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林德:还需为科学艺术进行意识形态脱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02:30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刘林德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0月31日离世,享年98岁。盛大的追祭仪式是对他国家科学符号地位的再次确认,同时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对科研人员的一次态度表白。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和他对国家科学研究与教育的贡献,无须在此赘言,他完全可以凭此配得上已经获得的尊崇地位。但我注意到,在对钱学森的评价中,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俨然超越其科学成就。甚至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二者才造就了他的科学成就。

  我想,这样认识一位科学巨擘,未免有些本末倒置。至少,将对科学家的成就评价泛意识形态化,未必就是对科学家的真正尊重,也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对科研人员的培养教育。将意识形态正确置于科学艺术自身规律之前,甚至将科学艺术完全政治化,在我们这个国家曾有十分惨痛的教训。时至今日,依然以此作为评判科学家的首要标准,我认为是个不小的遗憾。

  我丝毫没有贬抑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意愿。在人类尚以民族、肤色、国家等形态区分共同体的时候,家国情怀仍会是一个人令人尊敬的品性之一。当一个新的政权统一了这个曾经分崩羸弱的国家,钱学森放弃在美的优越科研环境,历经曲折回国致力于国家科学建设,他带回的不仅是前沿的技术,更是令人振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国家各领域建设中的作用,我毫无怀疑。

  但非要说爱国精神成就了钱学森的科学贡献,就显得过于牵强了。不必讳言,钱学森的教育经历,是在美国完成的,尚未回国之前,他的科研水平业已得到国际承认。我们所熟悉的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是在回国之后完成的,但不能就此认定他如果不回来便达不到这种高度。事实上,当时在国外的华裔科学家,有回来的,也有没回来的,回来的未必个个得以才华尽施、成就显然,没回来的也大有人达到非常的科研高度。

  回不回来或许不是判断一个人有无爱国情怀的标准,但一位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就,与他的政治选择、价值标准、道德水平并无必然性的对应关系。

  纳粹德国时期的一大批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绩,在当时领先世界。你或许可以批评他们助纣为虐,却无法否认他们的科学成果。纳粹倒台后,这些科学家被不同国家所争取,同样有不凡的科学成就。

  从人类史来看,许多科学成就,是在不同种族和国家的军事征伐中发展起来的,但我们未必要将杀人武器的发明者改良者认定为刽子手。武器的发明是科学,武器的使用是军事政治,二者可以认为是不相干的。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知识分子》,对十数位文学艺术巨匠的道德阴暗有十分令人惊讶的披露,这或许有助于我们反思知识分子的权力神话,但并不会就此消解他们在艺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政治倾向,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科学家、艺术家当不例外。但科学和艺术,就其本身而言是纯粹的,超越性的,对科学和艺术的评判,不应囿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道德界限。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有意识地模糊科学艺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界限,甚而对有悖于国家认定的意识形态正确的科学艺术成就予以否认,这对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束缚。

  不能否认束缚和强硬挂钩的状态有所改变,而对钱学森的评价让我看到,认真对待意识形态和科学艺术的区别,为科学艺术的泛意识形态化脱敏,尚需时日。

  之

  ………………………………………………………………………………………………………

  本报评论员

  言由心生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钱学森逝世

更多关于 钱学森 逝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