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沦陷中的柏林影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4日16:55  新民周刊

  林奕华

  我的朋友舒琪专程飞到柏林影展看了九天的电影,但是没有去捧多少部新片的场。就是说,完全不受媒体推波助澜影 响,红地毯由它铺到天尽头,他只要享受个人的意旨,让电影归电影,一次从眼睛到心灵均容不下一颗沙的纯净之旅。都因为 柏林已臻六十之龄,本来也是人生无欲无求之境。

  舒琪没有明说,但从他每天乐孜孜在facebook上报喜,只要是他的朋友,恍如都得到心满意足的讯息:“假 如还有时间,为什么不是跟老好朋友重聚,而是让新相识教你失望?”何况,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多少时间才能彼此认识而不 止于仅是点头之交?电影何尝不也一样?短短两三小时,作为观众要把它远看近看,表面看里子也看的多少次才算不辜负相识 一场?

  舒琪独爱柏林影展的“回顾展”部分,以证他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比喻若有过于“清高”之嫌,也只因柏林 影展每年在为科举试(竞赛单元)鸣锣响道之余,也给予不爱趁热闹者开辟僻静之地。这个地方,是地理上偏离影展总部一点 点的老牌戏院。不是说造访此地的全是识途老马,只是尽管有新人摸上门来,态度上也一定是尊重电影而不是消费电影的—— 由电影博物馆策划的节目单,本身就是历史篇篇。但,适逢柏林六十岁诞辰,再静态的“回顾展”也不能没有庆祝活动。在巴 西找回散佚了的默片《大都会》孤本正好趁时被投映在最宏伟的银幕上。

  舒琪有幸身历其境,影像凌厉和在现场演奏的交响乐配合下,首次足本放映的《大都会》使他有如下感慨:“《阿凡 达》和它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真的不算什么……”其实不用劳动这么大的阵仗,可能随便一部高达的电影,就说《她的一生 》好了,便已能将《阿凡达》比下去。譬如,说故事的方式,剪接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拍于近五十年前但在今日看来不止没 有过时,反而显得现在的电影因追不上当年的“新浪潮”而注定是消失于拍岸惊涛的几朵小浪花。意思是,再铺张的竞赛单元 ,再争先恐后的传媒报道,你认为今年的几部得奖影片,包括金熊得主《蜂蜜》,银熊导演波兰斯基那有可能是最后一部电影 的《影子写手》,影帝的得奖影片《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的》,影后的《芋虫》,以及评审团大奖的《想吹口哨我就吹》等 ,有哪一部在内容手法上掀开了电影创作新一页?恐怕都是世袭俱多。

  影展的构成除了主办方和观众,中间还有叫做媒体的角色。媒体可以有“中立”的时候——如采访与报道相关新闻、 花絮。亦可以是旗帜鲜明的影评人。我读过一个叫IndieWire的网站的评论,便把柏林影展评级为“两颗星影展”, 听上去使我不禁打个冷颤:换作是旅馆,两颗星若非受廉价所累,便是大而无当,总之不是什么好地方。旅馆还可说是因货就 价,柏林作为世界三大国际影展之一,按道理是六颗星少一颗都不能接受。

  不幸连一向坚守严肃艺术电影桥头堡的“青年电影论坛”都有沦陷之势。以今年颁发的最佳亚洲电影为例,得奖的《 一页台北》(台湾),便被IndieWire的评者婉转讥讽为“不够好”——虽然它和另一部也来自台湾的《有一天》同 样获得“论坛”垂青。可惜两片在气质上过分接近:轻浅可以是青春的权利,浪漫又是滑不溜手得来教人不忍揪住它的尾巴, 于是这些没有深呼吸只有微微叹气的电影,便从本来的短片格局,被拍成无甚可观——既不纯熟也不巧妙——的足本长片。

  舒琪倒是有去看了《有一天》。Facebook上留言是“另一部折磨人的台湾电影”。原因?“青少年化与能力 不足”。如是看来,“青年电影论坛”这块牌匾上的“青年”与“电影”也和“论坛”的定位般——如何在“艺术”与“商业 ”之间划清界线——打起仗来。是年龄上合格就可以?抑或年龄之外,更要心智、理念、才华全部过关才能入选?光阴似箭, 今年是“论坛”的四十岁生辰,也是自上一任“论坛”策展人UlrichGregor夫妇交捧新一代Christoph Terhechte后的第十个年头。回顾过去,Gregor的选片箴言是简单的七个字:艰深的和特殊的;展望将来,似 乎从任何角度看来都有向“平庸”投靠之嫌的柏林影展,真有点像拆下了看得见的围墙,却在不知不觉中盖起了更多看不见的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