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专业的时候不太清楚以后我可以做些什么,毕业了我不知道我会做什么。我不清楚,我很迷茫。”昨日,在CCTV12《我建议》节目现场,来自一名普通大学生的呼声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思量万千,她表示大学教改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好两个人的问题: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
多方质疑:为啥热门专业反而容易失业
大学生:上了四年我不知道会做什么
2005年崔亮亮如愿考上郑州大学,“我报的是国际贸易,当时这个专业很热,每个人都说这个专业好。”四年后,崔亮亮毕业了,他发现“我不知道我会做什么。我不清楚,我很迷茫”,就这样花了四年时间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崔亮亮不得不重新找了一所职业培训学校,这一回他选择了“手机软件开发”。
回顾四年大学生活,崔亮亮直面教改新《纲要》战略组组长吴启迪,他说:“我建议大学别乱开专业”。
葛剑雄:有学校刚请一个老师就开了个专业
崔亮亮的经历也让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引发共鸣:“现在大学,大家一窝蜂地要搞什么世界一流,都要搞什么综合性的,问题就来了。”在节目现场,葛剑雄讲述了一次去某工业大学了解到这个学校开了法学专业,并且已经招收了学生,“我一打听,刚刚请了一个老师来,法学就开出来了,胆子很大,因为什么呢?法学吃香啊。”葛剑雄认为大学乱开专业反映了“大学目光短浅,一味地搞扩张”的现实。
调查公司:越火的专业越容易失业
在节目现场,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带来了一份调查报告。该公司对2007、2008就业率最低的两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追踪,统计出失业率最高的10个本科专业:法学、计算机、国际经贸、工商管理都名列其中。然而失业率前10名专业恰恰是报考普遍火热的专业。“这些专业其实是几乎每一个大学都开的,而且越是差的大学,对这些开设专业放的条件越松,”王伯庆说。
专家建言:乱开专业是办学理念出了错
建言一:大学乱开专业是为了伸手要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什么专业热办什么专业的问题,反映了目前教育问题上的浮夸风,并且指出:"扩招的目的是什么,把学生弄进来干什么?向教育部要钱,我招了多少人,然后我贷款,可以贷出多少钱"。刘庆柱还犀利地提出:“主管部门也许没有宏观的控制”。
而葛剑雄则指出, “学校为什么非要弄个历史、地理专业出来呢,就是通过这个扩张,来争取到必要的经费,或者正好现在有一笔钱,我这样一来就可以拿到了,对吧?”葛剑雄表示,如果有科学的拨款制度,并且给使用经费的人权利,同时让他负全责,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建言二: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结合
对此,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认为,大学的经费主要的拨款者应该是主办方,像国立大学,国家主办的学校,主要经费是国家拨的,然后再争取社会的支持,两者结合。顾海良说要想加大社会投入,就要配套相应的政策,“捐赠给学校的捐款是不是可以免税?这样使得企业家们愿意把他的钱捐到学校,学校也给予适当的方式来表彰他们这种行为,那么这个经费就能解决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则提出,国家重点办好一些国办大学,像清华、北大,然后把大量的大学交给民间去办,让民间资本经营。“民营化以后它的机制就不一样了,招不到学生,它就要死掉的,所以他们一定会用心办好专业,让每个学生找到好工作。”
吴启迪回应:大学教改关键解决好“两个人”的问题
曾经也在大学任教的吴启迪坦言,大家反映的问题她都感同身受,然而来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她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夹在一个夹缝里”要面对多方诉求,“比如说核物理专业,我们在专业申请过程当中,不断地有部门来要求把它归到大物理范畴。现在有人又说,我们现在搞核能,所以一定要有核物理,否则我们就没有这种人才了,不同人群的诉求不一样。”吴启迪说,在多方诉求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夹在一个夹缝里,这边要求那样另外一边又说这样,所以有时候只好在中间比较折中地来处理一些问题。”
吴启迪表示高校的改革要解决两个人的问题,“在大学里面有两个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吴启迪说教改新《纲要》中强调了以人为本,而大学校长应该具有人本思想,考虑怎样为学生和老师服务,“倡导以人为本,教授治学,学术民主,这些都是题中之意了。”
特派记者 石小磊 戚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