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福特汽车与自由流动的权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18:19  中国周刊

  龚小夏(学者)

  汽车诞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是现代交通工具个人化的产物。但有了汽车,不等于就有汽车工业。最早的汽车,是 在机械小作坊里一辆一辆地分别制造出来的。有钱的人家订购汽车,雇用司机来开车。当时分析汽车市场前途的人普遍认为, 汽车市场将受到有能力雇用司机的家庭数目的限制。

  亨利·福特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可以说,福特虽然没有发明汽车,但却开创了美国的汽车工业,给美国社会的面 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福特从小就爱好摆弄机械。1891年,他到底特律的爱迪生电灯公司当工程师,两年之后成为主任工程师。当时汽 车刚刚发明出来,一些机械爱好者开始在自己家里买零件装配汽车,福特也染上了这种爱好。他在自家工具房中装好第一辆车 之后,却发现门太小,车没法开出去。只好找把斧子来将门劈开,才将车子开了出去。

  这第一辆汽车非常简陋,但却很实用。福特自己有机会就开着在外面行驶,停车时还得拿铁链子将汽车锁在树干上, 否则总有人想上来开一下,过过汽车瘾。福特于是认识到,汽车市场的潜力远远不止那些有钱人家。由此他萌生了开创汽车工 业的念头。福特身上有一种深深的平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他认为,上帝既然赋予美国以如此广袤的土地,每个人就应该有平等 的权利在这块土地上自由流动。他甚至认为铁路公司以及火车时刻表都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他心目中的汽车应该能够乘坐一 至五个人,是个人或者小家庭的理想交通工具。

  福特将他的汽车生产锁定在两个基本目标上。首先,汽车的设计必须尽量简单,使普通人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第二 ,价钱要尽可能降低,使得普通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福特在工厂中推行了下列几项革命性的做法。

  第一是零部件标准化。标准化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机械工业。在标准化运动以前,机械工业更多像是工艺生产 而不是工业生产。1910年,福特将这一做法带入汽车工业,汽车从此由作坊式改为工厂式生产。

  第二是生产装配流水线。这是福特本人的发明。此前,生产过程中汽车部件不动,工人需要走来走去进行操作,这样 就浪费了不少时间。福特一次在参观芝加哥的肉类屠宰场时,发现那里出现了生产线,流动的是被宰杀的牲畜,工人站着原地 不动工作,效率高了不少。他回到自己的工厂里也如法炮制,从此开创了现代工业中的流水线作业。

  第三是单一车型。福特认为,降低成本的重要诀窍,就是反复生产同样的产品。第一辆T型车的售价超过了800美 元,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年多的工资。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成本和售价也不断下跌。到1914年末,每装配一辆T型车的 工时减少到了仅仅1.5个小时。在生产到一百万辆的时候,售价已经下跌到345美元。

  虽然汽车售价越来越便宜,但仍然等于当时普通工人大约半年的工资。福特厂里的工人,平均工资为两块五美元一天 ,绝大部分人很难买得起汽车。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人口还不多,土地广袤,机会众多。和别的工厂一样,福特厂里的工人辞 工现象也非常频繁,使工厂极为头疼。汽车工业比多数行业对于熟练和技术工人有更多要求,福特工厂中的熟练工人被挖走得 非常多,熟练技术工人在工厂中平均工作年限连一年都不到。

  1914年,福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工人的平均工资提高一倍,从每日两块五变为五块。同时,工作日也规定 为八个小时。(与欧洲相比,当时的五美元等于英国一个产业工人一星期的平均工资。当时美国工厂工作时间普遍为十至十二 小时一天,每星期六天。)

  从表面看来,福特这个决定要直接解决的问题是辞工现象。但是,福特还另外有更深的、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层面的 考虑。他认识到,迄今为止,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在当时的工资条件下,他的工人没有能力购买汽车。在 卖出了近百万辆私人汽车之后,现有的消费市场再次开始饱和。福特看到,只有让生产者同时成为消费者,才能进一步开拓市 场。因此,他需要自己的工人都能够开上福特生产的汽车。而如果他的做法能够导致工人工资普遍上升的话,整个汽车消费市 场的前途则不可限量。

  果然,在提高工资之后,福特的工人只要工作大约70个工作日,就能买得起一辆汽车。(今天美国产业工人购买一 辆最低档的新车,也需要三至四个月的税前工资。)不过,福特的做法遭到了汽车业同行的抵制。只是在二三十年代工会运动 广泛兴起,低工资的工厂面临着工人大规模罢工的威胁,像通用汽车等大厂家才被迫仿效了福特的做法。直到今天,美国汽车 工业中的工人收入仍然高于多数工业,而美国汽车工会也仍然是最强大的工会之一。

  在工人工资日渐提高的情况下,小轿车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美国人驾驶私人汽车自由流动在那片广袤的土地 上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