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铁道部:到2012年北京到全国省会8小时可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4日07:59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4分报道,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每隔3分钟就可以开出一个列车,全天候运行基本不受雨雪雾的影响,两会最后一场记者集体采访,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剑指中国高铁未来发展。 请听中央台记者李谦、冯雅、张国亮的报道。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正在建设之中的高速铁路尚有1万多公里,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快、系统最复杂的高速铁路体系。在铁道部昨天召开的记者会上,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的开场白中,10分钟的时间里先后两次用到了“欣喜”一词。

  王志国:“我欣喜的告诉大家,我国高速铁路总体情况运行良好。在这里我也欣喜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万公里以上。到2012年,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会在8小时以内。”

  和现在的一票难求相比,8小时省会圈是个令人向往的场景,时间表并不遥远,2012年。但就在今年春节,武广高铁的高票价,郑西高铁的临时故障,这都是摆在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对于高票价的解释是: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从成本来说,它的成本要高于普通的铁路。比如说,为了节约土地我们使用以桥代路。第二个方面,就我们的高铁而言,无论在速度方面,还是在舒适度方面,以及品质方面,都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第三,客观地讲,传统的客运票价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从目前高铁票价的执行情况来看,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一是,从目前的上座率来看,一直高于全部平均上座率,二是,同整个其他运输方式的价格水平相比,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对于高铁曾经出现的故障解释说:“一类是由于目前设备还处于磨合期,第二类原因是有一些天气和环境调整的影响。现在看这个磨合逐渐在完善,我相信,很快高速铁路就会按照原来的设计达到其设计的性能。”

  日本是高铁技术原创国家之一,建成于60年代初期的日本新干线当时时速就已经达到了270公里,但40年过后,新干线现在的时速是300公里。

  中国高铁用了几年的时间达到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程度,并从技术和规模均超过了对手。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曾公开表示,2004年的我国动车组招标文件中提出‘三个必须’,一是外方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二是价格必须优惠,三是必须使用中国的品牌。现在来看,当初的坚持很有必要。

  王志国表示:“我国高速铁路的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客站建设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运营维护技术不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体系。”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不能因为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技术而沾沾自喜,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介绍说,我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长期性、艰巨性,要保持高速铁路国际领先水平,还要不断地努力,还要不断地创新去完善它。

  何华武:“关于高铁知识产权,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高速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铁路没有和任何一家国外公司产生知识产权纠纷。但是,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要下很大工夫,我们的技术一定要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申请了946项专利。”

  近日有外国媒体称,中国欲建“高铁王国”,将眼光投向海外。中国计划建设连接欧洲的2条欧亚高铁和昆明到新加坡的东南亚高铁。另外,中国还参与美国和巴西以及亚洲的高铁建设项目招标,成为世界高铁市场新的黑马。

  对此,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的说法是:“目前,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土耳其、波兰、委内瑞拉、印度、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希望和我们合作发展铁路,目前,铁道部已派出项目协调组到美国考察,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美国高铁项目竞标,并与加州高铁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提了很多年的社会资本投资铁路问题相对较为敏感,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介绍说,现在中国铁路发展比较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制新,包括合资建路。现在所有新建的铁路都是合资铁路。

  王志国:“关于社会资本进入铁路的问题,目前在法规、政策上没有任何障碍,我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地方投资、战略投资者的投资,通过上市公司争取的资金,在铁路建设总资金中占接近30%。”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0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我国 高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