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赵澄襄
认识二刚先生有十余年了,看他的作品当然更早一些,他的画,他的字,还有题跋,独特得一下子便让人记住了这位 画家。后来认识了真人刘二刚先生,一介文人书生模样,平易而憨厚,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与想象中的老夫子形象大相径庭 。
对刘二刚先生的了解是从《庙亭山》开始的。我清楚地记得此书中第一幅插画,是题为《门》的水墨画,二刚把此画 放在文集之前,我看是有考虑的。《门》颇耐人寻味,山中的石路前方有门,一层层的门伸向未知的远方,这就引发联想了: 当你跋涉过一级级石阶,穿过无数层门之后,将会是什么?是暗喻人生还是针对艺术而言,妙就妙在没有一字跋语,留让读者 去咀嚼。当初读这本书,就是在二刚先生的《门》的引领下去走近虽已认识却不太了解的画家的。
二刚先生的画充满智慧,有时寥寥几笔,藏着机智,那幽默的大白话,道出人生哲理,这是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的。 二刚先生是博学且勤于思考的人,记得有一次通电话,问二刚先生在忙什么?二刚答:“发呆。”一听挺好笑的,但当看到二 刚源源不断出炉的画作、诗词、文章,方知“发呆”的重要意义,二刚先生的“发呆”即是在沉思啊!他把所思所想结晶成了 让人回味的作品。二刚曾说“路走累了,就得歇歇,然后抬头辨辨方向再走,画画也是这样”。这是智者的感悟。
今天功成名就的刘二刚或许会“庆幸”自己早年的坎坷经历:很小就当了学徒,领略了世态炎凉;自学绘画,吃尽苦 头,没有科班招牌可以炫耀,硬是自己扑向故纸堆中,在寂寞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余温,揣摩和总结前人经验。二刚崇尚陶渊明 ,热爱白石老人、丰子恺,向往返朴归真,追求“神似”的境界,他学习传统,得其精髓,并延伸开去。二刚善于思考,博览 和积累使他创作起来如囊中取物,驾轻就熟。他的许多画,不论你什么时候看,总会会心一笑,得到启迪。
记得有一幅画,画面就一老头儿在煮茶,若一般画家可能题上什么《烹茶图》之类,而二刚先生则题“看来火候还未 到”,实在高人一筹,一下子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又如《老来量力而行》,有着广泛意义,也可用于对当前那些为名利为攀比 拼老命的画家提个醒儿。那天去郊外,却碰上天气奇热,一农舍前因有几棵大树而非常阴凉,这越发觉得《家中虽有空调,不 及外面舒服》相当有意思。再如《今天不与你论短长》、《相见亦无事,不来常忆君》、《萍水又相逢》、《独木桥》等等,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世俗人情的细节,别人忽略了,而二刚却升华了!言简意赅,趣味横生,一针见血是他的特色,简单 的造型,概括的笔墨,高雅的品位,无论从风格到内涵,二刚先生的艺术在文人画家里始终是独特的。
我觉得二刚先生是个智慧和理性的画家,变复杂为简单需要足够的智慧,在浮躁的今天保持良好心态,需要足够的理 性,那年走进二刚先生画室就深有感触。画室位于南京东瓜圃桥,一听地名我就先乐,这个画儿这么有趣的画家住的地方也挺 好玩的,一进画室又一乐,画桌后的墙上密密麻麻布满电话号码、备忘录、诗句等,墙上有一张大字,走近一看赫然是“二刚 闲者四戒”,曰:“一戒空谈,二戒茫然,三戒颓唐,四戒生怨”,写得古意盎然。我忽然间想到,如今许多画家都缺乏理性 ,有的得意忘形,有的失去平衡,有的三句话不离孔方兄,而二刚先生却如此清醒和自律,气定神闲,任凭外面红尘滚滚,午 梦斋里自是清风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