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历史学家对曹操墓真实性提出8个疑点

  自河南安阳宣布发现“曹操墓”以来,在各方的质疑和戏说中,这场原本应该严肃对待的考古工作几乎被“娱乐化”。作为三国文化重镇的成都,川内考古、历史方面专家一直三缄其口,不愿对“曹操墓”发表看法。在沉寂10天之后,西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袁定基在其家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曹操墓”的发掘和认定提出八大质疑,并痛批考古学被旅游开发热“绑架”的怪现象。

  存8大疑点

  “曹操墓”真假难定

  “一直都不想谈这个事,但现在‘曹操墓’之争愈演愈烈,”袁定基表示,目前关于“曹操墓”的争议,正在偏离考古本身,“比如有人说那个墓是冉闵、常林等人的猜测,完全没有意义。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来证明这个墓是曹操墓。”就此,袁定基提出了8大疑点,认为河南方面对“曹操墓”的认定过于草率。

  疑点一:墓内为何有玉?

  袁定基说,在三国时期,不仅仅是曹操要求薄葬,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都流行薄葬。曹操明确提出“无藏金玉珍宝”,但该墓内却发现了玉佩等物品。

  疑点二:为何匆忙公布,且公布后很快算出经济开发价值?

  袁定基认为,如果是一个严肃的考古工作,不可能把经济开发价值都提前计算好。“曹操墓”被迅速地计算出有4.6个亿的开发价值,因此,“曹操墓”的发掘和结果公布是有预谋的,已经提前做好一切计划。“现在,不管曹操墓是真是假,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袁定基说。

  疑点三:是否违反考古界对发掘对象深入研究惯例?

  “在考古界,都习惯找到重大发现后进行长期而深入地研究,才谨慎地发布学术成果,”袁定基说,当地考古部门在这么匆忙的情况下发表研究成果,与考古学界的学风是相违背的。

  疑点四:证据是否太少?

  袁定基以成都的王建墓为例,表示:“王建墓虽然多次被盗,但在发掘中找到哀册,还有王建的石像,这些可以证明他的身份。”但“曹操墓”里却没有类似的直接证据。

  疑点五:怎么会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这种东西?

  袁定基表示,“曹操墓”里出土了“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物品,但在其他古墓中都没发现过类似物品,更不用说拿来证明墓主身份。

  疑点六:凭什么证明是1800年前的?

  当地文物部门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是1800年前的,却没有同时公布“碳-14”的检测报告。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值得探寻。

  疑点七:盗墓贼如何知道曹操墓的位置的?而且一盗就准?

  袁定基认为,《二十五史》只记载了曹操葬于“高陵”,并没有具体地址,因此民间才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1800年来,连考古专家都找不到具体地址,盗墓贼是如何知道的?而且一盗就准?联想到很多地方都以皇陵被盗向国家提出“抢救性发掘”申请的现象,这值得玩味。

  疑点八:考古队的运气也太好了点吧?

  袁定基开玩笑说,很多考古专家忙活一辈子,也没有一个重大发现,发掘“曹操墓”的考古队运气也实在太好了。“当然,这个是开玩了。只要是真的,要祝贺他们。”袁定基笑着说。

  考古学

  被旅游开发“潜规则”

  提出了几个疑问后,袁定基总结说:“我们没到实地察看,没看到文物,当然不能认定这个曹操墓是假的,但这样匆忙地认定确实难以令人信服。”对“曹操墓”迅速地被计算出4.6个亿开发价值的情况,袁定基表现得很愤怒:“现在有些考古被整变味了,完全冲着旅游开发去了。当考古与旅游开发的利益走到一起之后,只会急功近利。”

  ▲人物简介

  袁定基:68岁,西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硕士,教授,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点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外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中国历史大辞典》编者之一。

  记者 杨方毅 摄影 李祥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曹操墓葬被发现

更多关于 曹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