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小镇的报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9日11:57  新民周刊

  撰稿·沈嘉禄

  一百多年前,革新后的印刷技术和维新运动以及西方新闻理念经由租界引入,使上海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中心。马 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上海新闻出版业进入真正意义的繁荣局面。《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商务印书馆 等出版机构的发展,以及一大批文艺青年跟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在上海从事进步文艺工作,上海的报刊又有质的 提升,同时在营造海派文化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上海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中心,谁也不会怀疑。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影响波及并深刻影响了一个江南古镇,它就是 当今的旅游热点朱家角。国庆长假我去朱家角游玩,在北大街208号尔冬强影廊走进了一个《朱家角老报纸文献展》,用“ 恍若隔世,犹在眼前”八个字来形容我的心情,似为贴切。

  尔冬强是一个摄影家,30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城乡的快速变化,但记者出身的他一直对新闻史很敏感,有一次偶然在 青浦档案馆发现了一批保存较好的“土著”老报纸,惊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于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办了这个老报纸文献展 。展览共展出老报纸18种、50份。现存最早的是83年前的《薛浪》创刊号。但据考证,朱家角最早的报纸是《市声》和 《珠报》,均出现在民国初年的1912年,可见青浦的文人是如何地仰观宇宙,鼓歌而行,青浦的商人又是如何地紧跟市场 经济的脚步。

  《薛浪》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它由柳亚子堂弟柳率初于1926年9月7日创办。“年纪”最轻的是蔡用之办的 《明报》,出到1949年4月22日,此时朱家角民众隐约听到解放军南下的炮声了。从办报的时间段来看,20年代中期 至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10年以及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8年的4年是朱家角新闻业的两个高峰期。

  我在展览里还看到了《骊珠》,1927年1月,由朱家角人士陈范吾(名医陈莲舫之孙)等人创办,旬刊,后改周 刊。内容涉及时评、要闻、社会新闻等,还有“秋棠”副刊。还看到了《孤灯报》,它于1929年8月创刊,系孤灯社同人 主办,月刊,侧重文艺,顾及地方新闻。1931年曾被国民党当局封禁。《漕声》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报纸,1930年8月 11日出刊,半月刊,注重文艺及杂评、杂谈。副刊有“开场白”、“短剑”、“小意见”等,刊登散文、小说、故事连载等 。其他如《珠风》、《里风》、《娱圃》、《朱家角》、《商光》、《珠报》、《商报》、《翡翠美术旬刊》等,或周刊、旬 刊,或三日五日出一期,各领风骚,各抒己见,不让他人专美于前。

  朱家角在那个时候隶属江苏省,与经济中心上海、民国首府南京相距不远,受此影响,办份报纸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朱家角一办就是30多种,蔚为大观,完全是一个成熟城市的气派,而非今天靠外来游客吃饭的大观园思路。

  与上海一样,同人办报也是朱家角的特色,几个文人凑在一起,酒后茶余,想发表一点对时局和风俗的意见,凑几分 银两就办起来了。朱家角的报刊大多都是知识分子的自留地。新文化的浪潮也冲刷了江南小镇,在朱家角的报刊中,副刊也是 一大特色。青浦不是出了一个陆士谔吗?他一生写了一百多部小说,他对世博会的想象即将成为现实,若没有朱家角的文化环 境,可能不敢出此遐想。

  当然朱家角也并非世外桃源,创刊于1932年的《战事快报》,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背景下产生的,对市民了解华 北局势、唤起民众抗日应有帮助。而“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宣言,通电瑞士瑞典两国政府,要求转致中英美苏……”的消息又 是通过《里风》的号外最早传出。但当时驻地日军否认此消息,号外被垂死的日军封杀。

  这些差不多横跨一个世纪的老报纸至少说明,“米鱼之乡”朱家角曾经“阔过”,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朱家角历史的珍贵史料。但是,作为一个新闻人,我在几十位童头豁齿的“老前辈”面前深 度鞠躬,想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