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迟早要清偿,建立清晰的资产负债表、明确负债主体的偿债责任至关重要,必须坚决摒弃以再贷款的方式让 全体纳税人为地方政府买单。他们已经为国企、银行买过一次单,不能再买第二次。
◎文/叶檀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监管当局准备清理2~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方法是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 ,同时允许省、市级地方政府发债。
地方债务到底是多少?各家说法不同。央行2009年5月末提供的数据是负债超过5万亿元;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 示,到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超过7.38万亿元;而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提出的数据是10万亿元。考虑 到地方负债构成中银行贷款大约占8成,刘明康与许善达的数据出入不大。目前透露的信号是其中的2~3万亿元可能违约, 也就是说,总体坏账率大概在20%到30%之间。
清理地方政府负债十分必要,关键是建立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谁负债,谁买单,谁承担风险,清清楚楚,绝不能含 糊。在建立明确的债务关系的同时,以投资效率约束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以信用评级重构未来市场化的地方债务体制。
传说中的债务剥离方式透露出不良的气息。将坏账划入专设公司,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并不愉快的银行市场化改革之路 。这是一条靠发行基础货币、以隐性通胀剥夺民财、为银行和国企坏账买单之路。其结果虽然为国企与银行脱了困,却后患无 穷——留下了数家尾大不掉的不良资产公司,而国企与银行的市场化信用体制无法建立。截至目前,银行的贷款仍然大部分流 向大型国企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依靠贷款定价权获得主要利润。
2004年第一季度,各类商业银行累积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以对四大国有银行直接或者间接注资为标志 ,银行业改革拉开了序幕。政府注资实际上是把银行不良贷款转变为政府负债。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花费400亿元建立了华 融、长城、东方、信达等4家资产管理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利用央行提供的5700亿元再贷款,对四大银行发行8 200亿元财政担保的定息债券,按账面价值购买了四大银行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剥离了银行系统主要的不良资产。 而银行改革的买单者有3种人群:储户、纳税人与投资者。
再贷款事实上是由央行直接发放基础货币稀释债务,按照原价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其实质是给银行补贴,以纳税人 的钱承担坏账。专设的资产管理公司向银行发行债券,是间接向银行注资,让银行的负债转变成了资产。而资产管理公司的这 笔债务无法清偿,2010年债券延期10年,负债至今未消,高高挂起。储户的损失通过负利率的方式,年复一年地创造着 银行的利润。
上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绝不能再以贷款的方式、以剥夺民财的方式,为地方债务买单,市场不允许,民众也不会答 应。
地方债务有走市场化之路的条件。
地方投融资平台可以建立明确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银监会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逐包打开、逐笔 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制定并实施“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补正检查”的工作步骤 ,目前拥有完整的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项目得到了梳理,资产与负债较为清晰。
一旦允许地方发债,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至关重要。地方政府的信用纪录、偿债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等将接受债券 购买者的检验,很难想像债券购买者会为一项毫无产出的面子工程掏钱。如果地方投融资公司出面发行企业债,那么项目的投 资收益评估报告将被一一摊到桌面。公开的风险比不公开的安全要让人安心得多。
设立类似于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之类的公司接受地方债,怂恿地方政府加大重复抵押、资产抽逃等道德风险,为面 子工程、会议工程等提供支撑,未来将增加难以割除的低效金融公司,剥夺了投资者的投资权与判断权——由纳税人为地方债 买单的行为,绝不应该重新上演。