,他遇到很多地震伤员,宁愿要残疾证,也不愿来做康复。“他们觉得反正已经残疾了,康复不康复无所谓,拿残疾证可以获得每月50-200元的补助,做点小生意还可以免税。”
他认为,这和康复观念宣传的缺失有关。
雷文学说,很多截瘫病人都不知道,如果他们1年之后还没有康复治疗,就永远没有站起来的希望。所以越早做康复治疗,越有希望坐起来或者站起来,
雷文学调查发现,绵竹3000名需要康复的伤员中,有50%-60%的人,如果不马上康复治疗,将终身残废。
在绵竹,香港妇幼基金志愿者吴丹,负责通知伤员来做免费康复,她平均打电话通知20个伤员,只有不到5个人来。
“很多人因为担心到城里连一天几块钱的生活费也出不起,所以不敢来”。雷文学说,绵竹地震伤员90%是农民,经济困难。后来他向香港妇幼基金建议,为他们提供每天10元钱的生活费,这样才留下了不少伤员。
雷文学认为,目前重要的是有政策出来,让这些伤员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5月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消息,对伤残人员需要进行医疗康复的,全部由政府出资免费进行。
但一名专家说,免费只是对住院的伤员,出院伤员的康复问题仍没得到解决。
姚岚的课题组建议,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钱,建立一个风险基金,专门用于对伤员后续康复治疗进行救助。
今年2月,黄东开始有了希望,他去了绵竹人民医院的康复中心,接受免费的专业康复。医生说,只要他坚持,很有可能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