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灵堂今起接受公众吊唁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这是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对他的评价。“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是他对自己的写照。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因病于昨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昨晚9时,钱学森家中的灵堂仍在紧张布置当中,预计将于今日可接受公众吊唁。
连夜布置灵堂迎吊唁
昨天下午2时30分,记者赶到航天桥附近的钱老居住的小区,钱老所住的三层红砖楼前,已有媒体赶来采访。钱老所住的单元门前有武警值守,防盗门紧闭,不允许任何人上楼探访。随着时间的推移,赶来采访的媒体已有十多家,一有车辆驶来,媒体记者就围上前,捕捉每一个细节。
下午4时,两位花店的工作人员准备乘车离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钱老家人委托他们准备布置灵堂的花木,要求以绿植和百合为主,务必于晚上8时前送来。总装备部的工作人员简要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钱老的夫人蒋英正在家中,大家都在忙于布置灵堂,计划昨晚布置完毕。
下午5时,总装备部送来两个花篮,正在记者拍照时,一位白发老者缓步从远处走来,眼尖的记者一下子认出是钱老的儿子钱永刚教授。钱永刚教授刚从301医院回来,问明在场媒体的身份后表示,准备于今日开始接受公众吊唁,钱老的悼念活动具体如何安排,还要等中央批示,“目前还没有来得及通知海内外的亲友。”说话间,钱永刚教授眼眶有些湿润。
他一直住在老房子里
昨天下午,就有敬重钱老的市民在闻知钱老去世的消息后,到钱老家来吊唁。与钱老同住一个小区的居民,大都是钱老以前的同事、部下,对于钱老去世,人们都是一片惋惜之情,“中国航天事业失去了一位奠基人。”对于钱老的工作作风,老同事们不约而同的评价“思维清晰”,工作不讲情面但从不发脾气。74岁的赵松陵老人说,钱老平易近人,而且不为人知的是,虽然钱老是位大科学家,可他照样做家务,打扫卫生、刷马桶,而且是个孝子,“60年代他住到这里时,经常看到他陪着父亲遛弯。”
钱老在航天桥的这个小区住了近50年,原航天工业部财务司司长亓英德说,原来领导关怀钱老给他调换房子,可钱老没有搬走,一直住在老房子里。
昨晚8时,用来布置灵堂的绿植和花卉送到了钱老家楼下。主要由松柏、黄白两色的菊花以及百合等花卉组成,工作人员介绍说,钱老的家人要求突出绿色。在记者守候的6个多小时时间里,不时有身着军装的人员和军牌车辆出入钱老家中,直至昨晚8时记者离开时,布置灵堂的工作还在进行中。晨报记者 王彬
追忆恩师
凭记忆写就讲课提纲
从记者口中得知钱学森去世的消息,曾在钱老回国初期担任其助教的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喻显果非常惊讶,“去年年底我见到钱老,他精神还不错呢!”喻显果回忆了与钱老相处的点滴小事,“大师风范自细微处显现。”
1961年,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兼任着航天部前身、国防科委“老五院”院长,同时给还在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58级和59级本科生上课。作为钱老的学生兼助教,喻显果和另一位助教雷见辉有机会聆听钱老的《火箭技术概论》课,“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钱老从美国回国时,什么都不让带回来,但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撰写了一份详细的讲课提纲,讲起课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课后,喻显果和雷见辉将自己的听课笔记与钱老的讲课提纲对照整理,交由钱老过目修改后,制作成一章一章的铅印讲义。“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火箭技术方面的专业课本。”这些铅印讲义后来加入图标照片,经钱老再次亲自修订后正式出版为《星际航行概论》,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在钱老97岁生日之际还出版了简体字版。
喻显果回忆说,钱老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一次,钱老要求两位助教写出某一微积分公式,“我俩当时就瞪眼愣在那里了,我们都毕业两三年了,又不是数学专业出身,完全记不得了。但钱老当时就在黑板上从最开始现场推导出了那个复杂的公式。”钱老总对学生强调,你们虽然是大学毕业,但知识面还不够广。“当时他说:‘我还在看《十万个为什么》呢!’意思是希望我们的知识基础必须要广,没有广的基础就深入不了。这对我们后来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要求严格,但钱老对年轻学子的关爱却溢于言表。喻显果以自己第一次见到钱老为例,当时钱学森去位于怀柔的基地,专门看喻显果负责指挥的“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性能试验”。那次做试验连续两次都点不着火,钱学森的一句“别做了”,让年轻指挥喻显果惴惴不安,回来以后开会时,搬个凳子坐在门口外不敢进去。“钱老问,那个叫喻显果的跑哪儿去了?进来进来!做试验失败了有什么关系,试验嘛肯定有失败的时候,要不怎么叫试验呢?”钱老还安慰说,美国人做实验也有失败的时候——蹲在坑里点火,一站起来头发差点烧掉呢!喻显果还回忆起1961年困难时期时,钱老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带回来四个广柑,“钱老特意让警卫员送到我们这儿”。 晨报记者 姜葳
网友留言
国为重,家为轻
让我们用“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他的评价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老人吧: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网友“青青子衿”
虽然知道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闻讯仍不免潸然泪下——天何不假年斯人!使国失去栋梁、民失去导师。他是道德的楷模、理想的高标,是真正优秀的炎黄子孙。
——网友“uzq”
痛悼!真想替您向天再借五百年。
——网友“方寸之间”
悲夫,英雄跨鹤归鸿蒙,剩十亿国民怀高士,两弹震吼铭青史;惊矣,人杰挥手辞暮年,留百万热土念达人,一星耀闪指苍生。
——网友“黄龙”
一生功绩发两弹,近百人生亮一星。
——网友“xxx751025”
悄悄地,您逝去了,我们都沉沉地思考:倒下去的是您消瘦的身躯,继续开拓着的是您系统科学的思维!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网友“法一” 晨报记者 朱烁 整理
钱学森语录
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晨报记者 姜葳 整理
钱学森经历
“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师!”
生于1911年12月11日的钱学森,23岁于上海交大毕业后远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并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1948年新中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并要求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
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非法入境。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下令,宁可枪毙钱学森,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抵得上5个师!”钱学森这时立即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准备一去不返,但将要出发时被拘留起来,两个星期后虽经同事保释出来,但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被滞留5年之久。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10月8日,钱学森一家到达香港,同日过境,回到了祖国。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同年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晨报记者 姜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