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翟华:各国的智库是各国的大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8日13:27  青年参考

  文翟华

  

  据《华盛顿邮报》网站4日报道,卸任9个月的美国前总统布什正在积极筹建一个智库,作为得克萨斯州拉达斯市南 方卫理公会大学“布什总统中心”的一部分,并欲将它打造成“世界一流”智库。

  中国也在努力提升智库的品质,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08全球智库报告》,中国已有74家智库获得 国际认可。

  

  现代社会,各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制定政策和决断时,不再凭自己的经验拍脑袋,而是越来越多地征询“智库”的建议 和意见。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初公布的《2008全球智库报告》中引用的数据,目前全世界170个国家里有5465 家大大小小的各类智库,其中北美有1872家(34%),西欧1208家(22%),亚洲653家(12%),东欧514 家(9%),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38家(10%),撒哈拉以南非洲424家(8%),中东北非218家(4%),太平 洋地区38家(1%)。

  美国一个国家就有1777家,总数为世界第一,占全球智库总数的33%。相比之下,中国大陆智库总数排在第12 位,有74家,排在美国(1777家)、英国(283家)、德国(186家)、法国(165家)、阿根廷(122家) 、印度(121家)、俄罗斯(107家)、日本(105家)、加拿大(94家)、意大利(87家)、南非(78家)之 后,紧接着中国大陆(74家)排在第13位的是瑞士(72家)。此外,在全球5465家智库中还包括了台湾地区37家 和香港地区29家。

  当然,上述数据是美国人的统计结果,如果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不完全统计”的话,中国大陆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 直接或间接服务政府为目的的“智库型”研究机构约有2500家,数量与智库发展最发达的美国相当。那么,美国人认定智 库的标准是什么呢?

  《2008全球智库报告》列出了10多条标准:

  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该领域的正面变化直接相关;知名出版商乐于发表该智库的研究成果;有能力吸引并留住精 英学者和分析家;有能力与研究领域内的决策者、媒体、学术机构的精英接触;学术声誉(资质认证,在主要学术书籍、杂志 、会上发表文章数,被引用次数);媒体声誉(媒体曝光频率,采访、引用次数);在政策制定者中的声誉(参与咨询会、正 式约谈、政策参考简报、议会作证的次数);财务资源(会员缴费,赠款,政府和私营部门合同,净收益);适应并满足资助 者要求的能力;产出的数量(政策建议,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参加会议,智库成员出任官职的人数);政策建议被决策者采 纳的次数、获奖次数以及担任政府顾问的智库成员人数;各项研究和活动的实用性;在政策分析上的创新能力;有效填补决策 者的认知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为政策制定过程中贡献新的考虑因素;成为某个领域或议题的知识和人才聚集地;成功打破 决策者和公众的固有思维等。

  以这样严格的标准,中国大陆能有74家智库被认可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全球5465家智库中,通过各智库之间的相互提名,有407家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智库的候选者,其中有8家 中国大陆的智库: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改革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 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天则经济研究所,香港地区的经济研究中心、狮子山学会和台湾地区 的民主基金会也被提名。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智库是:1.布鲁金斯学会;2.外交关系学会;3.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4.兰德公司 ;5.传统基金会;6.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7.国际战略研究中心;8.美国企业研究所;9.卡托研究所;并 列10.胡佛研究所;并列10.人权观察组织。

  应指出的是,中国大陆上榜的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其他国家的智库相提并论似乎不大妥当,因为如果把社科院的 76个研究所、中心单独统计,那么中国的智库总数应该与纽约相当。

  我曾在文章中记述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院甘阳先生经历的一件往事。

  英国外交政策智囊人物马克?莱昂纳德几年前曾到中国调研,当时中国认为他是布莱尔首相的智囊,所以由中国社会 科学院的一位副院长接待他。当时这位副院长向莱昂纳德介绍了社科院的概况:社科院有50个研究所,260个研究室,4000 左右全职人员。当时正坐在一个大沙发上听取介绍的莱昂纳德听了,惊讶地几乎缩进了沙发,因为整个英国的智库只有1000 人左右,全欧洲的智库人数不到5000,也就是全欧洲智库人数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中国社科院的规模。加上美国(智库 的天堂),整个西方智库的研究人员也不超过10万人。而中国除了中国社科院,还有中央党校、各级政府还有政策研究室。 莱昂纳德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所以他写的书书名就是《中国在想什么》。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