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本新书记录唐山人大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04:08  燕赵都市报

  □一级作家被市委书记请去记录灾区真情□成兆才后人三次赴川拍下数万图片□《唐山人在汶川》报告文学和图书昨首发

  昨日,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两部记载着特殊救援的《唐山人在汶川》同名图书举行了首发式。这两部作品,一部是我国一级作家王立新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部是由著名摄影家成贵民完成的图文书。两位文艺家在汶川大地震后,冒着余震危险奔赴灾区,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历时近一年最终完成了创作。他们以饱蘸激情的笔墨、感人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唐山抗震救灾队伍、唐山志愿者的心路历程和感人事迹,颂扬了人间大爱。此外,两书均收录了本报记者赴前线抗震救灾的事迹。

  ■成贵民:三赴汶川拍得数万照片

  成贵民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曾孙,他不仅亲历了唐山大地震,而且一直以来以摄影家独有的视角,思考着、关注着、记录着地震灾害。汶川地震发生的一刻,成贵民同样被深深震撼。他放下正在为纪念中国评剧诞生100周年而采编的图文书《百年评剧百名人》的创作,背起相机加入到唐山人救援的洪流中……

  2008年6月8日,成贵民只身赴川。他在随时会有山石滚落的山路上拍摄,在数不清的山涧弯路中穿行,拍摄了汶川映秀镇学校被震毁的校舍,救援者为遇难学生盖上黑布,被震毁的汶川至都江堰百花桥被震碎的桥体。在废墟的缝隙中,一只大手紧紧地牵着一只胖乎乎的小手,而人体的其他部分完全掩埋在瓦砾之中,这是两个生命留给世界的最后姿态,让人不忍心看。成贵民被眼前的惨景震撼着,他的眼泪一次次打湿了脚下的瓦砾。手中的相机将一个个场景定格。同时被定格的还有唐山人倾城的援助。不论是唐山人的捐款捐物,还是几千志愿者奔赴灾区,或者川西废墟中的救援旗帜,都被一一收录在本书中。

  为了更深入地记录挺立在大难中的人们,成贵民又于7月和春节期间两次赴川,记录下唐山援建的一排排板房,快乐嬉闹的川娃子和川西大地上绚烂的朝阳。

  “从唐山到汶川,使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大情大爱的含义。”成贵民说,本来只是想到灾区真实记录些感人的场景,为自己留下难得的影像资料,可当他一次次深入灾区后,唐山人、汶川人可歌可泣的救援、自救故事逼迫他一次次拍摄下更深刻的内容。本书收录的故事从10个,扩展到20个、30个、40个,直到50个,最终形成的文字从1万字到5万字。

  成贵民从在灾区拍摄的几万张照片中精选出500多幅作品,并特约全国著名摄影家的部分佳作,囊括了2008年抗震救灾的精华照片,集成了这本432页的图文书。书中不少作品已被国家档案馆收藏,有些是在余震和艰险中拍摄且首次公开发表,十分珍贵。

  ■王立新:市委书记把他叫到灾区

  王立新是国家一级作家,土生土长的唐山人。曾因写出了《要吃米找万里》、《曹妃甸》等报告文学而闻名全国。汶川地震后,赵勇书记在灾区给王立新打来电话:“老王,灾区感人的故事太多了,处处催人泪下,请你尽快来。”肩负重任的王立新6月4日飞赴灾区,采写唐山人赴汶川抗震救灾的报告文学。

  四川是王立新的第二故乡,他曾经作为一名军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10多年。在灾区的10几天采访,王立新辗转成都新都区-绵阳市-绵竹市-聚源镇-安县-晓坝镇-青川县等地,行程超过1000公里,足迹遍布整个灾区,采访了唐山农民志愿者、抢险队、医疗队等,听到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他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触动,一向豪爽、开朗、豁达的他忍不住数次落泪。

  6月20日,王立新返回唐山,他一面继续追踪提前返回的志愿者队伍,一面投入了紧张的写作。年近六旬的王立新,身体又胖,他的电脑旁堆放着半米高的采访素材资料,患有关节炎的他不敢开空调,额头布满了汗珠,背心都湿透了。志愿者的精神感动着他,他每天3点多就起来写作,中午吃点饭休息一会儿,就一直写到晚上六七点钟,竟然不觉得劳累。他的写作每天以一万字的速度向前推进。仅用月余时间就撰写了30万字的《唐山人在汶川》的报告文学。“多少次泪水模糊了视线,他只好到卫生间用毛巾擦一把脸,镇定一下情绪才继续下笔……”王立新坦言,如此动情,在30多年的报告文学写作中,这是历史性的一次。

  ■本报记者作品被收录其中

  昨日,在两本同名书首发式上,两位文艺家一眼就认出了同来参加采访活动的本报摄影记者张啸龙,“小伙子,你们也是好样的。”成贵民先生说。去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退伍老兵李树喜通过本报发出了紧急启事,号召退伍军人同赴灾区。本报记者超庚、张啸龙于5月14日赶到成都,并与唐山退伍老兵抗震救灾小分队一道转战灾区,身兼记者和志愿者的双重任务。他们不仅将灾区的情况及时发回唐山,而且与志愿者们摸爬滚打,共同救起了3名幸存者。在重灾区北川救灾3天,因堰塞湖险情,后转战绵阳,参加当地的卫生预防和搬运物资等工作。在王立新的报告文学中用一个章节,把老兵和两位记者的事迹作了详细记录。在成贵民的图文书中,也收录了本报摄影记者陈洁、张啸龙的部分作品。

  本报记者张汇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