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韩正将于2010年3月7日15:00做客人民网,敬请关注! [10:58]
[主持人]:韩市长,非常感谢您在这么繁忙的“两会”期间,来人民网接受人民网网友的提问,希望我们接下去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过程。 [15:11]
[韩正]:谢谢。我非常愿意和网民互动。 [15:11]
[主持人]:我们就开门见山。今天上午是我们上海团的媒体开放日,据说很多媒体最关注的话题就是上海世博会。我们经常听说一个非常耳熟能详的提法,世博会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上海的机遇。前不久,上海披露了一个数据,就是上海常住人口已经逼近了2000万。 [15:12]
[韩正]:超过2000万。 [15:12]
[主持人]:加上一些流动人口,我想可能要到2500万了,人口压力之大也是世界之最。我想,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觉得这个话题对上海来说面临着这么一个巨大的人口压力,还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个时刻召开世博会,您觉得在筹办过程当中,世博会究竟给上海带来哪些具体的机遇?筹办之后,举办的时候还会继续给上海带来哪些机遇?请您分析一下。 [15:13]
[韩正]:世博会有150年的历史,有这么一句话,叫“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话我理解的含义就是世界上很多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新的科技,在世博会期间就会有一种展示,引领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届世博会主题为“城市”,150届的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的是第一届,而且在我们发展中国家举办,我觉得很有意义。 [15:14]
[韩正]:世博会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对承办城市来讲也是一个机遇,机遇在哪里呢?很重要的就是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大舞台、大平台上,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是一种展示中华文化的机遇。同时,也是展示我们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成果我觉得在大舞台、大平台上可以让全世界来了解。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我觉得这一点世博会确实对我们有很好的机遇。 [15:15]
[韩正]:参展的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他们在参展期间带来很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机遇,像全世界一些人类文明的成果,如何借鉴、如何学习,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从上海来讲,就更直接了,世博会在上海举办6个月,我们2002年12月份申办成功到现在筹办8年了,现在马上要举办了,8年也就是这么一晃而过。这8年期间,我们体会很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上海如何来体现?我觉得这个主题虽然是世博会的主题,在上海举办,应当让整座城市来更好地体现世博会的主题。 [15:17]
[韩正]:因此,我们在筹办的过程当中反复研究这个问题,上海如何使“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在上海能够凸显。因此,我觉得上海有很多方面,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上海这座城市从历史发展来看,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调整和完善,所谓调整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我们过去还是比较粗放,过去以制造业为主,还是一些传统的发展模式。接下来我们通过世博会的举办,可以进一步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条,上海首先要发展服务经济,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同时,上海这个转变,就是把服务业做大,服务业做大以后,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来更好地实施国家战略,当然我们的制造业不是大的问题,制造业的关键是强。如何使上海的制造业真正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上海要解决的很大的问题。 [15:19]
[韩正]:老百姓很关注,就是世博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好的地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机遇,我们牢牢抓住世博会的机遇,大规模地进行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15:19]
[主持人]:轨道交通就延长了不少。 [15:19]
[韩正]:上海老百姓一个是住房,一个是交通问题,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交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全世界所有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解决交通的问题,就是抓住办世博的契机,我们最重要的是在办世博的过程当中,大规模的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战略,这一点也是上海未来交通的一条出路。 [15:21]
[韩正]:当然,我们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解决轨道交通。我预计一下,到下个月世博会5月1号开园,开园前,我们大概以10号线开通为标志,上海就会有420公里的地铁运行里程,超过400公里的,世界上也就是三个城市,即:纽约、伦敦、上海。这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大概在8年筹办期间把上海的地铁一下子建设到420公里的运行里程。包括其他方方面面,包括上海的环境、上海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我们的工作中间可以体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题。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实践这样一种世博会的主题和理念。 [15:22]
[主持人]:我注意到,我们世博会的选址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比如“爱知”,我们选的是中心城区,而且是老城区,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兼顾一下旧区改造? [15:22]
[韩正]: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多专家也问我,社会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历史上的世博会有历史上的原因,但是就从最近的几届,比如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就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划了一块地办了一届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也是远离城市,在山区里划了一块地,办世博会。上海2002年申办成功以后,我们申办的主题就是城市,如何体现?经过反复研究,有很多方案在比选,最后经过专家的评议、专家的论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最后选在黄埔江边,为什么考虑在这儿呢?您知道2000年上海有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浦江两岸开发,2001年的时候,变成“百年大计、世界精品”的黄埔江两岸的纵深开发。在开发过程当中有一个理念,过去黄埔江两岸都是生产岸线,所谓生产岸线,工厂、码头、仓库,老百姓近不了水,到不了江边,能到江边的就是外滩很少一段,其他的黄埔江边都是生产岸线。 [15:25]
[韩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理念的改变,这个“清水岸线”是人民群众最欢迎的地方,也是体现生活品质最高的一个区域,我们感觉到就应该把这些生产岸线逐渐改成生活岸线,让人民群众、让老百姓生活在江边。 [15:27]
[主持人]:把水岸线还给老百姓。 [15:27]
[韩正]:我们叫还岸线、还江边于民,这是2000年提出的大改变。2002年世博会申办成功以后,这个主题直接和我们当时的建设和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我们听取了各方面的建议。我们也借鉴了世界上所有有江、有湖、有水的城市,比如悉尼、巴黎、伦敦,他们都有河,也是一个发展历史过程,他们在十八世纪的时候都是生产岸线,到十九世纪逐渐混合,到二十世纪基本上变成生活岸线了,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像苏州和黄埔江都是这样,我们办世博的地方都是工厂,这是一个方面考虑。 [15:28]
[韩正]:第二方面,选市中心选哪儿呢?我们就选到黄埔江边,还要选对当地老百姓受益最大的是哪一块?就是现在选的这一块,现在这块所有老上海人都知道,我们选了浦东和浦西,提出不能光选浦西或者光选浦东,为什么两面选呢?这个地方现在回过头来看,没有世博会这样一个机遇,可能现在要改变这个面貌也很困难。就是1.8万户生活聚集的简屋,有的是棚户简屋,我们动迁了1.8万户,2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有的是严重污染,有的是一些不符合在黄埔江边发展的一些企业。所以,通过这个机遇,我们希望在市中心,直接能够体现城市的发展中间如何让老百姓直接得益。所以反复研究以后选了这块地。现在实践证明,这块地选的是正确的,通过这块地的选择可以带动全市的发展,这和我们所有世博的国家有很大的不一样。 [15:29]
[主持人]:所以既兼顾了旧区改造,让老百姓受益,又兼顾了产业结构的转移。 [15:30]
[韩正]: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经济结构、民生问题,还有老百姓的旧区改造。 [15:30]
[主持人]:所以,这就引出了我们下一个问题,刚才已经讲到轨道交通,包括旧区改造、产业结构转移,都是世博会带来的一些机遇。前不久有媒体,可能您也注意到了,媒体问上海世博会投资有4000个亿,说是“史上最贵的世博会”,而且很悲观的认为我们的投资根本收不回来。我们网友给您留言也有不少在问相关的问题,就是世博会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会不会给上海带来非常沉重的财政压力,投入产出比怎么算的,或者您怎么评价“史上最贵世博会”这种说法? [15:31]
[韩正]: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注意到,网上有关于“最贵的世博会”,我看了标题以后就点入看,说“4000亿”,我这个上海市长都不知道有4000亿,后来我打听了一下,4000亿是一个什么概念,没有一个方面跟我说4000亿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就说我们把上海世博会花了多少钱,怎么花,钱怎么来,要如实地向所有的网民,把这本账交出来。上海世博会实际上是一个什么帐呢?上海世博会在建设期有一个投资预测,就是世博会建设一共花多少钱,花180亿,我们专门向国务院打了报告,国务院批准以后,我们就按照180亿的规模在进行建设的控制。当然,外国馆建设不在180亿以内,那是他的钱,我讲的是我们主办方或者讲我们是一个承办城市,在园区里面所建的永久馆,像中国馆、主题馆、“世博轴”、世博中心,甚至演艺中心等等,这些并不是为世博会,世博会建好以后要永久留下来的,包括基础设施、世博村,包括还有一些其他的改造,交通、地下、电、设施加在一起180亿。 [15:32]
[韩正]:最近,我们对整个前一段建设时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评估,初步估计可以控制在180亿以内。当然,这要到最后建设好以后由审计单位审计,最后对社会公布,这是一本帐,叫建设帐,这叫直接的建设投入。第二本帐,5月1日到10月31日,180天的运营,我们筹备主要是在建设上面花钱,6个月运营期的钱,运营钱现在预测是106亿,就是180亿加106亿,106亿的运营主要通过市场的方法来筹集,比如我们估计世博会门票能够筹集到60亿左右。再比如全世界的赞助商提供的赞助,包括其他的世博的特需产品的营销,这些加在一起大体上可以筹集到100多亿,我们营运大体上需要106亿,这就是两本帐,这是和世博会有关的两本帐。这两本帐,我们都会请最有公信力的审计单位审计以后,向全社会公布的。 [15:34]
[主持人]:我们期待着上海提出的“勤俭办博”成为现实。 [15:35]
[韩正]:勤俭办博、廉洁办博。 [15:35]
[主持人]:对。我们都注意到,胡总书记在世博园区视察的时候曾经提出过,希望我们上海世博的安保要万无一失,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因为现在预计有7000万参观者会在世博期间涌入上海,平均下来等于是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每天在上海进出,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压力,而且我们和北京奥运会还不太一样,北京奥运会18天,世博会是180天。怎么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市政府在这方面,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15:36]
[网友江涛悠悠]:我朋友的孩子从外高桥开车到虹桥路用了三小时,世博会期间还会这么堵车吗?地铁上现在不允许带折叠自行车了,不知道有一些安保措施会不会让一些上海市民感到不方便? [15:36]
[韩正]:世博会安保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这是我们根据胡锦涛总书记今年1月15日视察世博工作的时候提出的要求——“六个确保”,总书记要求上海世博会做到“六个确保”,我们上海方方面面正在按照这个目标在努力,我们有信心来贯彻好、落实好,确保举办一届成功、难忘、精彩的世博会,这也是我们对全世界的承诺,我们有信心来兑现我们的承诺。 [15:37]
[韩正]:世博会确实是刚才您所说的,7000万人次主要是一个预测总量,如果这个预测是准确的,世博举办180天期间里面,平均每一天的人次应该在40万左右,40万人次在其他很多地区,甚至于欧洲就是一个中等城市了,这是每一天的人次。如果参观的人在上海看一天世博,如果还留下呆两天,一天就是80万人,三天就是120万。按照这样一个预测,现在分析可能就是在7000万人次左右,甚至会超过7000万。 [15:38]
[韩正]:对于上海来说,如何使这7000万游客,当然这7000万包括上海市民,如何在一些好的环境下,能够很好地参观世博会,好的环境第一条就是交通方便,为此我们在交通方面作了很多的方案,有的方案是正常运行的方案,有的方案是预备的方案,万一碰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候的预案。关于安保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老百姓都动起来了,安保肯定就是万无一失的,这也是奥运会的经验,我们也借鉴了奥运会的经验。 [15:39]
[韩正]:刚才网友说他在上海堵车的事,堵车的事,确实在去年三、四季度,特别是9、10月份这一段很严重,我们世博的一些工地大规模的建设,因为它有一个要求,就是今年的4月份必须要竣工。因此,我们为了迎接世博会,也是为了迎接世博会期间要接待的7000万游客,我们对整个交通设施作了一些梳理,感觉到上海的交通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轨道交通、越江水道、主干线的建设,还要进行一些完善和建设,比如轨道交通的建设,越江工程又建了5条,再加上中环线、内环线、高架都建起来,外滩的一些改造。这些设施在建的过程中间,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什么难题呢?就是去年的三季度的时候,上海所有的工地加在一起有多少呢?惊人的数字,我们建设委员会告诉我的数据,经过他们“地毯式”的普查以后,告诉我的数据是6400个。 [15:41]
[主持人]:确实惊人。 [15:41]
[韩正]:有的专家给我写信,他们估计还不止,要到7000个左右的工地。但是有一条,我们有接近10条的地铁的新建线和延长线在建设,最多的时候有近200个地铁的车站在同时建设,地铁站肯定设在十字路口、交通口,一个地铁站就是一个交通拥堵点,接近200个地铁站同时开工,也就是说,城市为了地铁就增加了200多个交通拥堵点。再加上其他的,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工程,我非常感谢上海的人民,上海的市民,给了我们极大地鼓舞和支持。 [15:42]
[韩正]:在上海开“两会”的时候,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去年9月30日,可能那个网友讲的就是在那段时间,我们也很着急,9月30日,要过“十一”了,我坐在指挥中心那里看上海的交通,整个延安路高架变成停车场了,延安路高架我们过去走,从外滩走到江苏路这一段也就是25分钟,居然走了3个小时,实际上就是停车场了,窝着不动了。我打电话给交通指挥中心,给公安局交警总队,给公安局的分管领导,他们也没招,所有的交警都到现场去维持秩序,但是由于我们的工地实在太多了,而且节前的交通流量又很大,流量越大,人越堵,就流不过去,就越来越堵。当然,随着建设期的往后移,从四季度逐渐好转,到今年春节以后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现在还有一些工地要到3月底才能竣工,我相信到下个月中旬,上海的交通比现在会更好。 [15:44]
[主持人]:世博会期间不会再发生这样严重的拥堵吗? [15:44]
[韩正]:我们考虑世博会怎么办呢,比如举几个例子,我们研究了很长时间,我们希望有一个“P+R”的体系,就是外面来的游客到了一定的场合,进世博园区是坐大巴车进去。比如兄弟省市来的代表团参观世博会,我们就在宾馆进行远程安检,集体的一个团一起进世博园,一起出世博园这样一种交通,尽可能地减少对城市正常运行的影响,想尽了一切办法,我们对上海的老百姓也要有一个回报。 [15:45]
[主持人]:刚才谈到在筹办世博期间,您不断地提到上海的老百姓,您对上海市民的表现,您觉得能打几分?然后您再预测一下,老百姓对您这个市长,对市政府在世博筹办期间的表现会打几分? [15:46]
[韩正]:世博会的筹办工作,现在打分太早了,打分要让老百姓来打。我觉得我们全市人民都作出了贡献,现在世博会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对世博会整整进行了8年的筹备,现在筹备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往哪里冲呢?往举办去冲,就是从筹办到举办的这个转换过程中,世博会各个方面的筹办工作,我们作为主办城市,我们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把各方面工作筹办好,包括前一个阶段全社会的动员、600天的行动计划等各个方面,上海老百姓每一位市民都参与了世博会的筹办工作,而且他们都会以实际的行动做出回答,上海的人民要当好东道主。 [15:47]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在上海“两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一连用了三个最高级的行政词,就是2009年经济形势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形势最复杂、困难最集中、挑战最严峻的。2009年,说实在,很多人都为上海捏一把汗,特别是一开局的时候,等于出现了十几年以来没有过的GDP的增速等于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了。因为上海的经济确实增长速度在逐季度地回升,您能不能判断我们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或者您觉得在迎接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上海做了很多努力,哪些努力是最见效的? [15:49]
[韩正]:我不止在“两会”上,在很多场合上,这是我们切身的感受,浦东开发开放20年,我们目前遇到的情况是20年,再往前我们也没有作过全面的比较分析,这2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情况最复杂、困难最集中、挑战最严峻,如果再加一句的话,是经济运行的波动性最大的一年。为什么说波动最大的一年呢?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反差率很大,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上海工业能够7个月负增长、财政6个月负增长、外贸收入12个月的负增长,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全部归于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些困难,这样的一种判断可能不全面。我觉得上海遇到了很多复杂情况、困难最集中,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我认为集中是两个问题:一是由于上海经济的外向度很高,国际化的程度很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直接,这是一个原因。二是经过2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高速的增长,实际上上海的经济也到了新阶段的升级和上海自身经济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所带来的矛盾,正好和国际金融危机很多矛盾叠加了,叠加在一起,很多矛盾就放大了,可能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可以解决,但是很多问题叠加以后,采取任何单项措施就没法解决。因此,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叠加在了一起。 [15:52]
[韩正]:去年给上海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考验,我们一季度,您说的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是低于全国水平,全国经济发展,去年一季度,我们增长是3.1%,倒数的第几位里面。到第二季度的时候就百分之七点几,三季度已经到了9%左右,到四季度已经超过了10%了,当然平均是8.2%。我觉得任何问题发生都有两面性,从好的方面讲,是迫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上海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在正常的情况下,可能有些问题也未必能够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甚至于在一些问题上也未必能够形成共识,这种状况也是一种倒逼机制。就是说,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困难的时候有困难的时候的一种做法,做好了是一种机遇,做的不好那当然就会困难更严重。发展好的时候也是另外一种做法,那就可以把自己做得更好。但是无论困难的时候,还是经济发展比较往上走的时候,它实际上都是两面性的,都有有利的一面,都有不利的一面,你如何把有利的一面放大,把不利的一面缩小,我们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因此,去年采取了很多措施,这种措施既是刺激经济,惠及民生,但是在世界经济当中我们坚持一条,不以世界当前的经济而牺牲长远的利益。也就是说,当前的刺激经济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要和长远的民生结合起来,就是上海在调整结构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在发展优势产业中间,进一步的加大力度,我们制定了九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国务院下发了19号文件,我们还专门设想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拿出100亿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金,这真是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我们非常困难,挤出每一分钱为了今后的发展,也是为了今天的调结构拿出100亿,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当然还有一条,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去年淘汰了接近700项落后产能,这是一个好机遇,当经济好的时候这个企业是落后产能,但是它赚钱,你调整它不容易,当国际金融危机时,它赚不了钱,我就借势把它淘汰了,去年淘汰了接近700项,这个力度很大。这样就可以把当前的工作和长远的工作结合起来。 [15:56]
[韩正]:刚才您问是否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我还不敢这么说,上海现在的经济发展正在调结构、促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我们把转变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好了,上海的下一步发展会很美好。如果现在很多问题处理不好,我们继续会面临很多的挑战,比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如何发展、如何突破体制、机制、人才的瓶颈,这些瓶颈都是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比如制造业,上海老的传统制造业,如何改造?就是改造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有中国人自己的自主产权的、有自己的品牌的这些产品,上海应当有更多的。同时战略的新兴产品中间,比如汽车,上海现在汽车产销、利润都是第一,我们不满足。下一代的汽车在哪里?下一代,我们和国际竞争能够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我们的研发、新产品、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在哪里?这些都是上海要继续考虑的。 [15:59]
[主持人]: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上海还是领先水平。 [16:00]
[韩正]:新能源汽车,这次世博会有些新能源汽车,超级电车,包括还有纯电动车、燃料电车,这些清洁能源的汽车在世博园里都用。但是很重要的就是,汽车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很明朗的,就是纯电动汽车,上海应当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16:00]
[主持人]:网友跟您考虑的很多问题是比较一致的。 [16:00]
[人民网网友顺中]:上海的产业布局应该重新规划,比如上海应该很好利用大城市的“挤出效应”对产业升级,主攻方向应该是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而要把制造业中心的帽子甩掉,一方面反哺那些曾经为上海提供原料的一方,另一方面使自己获得新生。 [16:01]
[主持人]:这位网友提到,上海的文化产业在全国来说,他的判断是“不太发达”也不用和世界一些著名城市相比。这位网友认真,正是像刚才您谈的,您和俞正声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经济转型刻不容缓、迫不及待,包括现代服务业,具体问您一下,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在近期有什么新的进展没有? [16:02]
[韩正]:首先要感谢这位网友给我们提得那么好的建议,特别提到了上海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讲得很好,也讲得很中肯,非常感谢。上海的文化产业应该说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可以这么说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上海在先进文化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服务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有很多文化的内涵,服务业的发展是上海未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领域。您刚才讲到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际上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内涵,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两方面如果建设好了,实际上我们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就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如果说有什么突破?突破也有,但是这个突破我想应该是渐进的,比如金融中心,去年金融中心突破挺大的,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这算是一个重大突破,而且上海做得也很好,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大概上海占了50%以上吧,而且这个越做越大,这个意义是非凡的,对今后的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很有影响力的,包括我们所有的参与国际竞争出口的企业,降低一些汇率的风险,锁定汇率,它就不考虑风险,它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去年这个是很大的突破。 [16:04]
[韩正]:去年还有比如股指期货,股指期货在去年四季度出来了,当然最近又有新的一些产品,这也是很复杂的事情。金融中心的突破,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突破,今年也会有突破,创业板的事情已经解决了,国际板的事,我看网友们都很关心,国际板判断肯定要出来。 [16:05]
[主持人]:大家说今年年底,有人给出时间表,您判断可行吗? [16:05]
[韩正]:我的希望和大家一样,希望早点出台,但是时间表,我也不知道时间表怎么样,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有很多规则的制定,执行标准的制定,我相信国家监管部门正在认真做这件事,上海市政府也会全力配合。 [16:05]
[主持人]:信息网络技术,包括您来接受人民网的访谈,也可以说明信息技术已经是非常深的切入了我们的生活,您是不是非常喜欢互联网,因为据我们了解,有一些政府官员其实不是特别喜欢互联网,因为觉得给他们带来了一些麻烦。您觉得信息技术对您来说能够帮助您解决哪些问题?您是不是经常上网?或者是不是经常上我们人民网? [16:06]
[韩正]: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快速进入了信息时代,这是社会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觉得互联网的发展、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现实,这种现实是社会的进步。我觉得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顺应这样一种潮流,而且主动的运用好网络,使网络更加能够为我们政府的工作服务,上海市政府就是按照这样一种理念在发展。比如网络媒体和互联网,在我们政府工作中间无处不在,我很难想象现在政府工作不通过网络的,比如现在政府的信息公开靠什么?靠网络。现在政府收集舆情,网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过去只有电视、平面的渠道,现在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网络来了解社情民意、舆情。我们工作中间,比如电子政务,它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电子政务接受群众的监督,我觉得这对政府工作是个极大的促进,对政府转变职能是个极大的促进。最重要的我自己体会就是政府和民众、和百姓,通过政府信息、电子政务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这种互动是让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政府在做什么,政府出台了什么政策、政府是怎么管理的、政府对一些事务是怎么态度,我们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公布。 [16:09]
[韩正]:另一方面,可能会被人疏忽,其实网络也是对政府工作很好的监督,网络在第一时间对你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对政府所采取的规则,对政府的管理,对政府的工作的一种第一时间的反应,这种反应无论是褒,还是贬的,甚至很尖锐的批评,这都对政府工作有很好的监督作用。我基本上天天上网,有的时候上网时间多一些,有的时候上网时间少一些。我上网基本看的三大栏目:第一栏目是新闻、第二栏目是体育、第三栏目是评论。从信息量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网络对我的帮助很大。 [16:10]
[主持人]:我们上海每年都请一些国外智囊,为市政府的工作出谋划策,有“市长咨询会议”,您走过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城市,您能不能比较一下上海和世界其他城市相比,您觉得最大的差距在哪儿?或者说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在哪儿? [16:10]
[韩正]:应该看到我们的差距,看到差距是一种信心的表现。我们上海在九十年代初邀请了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的企业家,对上海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咨询,每年开一次咨询会,到去年20届了。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信息,从他们那里可以看到他们是怎么看上海的,就是不是上海人、不是中国人他们怎么看上海的,他们怎么看上海的变化,他们怎么看上海的工作,他们怎么预测上海的,这对我们启发很大。而且他们的语言体系和我们的语言不是一个体系,他们的语言体系也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甚至于他们对我们的褒奖也好,一种批评也好,也是从他们的一种角度、切入点,他们都是从具体的事务的角度切入点给我们提一些建议、意见,这对我们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16:12]
[韩正]:我觉得上海作为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我们未来按照中央的要求,要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央要求上海市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肯定世界上很多国际大都市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借鉴,这是共同的一些文明成果。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不足,看到我们的不足,我们工作就有目标,看到不足我们就有一种努力的方向,就有一种工作的动力。很多的外国朋友,包括我们媒体对我们提出很多的意见,甚至于有些意见比较尖锐的,这也是为上海好。所以,我们很欢迎大家给我们提意见的。 [16:13]
[韩正]:但是我们在这个中间看到了主要方向是什么,上海的工作、城市的发展有成就,中国改革开放30年,浦东开发开放20年,浦东开发开放20年的成果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缩影。上海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窗口,改革开放的窗口,当然这个窗口我们把它建得更好,就要时时刻刻看到你的不足,所有的成绩都代表过去,你看到了不足,才有未来,因为成绩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因此,我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和国际上很多大都市比,我们有很多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比如我们在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上是有差距的,城市应当是人类居住的好地方,人们到了城市为什么?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什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们共同的理念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讲的“低碳”、“宜居”。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的、现实的各个方面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的原因,上海目前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上海的水环境还不是太好,上海的大气候环境和国际上很多城市比,我们还有明显的差距,这是一个方面。 [16:16]
[韩正]:第二,从政府和全社会的角度来讲,上海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硬件不错,硬件和世界上很多城市相比,有些方面差距不大。 [16:16]
[主持人]:高楼比别人还多。 [16:16]
[韩正]:高楼是代表现代化吗?我觉得高楼不一定代表现代化。比如上海的会展硬件、比如上海文化实施的硬件,比如上海的一些办公硬件,比如上海水电气的硬件,和很多城市比我们已经相当不错了,从整体水平相比我们这些硬件已经相当不错了。从某些单个领域来讲,我们甚至有的领先了,我们差的是软件。软件是什么?软件是管理水平,软件是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人文素质和政府的管理水平,是这种综合性的软件,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通过世博会,我们也想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水平。当然,还有比如上海的文化,上海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细节,我们还需要改进。 [16:18]
[韩正]:总而言之,我们经常看到不足,不断改进不足,我们明天、未来就会更好,这一定是有信心的表现,回避问题绝对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16:19]
[主持人]:我们下面就看一些网友的问题,我一直在看网友的提问。 [16:19]
[人民网网友]:2009年初,也就是一年以前,俞正声书记说过,上海的房价不能再涨了,可是这一年来上海的房价还在涨,请问韩市长对此有什么看法? [16:20]
[主持人]:确实有数据表明2009年上海商品房的平均涨幅超过了40%,这就说明老百姓更加买不起房子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出了要抑制投机性住房,请问一下韩市长,上海在这些方面,在抑制房价方面有没有信心?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或者在您看来住房到底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 [16:20]
[韩正]:住房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当然我作为上海市的市长,差不多我们每一天都在关注房市的变化。我们基本的方针是什么呢?方针就是要鼓励消费、规范投资、打击投机。我觉得要还于住房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就是功能,住房以消费为主,以住为主,但是不可否认住房确确实实是有投资的功能,是有保值增值的功能,但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规范起来,尽最大努力去鼓励消费,这个政策就要鼓励消费。 [16:22]
[韩正]:从上海目前的房价来看,确实上海的房价太高了,这个房价已经背离了老百姓的收入,已经背离了社会的其他的一些数字增长的比例关系,比如老百姓的收入、消费的增长、GDP的增长、国民的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这个增长已经是脱离了实际,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但是改变肯定是要用大量的政策、举措、法制。因此,我们在学习总理的报告,结合上海的实际,上海所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政府主导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就是“三个为主”,即:以市民为主、以居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这“三个为主”,我们去年开始和今年,包括未来几年,我们希望通过政府主导,大体上可以建设保障性住房占到全社会的总量是多少呢?达到60%,估计今年全社会住房面积大概开工2000万平方米,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大概1200万平方米。这个保障性住房,怎么来解决?老百姓特别关心,特别是青年人特别关心,青年人现在工作以后,青年人看到房价涨他心里发毛,工资没涨那么快,房价一年一年涨,他认为我要买房子,货币在贬值了,这种心理对房价上涨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现在买又买不起,未来买又不知道怎么买。因此,上海这个城市我觉得一定要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里包括什么内容呢?首先第一条,就是政府全托底的,对社会上特别的弱势群体,就是完全不能依靠自己就业、甚至不能依靠自己来解决住房的,政府要托底。我们希望可以帮10万户,叫廉租托底。 [16:25]
[主持人]:不包括经济适用房,就是廉租? [16:25]
[韩正]:不包括经济适用房。第二类是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不管涨价涨多高,根据保障住房体系测算的价格,现在上海房价那么高,保障住房体系是4800到5100元/平方米,它就是共有产权。这部分要解决什么呢?以后未来的方向主要解决的是新上海人和小白领,让小白领通过自己若干年努力以后,可以买得起一套经济适用房,这是我们的一种方向。这个还不够,还有的就是公共租赁房,简称公租房,因为经济适用房还是要付钱买产权,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一下子付不了那么多钱,他只能付一些钱租房,现在上海租房的体系建设得不够完善,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的完善。因为是公租房,租金比较低,这个方案正在研究,现在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当前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扶持一大批提供公租房的主体,就是租赁的主体,这个主体在开始阶段,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逐渐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推进。 [16:27]
[韩正]:经济适用房是全市范围在建,因为买房根据情况买,买在哪里?我们建了大概八个区域,到那儿去买。公租房就不一样了,公租房不可能在城市的西面工作,住房住到城市的东面去,是不现实的,不是安家,租房带有过渡性。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我今天在人民网上可以公布一下,我们下一步的初步考虑是在十八个区县建立公租房,公租房主要以区域为主,无论是中心区还是其他区,都必须要有公租房。 [16:29]
[主持人]:是集中居住吗? [16:30]
[韩正]:也不一定,有的是在小区里面某一栋楼,有的是经过允许二手房可以作为公租房,有的在城乡结合部大规模地开发一个区域,都不一样,但是无论是公租房也好,经济适用房也好,我们总的想法是想把配套设施最好的这些地域提供给老百姓。因此,我们现在已经规划了全市下一步发展中地铁的出口站,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好的,还有郊区比较近的,这些区域中间也有学校,土地,市政府全部加了一把锁,“锁”什么呢?当你要建面向老百姓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的时候才可以用,任何市场化的商品房,这些土地政府全部控制起来,只给老百姓的保障性住房用。可能网友要问,现在上海出台的经济适用房门槛太高,进不了。 [16:32]
[主持人]:对,您刚才说的小白领,我估计他们都够不着。 [16:32]
[韩正]:现在是够不着。我可以这么说,这个门槛的设定当然也是经过测算的,但是从现在来看这个门槛确实是高的,今年就会降,什么时候降呢?我们现在初步考虑三季度在中心区域和其他区域都开展经济适用房的时候,今年就把门槛降低,所谓门槛降低就是把收入线提高。我从网上得到信息,网上有两种意见,一种希望把收入线提高,现在是2300元,把收入线提高,可以进入这个体系。另外一种说法,收入线别提高,把财产线提高,财产线是9万,三口之家27万,人均9万的银行存款等各方面。我觉得我们会综合考虑,把这个线再进一步的提高。 [16:34]
[主持人]:看来这个线还没有确定? [16:35]
[韩正]:现在这个线大家共识是有的,就是门槛太高了,我们下一步什么时候再把门槛降低,把收入线提高就是在三季度的时候。 [16:35]
[主持人]:今年的三季度? [16:36]
[韩正]:今年的三季度。 [16:36]
[主持人]:好,我们期待着这根线能让很多人看到希望。 [16:36]
[韩正]:当然我今天在这里说,说明市委、市政府已经通过了很充分的研究了,我们会和中心城区的一些推出经济适用房的,我们希望经济适用房能够在2010-2012三年,要确保30万户,这个力度是很大的,今年这个标准门槛降低,肯定明年还会进一步降低。所以,这是解决新上海人、解决青年人住房很重要的一条。当然你刚刚参加工作,以后主要的办法是公租房,你在公租房住了若干年,你通过你的努力有了一定的积蓄,你再去买一套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70%是你的产权,30%是国家的产权,这不影响你的居住。等到哪一年你感觉到要住大房子了,要住别墅了,你把经济适用房上市,按照市场价,政府给你收购,给你70%的产权,这个体系就是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市场房,就有一个阶梯性,但是市场化的要加强监管,要依法严管,政府主导的就是这一类。 [16:39]
[韩正]:除了这个以外还不够,解决上海老百姓本地的现实的居住困难靠什么呢?靠旧区改造,上海有30多万户住宅,就是二级旧里以下,我们这些父老乡亲居住的很困难,上海市政府有责任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改变他们的一些居住条件和环境,这个靠什么呢?这和经济适用房没有关系,和公租房也没有关系,和廉租房虽然有关系,但是只是一部分的关系,我们另外再拿出配套好的、交通方便的土地再建30万套,给他们动迁房,这样的话,可以逐步的解决。 [16:40]
[主持人]:就是各个层面改善一下老百姓的住房环境。 [16:41]
[韩正]:旧区改造主要是解决上海本地居民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房是通过自己工作若干年努力的新上海人和小白领。公租房是解决农民工和刚刚参加工作的各类人士,廉租房是解决特殊困难的人群,我们很有信心,通过若干年努力,上海住房问题一定要解决,现在的房价实在是太高了,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房价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我们对于一些炒作的、囤地的有很多严厉的措施。 [16:42]
[主持人]:那就引出下一个问题了,也是有些调查的统计数据说,我们上海市政府拿到的土地出让金,特别是去年说又创历史新高,也有一些网友在质疑这个问题,我们这笔土地出让金是怎么使用的?又是怎么监管的? [16:43]
[韩正]:土地出让金的收入现在已经全部纳入到公共财政管理的体系里,每一分钱都必须经过人大的审核,每年要报,而且审计以后要公布。土地出让金管理很严格,上海的土地出让金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可能土地出让金使用的结构怎么样呢?比如大家关心的土地出让金和法律概念上的土地出让金还不是一回事情。网友和社会关注的土地出让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这块地经过招拍挂,卖了10亿、30亿、50亿,这笔钱其实是土地出让收入,是动拆迁等土地成本和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的总和,这笔钱主要用什么的呢?主要用于当地老百姓的动迁,现在我们的法律是什么法律呢?就是政府首先要划一笔钱,银行要贷一笔钱,先把老百姓安置好,当你收回土地的时候,要扣除这笔钱,大体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全上海的平均数每一块地有一点出入,去年全上海平均数是土地的招拍挂以后得到的总收入73%是给老百姓的动迁拆费,还有27%是市政府和区政府两级政府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就是包括廉租建设,都有法律的规定,什么钱按照比例怎么用,都有法律规定。从上海的角度来讲,除了73%用于老百姓的动迁以外,剩下的一部分就是区政府和市政府分别大概是五五开,用于市政配套,像学校、医院、交通设施的建设上,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概念。 [16:45]
[韩正]:我估计随着下一步的发展,用于老百姓的动迁数字比例会越来越高,因为我们也希望通过动迁以后逐渐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现在最典型的是上海的最大的一个棚户区,就是新客站,就是火车站的北广场,北广场土地出让金所有拿到的钱还不够动迁的费用,怎么办呢?就是在全市大的平衡中间来解决,大概是这样一个比例关系。 [16:46]
[主持人]:又有网友关注我们正在谈论的话题。 [16:46]
[网友吴飞天]:希望对无房户并且超过结婚年龄申请经适房的,应该有特殊的条件规定。 [16:46]
[主持人]:其实刚才您也回答了一些,这条线,门槛还会不断地降低,不知道能不能降低到哪儿?我们再继续引申一下这个话题,按照现在的规划,世博会结束以后,在世博园区里面大概将近有一半场馆用地会投入再开发?您觉得会不会产生新的上海“地王”?现在地王此起彼伏。 [16:47]
[韩正]:我也不希望有新的“地王”,世博会的后续利用现在还在讨论之中,我相信世博会大部分以后的土地将是用于公益性的,比如大家知道的我们有一个江南造船厂,以后它就是一个公益博览馆,它不进入市场了,完全用于博物馆、公园、会展,这些公益性,可能会有少部分进入市场,进入市场当然要依法办事,招牌挂,浦东可能有一部分地,在各个国家馆撤了以后,现在都在规划,我想这个土地首先不应该去卖土地,首先应该是做规划,规划做完以后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如果大家形成共识,办好世博会以后这块土地怎么用,然再来考虑,我相信大部分是用于公益性的。 [16:47]
[主持人]:下面有一个话题,关于上海迪斯尼的建设,有网友关心从“世界最大”变成了“世界最小”,就是想问韩市长有没有什么幕后的故事,这个落差是怎么来的? [16:48]
[韩正]:去年国家核准了迪斯尼乐园以后,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会儿说小,一会儿说大,我不太清楚这个小是什么概念,大是什么概念,但是今天可以和网友说一个真实的情况,上海的迪斯尼乐园按照一期的规划大体上是3.9平方公里,迪斯尼乐园是1.16平方公里,还有2.74平方公里是配套,包括交通、停车场、商业,包括餐饮服务、公共设施服务,还有一些树林。 [16:48]
[主持人]:就是指乐园的面积,说在全球迪斯尼当中可能是最小的。 [16:48]
[韩正]:据我了解,如果按照1.16平方公里,绝对不是最小的,我们现在很关心的就是迪斯尼乐园下一步的发展中间,我们也在和迪斯尼乐园提进一步的要求,在下一步设计当中,我们希望在上海设计迪斯尼乐园要有中国元素,我们在谈判当中很希望有中国元素,当然中国元素不是出现一个孙悟空,什么中国元素,我们正在和双方具体的洽谈,就是从设计的过程中间要体现中国元素,怎么体现中国元素,到时候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16:49]
[主持人]:关于2009年钓鱼执法的新闻事件,他们觉得这个事件严重伤害了上海的法制环境和文明形象,而且上海媒体相关报道似乎也一度滞后。我注意到您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还异乎寻常的提到了关于违法行政的一些问题,而且网友说这严重影响了政府执法的公信力,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今后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当中,您有一个16字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非常好,就是“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求实为本、依法处置”。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在政府工作建设当中也有一个非常新颖和引人注目的提法,他说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来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个提法以前还不太有。所以,因为网友这方面的提问特别多,我想归结起来就是上海会有哪些措施来修复政府公信力,提高行政透明度。 [16:50]
[韩正]:去年在上海出现了这样一个钓鱼执法问题,这是一个及其错误的一种执法行为,这个执法行为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说了,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我觉得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冲击是很大的,从政府的角度,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对待是认真的,是非常严肃的。媒体在这些方面,我觉得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很尖锐的批评。对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是很简单的就事论事处理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我们经过分析,这个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执法的制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这个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有奖举报,有奖举报在有些领域可以用,但是在维护交通秩序的执法上用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呢?就是当你有了有奖举报,这是一种利益驱动,就容易产生为领到有奖举报这部分钱,就专门从事举报,逐步转化为一种职业性的举报,而这种职业性的举报不受监督,又是采取这种非常错误的办法,这就是从有奖举报开始逐步延伸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从政府的角度来讲,首先要取消有奖举报,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要把这个制度规范起来。 [16:50]
[韩正]:第二,我们也在面上进行处理,就是这件事情的有奖举报,其他任何事情不仅是有奖举报,就是当你行政执法处罚的钱要和处罚的单位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怎么办呢?今年全市所有的市和区,所有执法行为罚没款、处罚款,全部统一的账户接受市里的财政专户,全部公开监督,下面所有的单位拿不到一分钱,从制度上杜绝了这样一种做法,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它这个过程中间也看到了一些执法人员做了一些完全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而执法人员如何掌握自己所执法的所有的法律,用一种比较规范的行为和法律的语言去执法,这方面是缺乏的。 [16:50]
[韩正]:因此,我们今年开始分期分批全员轮训,轮训以后要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就不能做执法工作了,做其他的工作。当然,我们政府在应对这些事情的处理上,我们特别主张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能够反应,这很重要,就是快报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时间、地点、事情、结果,结果是什么,这些第一时间要报,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比如上海地铁碰撞了、倒楼了,这些问题去年我们都讲过,原因很复杂,原因不应当由政府来讲,原因应当由专家来讲。经过缜密的分析论据,数据的分析、科学的论证,要说出它的原因,可能有了原因以后,你才能求实为本、依法处置,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我相信上海市政府通过这件事情举一反三,我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修补政府的公信力。 [16:51]
[主持人]:在上海的一些网上论坛里面,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和外地人方面的纷争是蛮频繁的,特别在这一两年时间来,您觉得是不是和上海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格局的重新调整有关系?您的身份比较特殊,您祖籍是浙江的,但是您在上海已经生活30多年了,您给自己是一个什么身份定位,您对诸如此类的纷争是怎么看的。有一位网友提问,说上海儿童现在已经不会说母语了,不会说上海话了,她对此很有意见,对这方面的反映,您怎么看待? [16:51]
[韩正]:您讲的是网上说的“WD”,上海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我还得讲讲上海的历史,什么叫上海人?崇明算不算上海人,松江、青浦算不算上海人,几乎找不到上海人,现在已经撤了,过去叫川沙人是上海本地人,现在也没有了,现在你到川沙老镇去看看,都是讲普通话了,都讲国语了。再扩大一些,像上海的郊区,上海的郊区从嘉定、松江、青浦、青山、崇明,都是五十年代从江苏划给上海的,上海人在哪里呢?上一轮的人口大普查,人口大普查以后,我就把大普查的报告一看,结果很有说服力,就是讲上海当时居住的叫户籍人口,还不是常住人口,户籍人口1360万,人口比例是什么呢?叫30%是浙江籍的人,30%是江苏籍的人,30%是非江苏、非浙江的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人,当时外国人在上海居住的并不是特别多,真正上海籍的人在户籍人口里占9.2%。这两年改变就更大了,这两年大概户籍人口1400万,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全国在上海的人就更多了,而且全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现在在上海常年居住的外籍人士大概接近30万,这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它对我们政府来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各种利益兼顾好。比如义务教育的问题,我觉得上海的孩子,上海市政府有责任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但是进入上海来自于全国各地在上海工作人员的子女,他们就是上海人,他们就是新上海人,按照“两个为主”,叫导入区为主、公办学校为主,我们也应当是一视同仁,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创造各方面的条件。 [16:52]
[韩正]:刚才有位网友说上海宝宝不会说上海话了,我作过一些了解,主要是很多老师不会说上海话了,因为我们是一座移民城市,老师来自于全国各地,所以上海话也是一种文化。 [16:52]
[主持人]:他们担心母语消失了,是不是代表上海文化也消失了。 [16:52]
[韩正]:消失不会消失,我觉得上海人过去很小的时候没有读书以前就会讲上海话,现在也会讲,但是到了读书以后,由于老师讲普通话,也跟着讲普通话,到了家里以后,现在不是孩子跟着父母讲,是父母跟着孩子讲,现在上海父母讲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孩子讲普通话又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我也希望上海的孩子能够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能够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16:53]
[主持人]:我来给您念几段网友的提问。有一个网友说:我在上海做一个守法的小生意,户口我不在乎,我只关心孩子能否在上海顺利地参加中高考,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耽误了孩子可怎么办?能否先把外来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其实您刚才已经提到了。 [16:53]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叫“小小小”,他却在担心上海像农民工子女,前一段时间有新闻说开放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了,他们和上海的小朋友一视同仁了,会不会给我们上海带来比较大的教育压力和人口压力,甚至比如导致中高考的升学竞争就更加激烈了。还有一位网友,网名叫“求公平不求合理”,他希望您帮助国企下岗的40、50职工活得更有尊严。还有一位网友叫“回故乡”,要求您关注拆迁户的利益。另外一位叫“送话老兵”的网友,呼吁关心企业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偏低的问题,当然还有要求关心上海知青子女等等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归结下来,就是说您或者上海市政府怎么才能为上海的弱势群体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在这么一系列矛盾、纠结当中。 [16:53]
[韩正]:很多问题,我看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民生的很具体的问题。我们政府都非常关心这些问题,这里有好几个问题我可以做一点呼应。比如刚才说的我在上海做一个守法的小生意,户口不在,我关心孩子。按照现在的法律到义务教育阶段没有问题,主要是一个中考和高考的问题,这个问题这两年已经采取的措施可以逐步的化解,比如中职的问题,中职不受影响,但是除了中职还有高中的问题,我们想教育部在这方面是不是有一定的办法逐步解决。比如现在上中职还有很多问题,中职不能上高职,这也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下一步上海教育改革中间都会逐步的得到解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前两天和教育部签署了一个上海市全国的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就在“两会”前一天,3月3号我们和教育部签的,有很多内容都是下一步和教育部共同推进上海综合教育改革区的办法里面。 [16:54]
[韩正]:还有回乡下岗的40、50的问题。下岗的40、50对上海来说,40、50人员应该说相当部分生活的还是很艰苦,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没有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现在都是到了退休的年龄了,我们十年以前讲的40、50,现在都是到了退休年龄,而且有的还提前退休了,包括上海还有很特殊的叫协管人员,协管人员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够逐年提高退休养老金,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举措。我们每年都调,这一轮是2-3年调,上海现在企业的退休人员平均退休金是1700元,今年再加一点,这样会到1900多元。我觉得这还不反映真实问题,这不是1700、1900、2000元的问题,这反映的是一个平均数,是一个总量的概念,但是平均数下面、收入线下面得如何帮助他们提高收入,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平均线怎么提高?就是更多的帮助底部这些困难群体提高收入,恐怕我们在面上普遍关注的前提下,要特别关注平均线以下,甚至到1300元,甚至还拿不到1300元退休金的这部分人员,上海之政府一定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使他们逐年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退休金的提高。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在市两会上也做了正面的回应。 [16:54]
[韩正]:另外还有一个普遍关心的,就是“网友回故乡”,就是“活得更尊严”的问题。上海有一个特殊原因,历史上有很多支内、支疆、支边的这些人,超过200万,这是上海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全国建设的一个很好的事情,这些在历史上做过很多贡献的当年的有志青年,他们现在有些退休了,有些退休回来了,希望退休以后回来上海大概有50多万人,对待这些父老乡亲,我们要充满感情,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今年1月1日,我们在两个方面逐步解决了:一是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补助,就叫生活帮困。二是提高医疗补助,医疗帮困。这部分人实际上除了生活以外,最重要的是身体长期在边疆工作,因为他是在当地退休,拿着当地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在上海生活肯定比较艰苦的。所以,我们就应当帮助补到基本上在同城要同样的水平。我们今年也开始建立一些长效机制,不是想到了加一点,有呼吁了加一点,有一个正常的增长机制,今年要建立起来。 [16:54]
[韩正]:总而言之,我们觉得经济发展了,如何使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实惠,在分配上进一步公平,特别在国民分配上进一步考虑到低收入的、生活有困难的群众,这是我们政府必须要考虑到的。 [16:55]
[主持人]:不知不觉已经谈了一个半小时了。最后一个问题,很多网友关心韩市长的一些个性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韩市长平时的业余爱好是什么、在工作之余有一些什么消遣方式? [16:55]
[韩正]:我的消遣方式很多,我喜欢音乐、喜欢体育,不是喜欢全部的音乐,我对流行音乐还是启蒙阶段,我从小就非常喜爱古典音乐,我会挤出一定的业余时间千方百计欣赏一些古典音乐。体育爱好嘛,我过去玩儿过很多体育运动,我发现现在最喜欢的是网球。 [16:56]
[主持人]:自己也打? [16:56]
[韩正]:就是自己打网球,我自己喜爱的就是自己打网球,看的、欣赏的,什么都愿意,篮球、足球,足球好象看得都是生气的,所以我现在不看足球了,看篮球,现在NBA和CBA都看。我也喜欢体育,其他除了工作以外,就是打网球和欣赏音乐。 [16:56]
[主持人]:非常好,今天感谢韩市长接受了我们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访谈,希望我们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谢谢。 [16:56]
[韩正]:谢谢。明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里我祝贺“半边天”节日快乐。 [16:57]
[主持人]:谢谢。 [16:57]
[韩正]:谢谢。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