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联合国专家谈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7日12:13  新华网

  新华网联合国3月6日电(记者王湘江)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近日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就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中的运行情况、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等问题回答了提问,以下是问答的全文:

  1、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联合国专家,您对于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那些内容最为关注?您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每次政府工作报告,我会一个字不落的,而且是从头看到尾,反过来再看,所以每个方面我都会关注的。对温总理的报告,每一部分我都会认真的去阅读,当然最关心的还是经济问题,因为经济问题决定了社会、外交以及军事等各种其它问题的一个基础。比如中国的外交问题,外交提出了外交为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外交政策还是以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作为依据的。当然对报告中有关社会的其它方面的内容,我也会非常关注的,因为它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更加全面,更加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例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之一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今年的报告也不例外,仍然是已以很大的篇幅宣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相关的方针政策。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过去的30年能够连续高速增长,能够使几亿人口摆脱贫困-率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前实现联合国制订的"千年发展目标"中的第一目标,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例证。

  当然,随著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不同。今年报告在经济发展问题方面的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强调改善民生。

  实际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除了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外,其目的也正是为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政府工作报告阐述的许多可行的方针政策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例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政府在社会保障,医药卫生, 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并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等等。这些政策,既能直接改善民生,又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宏观经济结构。

  当然,政府工作报告中还阐述其它很多直接调整经济结构的措施,例如,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等。

  我们可以相信,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在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下,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今后30年和更长期的可持续增长,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2、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大量篇幅谈及民生问题。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作的努力?能否提出一些建议?

  答:强调民生问题实际上是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制订了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

  中国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作的努力是非常必要的,也反应了政府职能的改变:从直接介入经济生产活动,逐步转变到为社会提供保障和服务。

  中国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作的努力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在公共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在逐年增加,但是,在2007年之前的数年间这些公共支出的增长低于同期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增长。

  我们在两年前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公共支出增长的相对不足是造成中国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中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的社会服务开支,例如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来激励国内的消费需求,从而,即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减缓国内经济中存在的结构问题。

  中国政府的财政有充分的政策空间来支持这些支出的增长。中国还可以将过多的外汇储备剥离一部分出来,补充公共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金。

  3、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政府做出了大量努力,使中国经济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您对此有何评价?您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

  答: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在2009年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冲击。但是,在中国政府一系列刺激措施推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了8% 以上的增长。

  2009年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不下40个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经济衰退,人均收入明显下降。 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而且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很高的大国,不但没有陷入经济衰退,而且保证了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确值得称赞。

  中国的努力和成功同时还增强了世界各国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2010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仍将无法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比较宽松的水平。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步法仍然缓慢, 在2010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能提供的动力有限,对中国出口的需求乏力。此外,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大幅度上升,失业率高企,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包袱日益加大。这些国家将会想方设法将这些包袱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贸易顺差国,将首当其冲。中国将面临不断加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发达国家公共债务风险的上升,还可能给中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带来损失(因为外汇储备的大部分是持有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

  从中国经济自身来看,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显然有效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投资的增长大大超过了消费的增长,使得不少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也使得原来宏观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更为突出: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过低。 此外,刺激政策使得贷款规模的增长过快,增加了资产泡沫的风险。因此,中国在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加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力度,重点要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4、面对发达国家可能转嫁危机压力的风险,中国应当怎样应对?

  答:美国等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财政状况恶化。这些国家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压力,而指责中国的出口抢走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因而要求人民币升值, 并加大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将美国的贸易赤字和失业归结于人民币汇率显然是极端的观点。仅仅靠人民币升值是无法解决美国就业问题的。但是美国的一些政客们需要用这一观点来转嫁国内由于失业率的高企而带来的政治压力。

  中国应对的措施,一方面是继续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双边和多边的对话,进行政策协调。如,加强中-美的经济与战略对话机制。再如,去年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发起的"可持续均衡发展框架"是解决全球失衡,包括中-美贸易失衡,也是比较理想方法。

  根据这个框架,G20中的贸易逆差国,主要是美国,要采取措施支持居民储蓄,控制政府赤字,同时屏弃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出口产业;另一方面,对外顺差国家,包括中国,应该对内寻求增长途径,比如通过增加投资(欧洲和日本)和消费(中国),深化国内金融市场,增强服务业,改善社会保障。

  要通过多边的政策合作来解决失衡问题, 而不是仅仅靠调整汇率,更不是靠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

  5、去年,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表现颇为抢眼,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解决国际经济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答:2009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同时提高了自己在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提高了中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例如,在2009年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国际会议中,中国国家领导人积极参与了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加上2008年年底的一次,共三次),联合国大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这些重大国际平台上,中国强调面对全球性危机各国更应该团结一致,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协调,携手努力。

  除了带头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扩大内需,中国还积极促使各国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维护公正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努力保持商品、投资、服务自由流通。

  中国同时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强调改革应朝着公平、公正、包容、有序方向发展,强调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完善国际金融机构决策程序和机制。

  由于中国以及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努力,由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二十国集团" 为避免世界经济陷入又一次"大萧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取代了只有主要发达国家参与的"七国集团",成为协调世界经济和金融政策的主要国际平台。

  2009年,中国还积极推动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自觉自愿地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到45%。对一个人均收入排在世界100位以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始终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国际共识。

  由于发达国家的承诺与国际社会的期望存在相当差距,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在中国和其它一些主要国家共同努力下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为下一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6、中国领导人已经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节能环保,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宣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又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一个国家的最佳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即取决于本国的发展阶段也取决于这一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相对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是动态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30年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以不断增加投资和鼓励出口来促进GDP的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能力急需通过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改善和提高。同时,不断增加投资和鼓励出口,特别是制造业和加工出口,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符合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相对优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使得中国经济得以"起飞",使GDP能以百分之10的速度连续增长30年,使几亿人口摆脱贫,使中国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大国。

  当然,粗放型发展方式也带来许多了问题,反映在经济结构上。例如,从宏观经济结构上来看,由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长期超过消费的增长,消费占GDP的比重日益下降,特别是居民消费。这意味着人们从GDP增长中得到的边际效益正在逐步下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降低到百分之40以下,而全球的平均水平在百分之70左右。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中国第三产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百分之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占百分之70以上。

  从出口的结构来看,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制造国,但中国的出口还以加工为主,自主创新的成分比重不大,缺少世界品牌。

  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除还反映在一些不合理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方面。

  30年之后,当中国的人均收入已从几百美元增加到3千多美元,当中国的出口额从微不足道到占世界贸易的百分之10,当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占世界的百分之30以上,当中国面临着不断加深的能源、原材料、水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中国持续发展。

  依靠什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呢?发展观念的改变,体制的改革,和科技的进步是三大关键,也是面临的主要困难。

  各级政府的发展观念和职能要转变。不能再以GDP作为衡量发展的主要指标,而要以函盖广泛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人文发展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品质作为发展目标。

  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症,政府只注重运用产业政策和一些微观经济政策从"供给"角度来调整经济结构,往往事倍功半。如果充分运用宏观政策从宏观经济结构切入,从"需求"角度,通过市场的供求机制达到调整结构的目标,则可事半功倍。例如,通过宏观政策,包括收入政策,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储蓄,提高居民消费,再辅以金融改革和其它一些市场的改革,在需求结构的改变下,通过市场机制可以达到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能否在今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

  同时,中国如果能够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进一步的重大贡献。例如,中国消费需求占GDP比重的增大,将会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加平衡,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中国如果能够成功地调整能源结构,走上"低排放,高增长"的轨道,将会为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典范作用,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大的贡献。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