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庆,以“铁人”命名的街道、大桥、广场、学校、工区多达几十个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黑龙江大庆报道
1971年7月1日,“铁人王进喜同志英雄事迹陈列室”建成开放。占地300平方米,旁边就是王进喜到大庆后 打的第一口油井。
8个月前,王进喜因病逝世。“铁人是个英雄,值得纪念,铁人精神值得学习。”周恩来这样批示。
就在去世前不久,王进喜还曾冒险进京,向周恩来面陈对大庆状况的担忧。而1971年,中央再提“工业学大庆” ,号召彼时大多已陷于瘫痪的工业以大庆为榜样,逐步恢复生产。
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特意在王进喜生前工作过的1205队抽调了两名老同志,负责管理陈列室,并配备了两名专职 讲解员。“西哈努克亲王、徐向前、华罗庚,还有大寨的陈永贵,都来这里参观过。”1971年通过招工进入大庆油田的刘 仁这样介绍。
此后,陈列室分别在1974年、1991年、2006年进行过三次扩建,刘仁担任1991年建成开放的“铁人 王进喜事迹陈列馆”馆长至今。“我一辈子最荣幸的就是在这里工作了20年。”从未见过铁人的刘仁对其事迹与精神如数家 珍,称自己如今思想比较充实全是“受惠于铁人”。
对于大庆这个发现油田50年、建市却只有30年的城市来说,“铁人”是最核心的关键词。以“铁人”命名的街道 、大桥、广场、学校、工区多达几十个,走在路上,总会不断与它们相遇。
铁人在世时,拼尽全力开采的大油田,催生了大庆;铁人离世后,依然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整个城市立 身的支柱之一。
“铁人式标兵”代表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生产力
来到大庆之前,王进喜已经是全国劳动模范。他所在的玉门贝乌5队钻井队,曾创下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 井最高纪录,被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授旗“钻井卫星”。
1959年,王进喜作为劳模代表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年国庆观礼,路上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大包袱”,就问身边人 “汽车背的是个啥?”人家告诉他是煤气包,因为国家缺油,公共汽车改烧煤气了。他一下子哭起来:“我在玉门觉得油很多 ,可出来一看,连毛主席住的地方都没有油用了。作为钻井队长真是有愧呀!”
恰好这次观礼期间,他听说在黑龙江的大庆几天前刚刚打出一口井,证明了松辽平原有大油田的论断。国家正准备以 打“歼灭战”的方式,组织石油系统职工和解放军转业官兵进行石油会战。王进喜立刻主动要求参战,并很快得到批准。
“头一天下了通知,第二天就出发了,从玉门走是1960年3月15日,花了10天才到大庆的萨尔图火车站。” 82岁的张学贵回忆说。到达大庆之后,王进喜的贝乌5队改建为120钻井队,张学贵任副队长。
这一天开始,王进喜与大庆的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代替搅拌机,腿受伤后拄着拐杖坚持工作, 发誓“宁可少干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宣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不竭的工作热情使他获得了 “铁人”外号,并成为全油田乃至全国的学习榜样。
在1960年召开的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披双红,戴大花,骑在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上,从松枝搭成的 “英雄门”进入会场并绕场一周。主持会议的余秋里对麦克风带头高呼:“向铁人学习,人人争做铁人!”
“那时候各个单位纷纷请王主任介绍经验、做报告,他语言生动,讲话很感染人。”张学贵至今习惯性地称呼王进喜 为“主任”,因他去世前担任的是大庆革委会副主任。
“地冻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无冬天”,“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作为铁人的名言警句,激励着 参与大会战的4万多工人。会战很快取得成果,3年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1963年11月,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基本自给了。
1964年初,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指出大庆油田“投资少、时间短、效率高、收效大”,将 此模式作为工业典范,号召在各行各业普及。同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称大庆人是“一支 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
“1966年,全国评出70个‘大庆式先进单位’和更多‘铁人式标兵’,代表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生产力。”原大 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尤靖波介绍说,“大庆和铁人的名字从此传遍了全中国。”
“文革”十年持续增产
1966年,“文革”开始。起初党的八届十一届全会还重申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王进喜也在10月份带领大 庆报告团赴京参加了国庆献礼。但10月中旬,在北京展出的《大庆展览》就因展有刘少奇、邓小平的照片而受到严厉批判, 造反派指出展览的“五大罪状”,其中之一是刘少奇视察大庆的照片比毛泽东的高了几厘米。
“那时候,王主任被批得厉害,他被说成是假标兵、大工贼,戴上高帽子游街示众,把衣服脱了围着打。”张学贵回 忆说。当时受批斗的厂处级干部有300多名,关进“牛棚”的有6000多人,生产受到影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周总理在1967年1月到3月,先后对大庆和石油部门做了11次指示。”原大庆油田党委书记朱鼎科说。当年 3月,中央决定对大庆实行军管,由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部进驻。
然而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大庆油田许多方面受到损失。“最严重的是油田科研战线,原来地参部有140多名技术 干部,被砍得只剩下两个人。油田科研成了空白,导致出现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油井含水上升的被动局面。”朱鼎 科说。
面对这种情况,1970年3月,王进喜忍不住去北京找周恩来汇报。周恩来立即做出批示,要求把大庆被动的生产 局面扭转过来,同时派人到大庆帮助解决问题。“铁人与周总理关系很好,他这是冒着风险凭借个人的能力来挽救大庆。”尤 靖波说。
“王主任回来以后鼓励大家说,‘文革’是斗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都不够格,你们谁够?”张学贵记得很 清楚,那时由于他维护铁人的观点,被反动派们称为“铁人保皇派”,“我不在乎斗,又不是出身不好。那时候别的生产中断 了,但油田不能停,晚上批斗,白天还是照样干活。”
“‘文革’十年里,上万口油井从来没因非技术原因停产过一天,而且持续稳产,每年增长20%以上。”朱鼎科说 ,1966年大庆年产原油1000万吨,到1976年“文革”结束时已突破5000万吨,撑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 山。“这种奇迹我到现在也不能完全解释,第一是中央的关怀和支持,第二只能归结为大庆人的素质高。”
刘仁认为,大庆人素质高不是毫无缘由的,由于石油会战期间调来的人手大部分是转业官兵,其余也都是石油系统的 骨干精英,个个纪律性强、爱国情切。“加上会战初期的艰苦磨炼,铁人精神的感召,大家心里都有数,知道给国家生产石油 是第一位的。”
在此背景下,1971年,《人民日报》又专门发表了经周恩来审阅的《工业学大庆》的社论,号召大多已陷于瘫痪 的工业以大庆为榜样,逐步恢复生产。
铁人还在大庆
1970年11月,王进喜因癌症治疗无效病逝,享年47岁。“他何止少活了20年!”张学贵感慨说。
铁人不再,但铁人精神仍在全国有影响力。“1977年和1981年,全国又掀起两次学习大庆的新高潮。前一次 针对‘四人帮’对国民经济的破坏,要拨乱反正;后一次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以大庆精神给全国工业一个很大的鼓舞。”
对大庆市来说,铁人更是“从未离开过”。这种对精神财富的珍视,甚至上升到一种“神化”的地步。
在伫立于“铁人广场”对面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中,你可以听到这样的解说词:“2006年9月25日17时 42分??出现了奇异的景观,只见南天边祥云飞动,万道霞光笼罩在铁人馆上空。这一罕见的气象令很多人驻足观望,叹为 观止,感慨铁人的丰功伟绩,感受铁人精神与日月同辉!”
事实上,在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市场大潮的冲击,大庆模式和铁人精神已经难以像以前一样作为各行各业学习的 模范,热度已经降温。“经济越发展,不是越需要精神文明来支撑吗?”朱鼎科不解。
2009年6月末,胡锦涛前往大庆油田考察,又一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这次的大背景是共和国成立6 0周年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井架下,胡锦涛与石油工人们共同唱起一首歌---《踏着铁人脚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