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铭记灾难,推动社会向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05:00  今日早报

  铭记灾难,推动社会向前

  □王聃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这不是一句寻常的叙述,在日期的背后,隐喻着必须直面的失去与惨烈:一年前的此日,从汶川到北川,再到青川,难以计量的家庭经历着生离死别,这片颤抖的大地撕痛了中国,也震撼着世界。

  当一周年到来,我们所面对的,显然已不再是对悲情汶川的周年回望,更是一次对不能忘却的灾难的国家记忆。而倘若说这种温情脉脉国家记忆的终极所向,是对生命的珍重,那么不得不承认,历史以周年祭吊的形式,说出的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善意诘问:一年以后,灾难的痛感是否还在我们脑海中典藏?以地震为契机而萌发的公民和制度善意,是否已继承、固化为指向现实的常态?

  历史无法保留现场,而那些灾难中体恤苦难的个体情怀,我们是否还拥有?地震放大了生命脆弱,也见证人性的美好与向善。雪花般飞向灾区的捐款;深夜依旧排成长队的献血人群;感同身受下的泪水与悲悯……它们注定已成为融入历史叙事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而当灾难远去,寻常生活得以重新回归,因灾难而激发的泪水与怜悯,还拥有体恤个体苦难的恒久生命力吗?

  人性之外还有公民精神。如同放大的人性,公民精神的收获也是汶川地震毋庸置疑的遗产。最为突出的是来自天南海北的热情志愿者。他们用微笑与付出,对公民精神进行着最好的诠释。每一次灾难都是对公共精神的检验,对抗震救灾的广泛介入,让国民的“公民”身份鲜活而生动。公民精神需要致敬与鼓舞,而更需要反思的,却是适合公民社会成长的“生态环境”在这一年里得到提升了吗?

  上升到政府治理的层面。尽管汶川地震突如其来,但灾区内外政府对此表现出的良性行政品质,却无疑值得肯定。无论是灾区政府部门的临危不乱、应对有序;还是全国各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高效率与高透明都成为评价其作为的关键词,也成为公众对政府以上良性行政的常态期待。而反观一年来,不论公众对这种由特例到常态转变的政府品质提升认可程度如何,让权力变得亲近,行政渐趋高效,都是值得期待的。

  阵痛过后的汶川,早已走上了重生。灾难只具有偶然性,而“好好地过”却是寻常生活的最高追求。正因为如此,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时间刻度所彰示的,就绝不只是一次宏大的国家记忆,更应该是一次为了“活得更好”的抗灾精神与制度沉淀:人性、公民精神与行政品质,以及将其转化为常态的必要提醒。因为“铭记”,所以对灾难从来不曾遗忘。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